1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19: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其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优越的条件"主要是指
A.民主和科学思想蔚然成风 B.开放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C.各阶层民众认同新理论 D.儒家主流思想地位动摇
2.【加试题】“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互愿维持东亚全局之和平,并期将现存两国友好善邻之关系益加巩固,兹以定条款如下:第一款 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材料中的“中国政府”是
A.晚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伪满洲国政权
D.南京伪国民政府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民国初期党派林立反映出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5.下表1914年前后注册公司列表(部分)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主要行业
1914年之前 146 41148205 缫丝和面粉
1914—1920年 272 117434500 纺织和面粉
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明(  )
A.清政府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B.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近代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6.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成都警厅的四川督军刘存厚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故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这折射出
A.拿破仑华盛顿事迹深入人心 B.剪辫易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社会习俗的新陈代谢存在阻力
7.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显示了中国政治、社会的黑暗腐败。这与当时哪一政治局面密切相关( )
A.贪官横行 B.割地赔款
C.徭役繁多 D.军阀混战
8.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 )
A.人人享有充分自由 B.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C.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9.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深入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C.传播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 D.较为彻底地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10.1917年,李大钊说:“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而自然的势力之演进,断非吾人推崇孔子之诚心所能抗,使今日返而为孔子之时代之社会也。”李大钊旨在( )
A.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发动新文化运动
C.肯定儒家学说的进步性 D.启迪国民的思想
1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据此可知( )
A.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C.作者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不足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12.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所强调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不再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B.否定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
C.主导阶级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 D.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时代主题
13.新文化运动时期,《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在办报过程中,除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旅欧记者特别通讯"等栏目外,中外大事迹评、国内大事迹评、文艺时评、通信、读者言论、新刊批评等时事栏目也在逐渐增多。这些现象的出现
A.说明了报刊栏目的完善 B.开启了时事迹评的潮流
C.维护了文艺领域的稳定 D.促进了传统思想的嬗变
14.清末民初的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传统四民观念受到冲击 B.社会习俗逐渐西化
C.平等自由观念广泛传播 D.近代化历程的深入
15.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观点在北京大学自由发展。这体现了
A.兼容并包 B.民主和科学
C.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材料三: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随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并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材料三中“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最高理论成就的人是谁?他的哪些思想主张能够体现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8.中西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歌颂理想,推崇文明,希望在清除迷信的“神示宗教”之后,建立起充满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他认为朱熹理学是“理性宗教”的楷模,是以德教人,“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他在《查第格》这部哲理小说中说,中国的“理”或所谓的“天”,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他觉得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这种以道德规范为准则,使天赋与理性、文明的发展与理性的进步、历史的前进相统一的“理性宗教”是伏尔泰坚定不移的信仰。
——程利田《朱熹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推崇朱熹的哪些思想。他为什么推崇朱熹的思想?
材料二 “西学东渐”这个名词,随民国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译本(《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事实上从16世纪后期开始,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2)用史实说明,从16世纪后期到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步地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正统地位的。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科学和民主作为旗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逐渐开创了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的方针,为各种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宽松的土壤环境,因此材料所述“优越的条件"主要是指开放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B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不是强调民主与科学思想,并且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指的是日益形成浓厚的开放文化氛围,而不是因为民主和科学思想蔚然成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各阶级民众并不认同新的理论,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指的是日益形成浓厚的开放文化氛围,而不是儒家主流思想地位动摇,D项错误。
2.B
【详解】试题分析:“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这是日本在1915年向中国的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中国政府为北洋军阀政府,故选B;其余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条件,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3.B
【详解】材料“蒸汽船从1913年……增长到1918年”“煤产量从1913年……增长到1919年”“钢产量从1914年……增长到1919年”说明1913-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故B项正确;A项错误,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灭亡;C项错误,洋务运动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D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是1927年开始的。
点睛:材料“蒸汽船从1913年……增长到1918年”“煤产量从1913年……增长到1919年”“钢产量从1914年……增长到1919年”中可以得出发展的时期是1913—1919年间;根据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
4.C
