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7 11:01:17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写出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寒食东风御柳斜   
③盈盈一水间   
④脉脉不得语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   
2.(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读拼音,写词语。
chūn chéng hán shí là zhú qì tì
               
jī zhù qī yā yíng yíng mò mò
               
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
(2)《寒食》一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的诗句是   。
(3)《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
5.(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对《十五望月夜》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洁美的意境之中。
B.“冷露无声湿桂花”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明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后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6.(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   觉和   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7.(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   ”和两个“   ”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   。
(2)“   ”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   ”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   ”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   ”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春天的京城;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形容清澈;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庭中,庭院中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读诗子,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故答案为:①春天的京城。②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③形容清澈。④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⑤庭中,庭院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答案】春城;寒食;蜡烛;泣涕;机杼;栖鸦;盈盈;脉脉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食、蜡、涕、杼、栖、盈、脉”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春城、寒食、蜡烛、泣涕、机杼、栖鸦、盈盈、脉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故答案为:(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4.【答案】(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地白;树栖鸦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地白、树栖鸦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5.【答案】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C正确;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6.【答案】(1)视;听;寂静
(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如“落”字改成“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故答案为:(1)视、听、寂静
(2)1、孤寂,怅然2、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点评】(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方法,要求学生能判断。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7.【答案】(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2)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谈自己的体会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独 、异 、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点评】(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 / 1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写出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寒食东风御柳斜   
③盈盈一水间   
④脉脉不得语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   
【答案】春天的京城;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形容清澈;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庭中,庭院中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读诗子,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故答案为:①春天的京城。②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③形容清澈。④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⑤庭中,庭院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读拼音,写词语。
chūn chéng hán shí là zhú qì tì
               
jī zhù qī yā yíng yíng mò mò
               
【答案】春城;寒食;蜡烛;泣涕;机杼;栖鸦;盈盈;脉脉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食、蜡、涕、杼、栖、盈、脉”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春城、寒食、蜡烛、泣涕、机杼、栖鸦、盈盈、脉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答案】(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故答案为:(1)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4)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
(2)《寒食》一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的诗句是   。
(3)《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
【答案】(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地白;树栖鸦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泣涕零如雨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地白、树栖鸦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5.(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对《十五望月夜》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洁美的意境之中。
B.“冷露无声湿桂花”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明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后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答案】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C正确;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6.(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   觉和   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1)视;听;寂静
(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如“落”字改成“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故答案为:(1)视、听、寂静
(2)1、孤寂,怅然2、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点评】(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方法,要求学生能判断。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7.(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   ”和两个“   ”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   。
(2)“   ”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   ”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   ”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   ”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答案】(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2)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谈自己的体会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独 、异 、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点评】(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