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5 17:01:58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给下面的字注音。
耘    铮    磬    漪   
陂    腔    衔    浸   
【答案】yún;zhēng;qìng;yī;bēi;qiāng;xián;jìn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yún、zhēng、qìng、yī、bēi、qiāng、xián、jìn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读拼音,写词语。
bái zhòu gēng zhī zhòng guā jīn pén
               
bō li duǎn dí mù tóng chí táng
               
【答案】白昼;耕织;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昼、耘、瓜、盆、玻、牧、塘”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白昼、耕耘、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写出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1)昼出耕田夜绩麻      
(2)稚子金盆脱晓冰    
(3)草满池塘水满陂   
(4)山衔落日浸寒漪   
【答案】(1)在田间锄草;把麻搓成线或绳
(2)幼小的孩子
(3)池塘
(4)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1)昼出耕田夜绩麻: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2)稚子金盆脱晓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草满池塘水满陂: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4)山衔落日浸寒漪: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故答案为:(1)在田间锄草、把麻搓成线或绳 ;
(2)幼小的孩子;
(3)池塘;
(4)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4.(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答案】(1)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2)敲出来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在地上发出像玻璃(玉石)一样的破裂声。
(3)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1)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2)敲出来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在地上发出像玻璃(玉石)一样的破裂声。
(3)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
5.(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   代的   。诗人描写了   的情景。展现了   的劳动场面,流露了诗人对   的赞扬。
(2)《稚子弄冰》的作者是   代的杨万里,诗人从小孩   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   的场景。
(3)在《村晚》一诗中,诗人描写了一幅宁静的   图,表达了诗人对
   之情。
【答案】(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内阅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诗人描绘幽雅美丽的图画的诗句是   。表现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的诗句是   。
(2)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评析。
【答案】(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衔”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天性。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故答案为:(1)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衔”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天性。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7.(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外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宋]范成大
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通“晌”。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3)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欲动
(2)B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土膏欲动”,是说随着土地的解冻,地气已经回苏。着以“欲动”二字,不仅将静态的显影转化为动态的观照,而且还赋人情予物态,写出了“土膏”在春光的沐浴下不甘偃息、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萌动。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诗中虽然提到“土膏”“畦”“鞭笋”这些与农作有关的事物,但只是作为“物”来描写,并没有人的活动,即辛勤劳动,所以B句中“农民的劳动生活”是错误的判断。
(3)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欲动;
(2) B ;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本题不难,关键在细心阅读。对小学生而言,“赏析古诗”要求不高,学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赏析即可,所以此题以选择题的方法拟题切合学情,便于学生比较判断,题目的表述没有拨高,没有制造障碍,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平时多读古诗,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注意古诗中的细节描写,即可在考试时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3)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 1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给下面的字注音。
耘    铮    磬    漪   
陂    腔    衔    浸   
2.(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读拼音,写词语。
bái zhòu gēng zhī zhòng guā jīn pén
               
bō li duǎn dí mù tóng chí táng
               
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写出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1)昼出耕田夜绩麻      
(2)稚子金盆脱晓冰    
(3)草满池塘水满陂   
(4)山衔落日浸寒漪   
4.(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   代的   。诗人描写了   的情景。展现了   的劳动场面,流露了诗人对   的赞扬。
(2)《稚子弄冰》的作者是   代的杨万里,诗人从小孩   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   的场景。
(3)在《村晚》一诗中,诗人描写了一幅宁静的   图,表达了诗人对
   之情。
6.(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内阅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诗人描绘幽雅美丽的图画的诗句是   。表现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的诗句是   。
(2)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评析。
7.(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外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宋]范成大
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通“晌”。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3)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yún;zhēng;qìng;yī;bēi;qiāng;xián;jìn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yún、zhēng、qìng、yī、bēi、qiāng、xián、jìn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答案】白昼;耕织;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昼、耘、瓜、盆、玻、牧、塘”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白昼、耕耘、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1)在田间锄草;把麻搓成线或绳
(2)幼小的孩子
(3)池塘
(4)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1)昼出耕田夜绩麻: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2)稚子金盆脱晓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草满池塘水满陂: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4)山衔落日浸寒漪: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故答案为:(1)在田间锄草、把麻搓成线或绳 ;
(2)幼小的孩子;
(3)池塘;
(4)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4.【答案】(1)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2)敲出来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在地上发出像玻璃(玉石)一样的破裂声。
(3)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1)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2)敲出来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在地上发出像玻璃(玉石)一样的破裂声。
(3)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
5.【答案】(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6.【答案】(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衔”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天性。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故答案为:(1)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衔”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天性。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7.【答案】(1)欲动
(2)B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土膏欲动”,是说随着土地的解冻,地气已经回苏。着以“欲动”二字,不仅将静态的显影转化为动态的观照,而且还赋人情予物态,写出了“土膏”在春光的沐浴下不甘偃息、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萌动。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诗中虽然提到“土膏”“畦”“鞭笋”这些与农作有关的事物,但只是作为“物”来描写,并没有人的活动,即辛勤劳动,所以B句中“农民的劳动生活”是错误的判断。
(3)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欲动;
(2) B ;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本题不难,关键在细心阅读。对小学生而言,“赏析古诗”要求不高,学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赏析即可,所以此题以选择题的方法拟题切合学情,便于学生比较判断,题目的表述没有拨高,没有制造障碍,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平时多读古诗,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注意古诗中的细节描写,即可在考试时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3)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