【详解】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出现的政党、社团达到300多个,大体上来源于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朝统治的结束,促成了这些势力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不同的党派,反映了国民参政议政的愿望,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状况,不能得出社会阶层间的严重对立,排除A项;政党的数量多不能说明政党政治走向成熟,排除B项;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与民国初期北洋政府统治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依据时间信息“1914—1920年”并结合题干相关数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加上国内的一些有利因素,此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B项正确;1912年清朝已经灭亡,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1920年代,北洋政府的督军发布禁令,强调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俗”,严禁妇女剪短头发,折射出社会习俗的新陈代谢存在阻力,D项正确;仅从妇女发型头式不能说明拿破仑华盛顿事迹深入人心,排除A项;剪辫易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与剪短头发“有伤风俗”等不符,排除B项;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统治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D项正确;贪官横行、徭役繁多是黑暗、腐败的表现,排除A项、C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实行以华治华,且材料未体现割地赔款,排除B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2年(中华民国)。据材料“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平等原则,可见政治影响社会生活,B项正确;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中华民国不可能人人享有充分自由,也实现不了社会真正民主平等,排除AC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华民国初期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的理解与认识。新文化运动较之之前的两次运动,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彻底的反封建,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故D项说法正确;对中西文化进行绝对化的对待是它的局限性,而题目要求的是“作用”,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同为资产阶级的三次运动的比较,主要立足于反封建的角度,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宣传天赋人权思想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独特之处,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10.D
【详解】根据“而自然的势力之演进,断非吾人推崇孔子之诚心所能抗,使今日返而为孔子之时代之社会也”可知,李大钊坚决批判孔子之道,主张与时俱进,用新学说启迪民智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D项正确;1912年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排除B项;李大钊坚决批判孔子之道,主张用新学说启迪民智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可知,钱穆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不足,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由材料“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出发点还在于挽救民族危亡,故D正确;A与材料“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信息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对待西方人文主义的态度,故B不正确;新文化运动的主导阶级为资产阶级激进派,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故C不正确。
13.D
【详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的栏目中包括中外大事迹评、文艺时评等,在办报过程中,还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旅欧记者特别通讯"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出现推动了西方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思想构成了巨大冲击,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每周评论》创刊号《本报简章》时事栏目的增加,无法得出报刊栏目完善的结论,A项错误;题目虽然提到时事迹评栏目,但是"开启"一词表述太过绝对,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及文艺时评,但主要侧重于时事评述,且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白话文等文学领域的变革,"稳定"一词表述不当,C项错误。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根据材料“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的可知,民国时期上海的穿衣、习俗、四民等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说明近代化历程的深入,D项正确,A项属于现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了社会习俗,还有四民观念,排除B项;广泛传播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各种观点在北京大学自由发展”体现出蔡元培主张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答案为A项;民主和科学是陈独秀提出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B项;材料中的“各种观点”不是指德智体美,排除C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不能体现“各种观点”“自由发展”,排除D项。
【点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16.(1)三个阶段:①“学术觉悟”: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②“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③“伦理觉悟”:先进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
(2)原因: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的制约)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邓小平.“一国两制”;“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等.(邓小平理论的任意两条就可以)
【详解】(1)根据材料一“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当为伦理问题”结合所学可以总结出陈独秀“觉悟”的三个阶段。即平常所讲的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学习,根据所学内容总结出表现即可。如“学术觉悟”从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分析;“政治觉悟”从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分析;“伦理觉悟”从先进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来分析。
(2)根据材料“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并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以及政治是专制的阻碍和思想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制约来分析转型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可知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根据所学可知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最高理论成就的人是邓小平。他的思想主张能够体现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一国两制”的实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等
17.(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成因:政治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经济上,农耕经济占主导。思想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答案需要包含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可归纳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可归纳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可归纳出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成因:结合古代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政治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经济上,农耕经济占主导。思想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
(2)表现: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根据材料“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可归纳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根据材料“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以科学和人权并重”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西方思想的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8.(1)思想:提出“理”是万物本源;倡导格物致知;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建设;重视自然探索;崇尚自然和谐。等等。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反宗教神学、封建专制的需要;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儒学传入西方,影响巨大;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思想内涵丰富。
(2)冲击:①从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近代科学介绍给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影响中国;②鸦片战争冲击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⑤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⑥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彻底批判封建主义。
【详解】(1)思想:根据“中国的“理”或所谓的“天”,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可得出提出“理”是万物本源;根据理学的方法论可得出倡导格物致知;根据理学的内容可得出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建设、重视自然探索、崇尚自然和谐等等。原因:根据所学回答启蒙运动的背景即可,主要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反宗教神学、封建专制的需要;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儒学传入西方,影响巨大等方面;再结合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思想内涵丰富进行概括。
(2)冲击:根据所学可从“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方面概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