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自主命题历史试卷(含答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冲刺高考】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自主命题历史试卷(含答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11:56:27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自主命题历史考试试卷
42(12分)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号:
注意事项
准考证号
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0]
[0][0]
[0][0][0
[0
[0]
C1
1][1[1
[1]
I01
0
[1]
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2
2
4.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
/
[4]
[4][4
47
[4
[4]
[4
[4]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6]
68
[61
[61
67
[6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919]
[9]
[91
[9][91[9]
[9]
一,单项选择题(48分)
24 [A][B][c][D]29 [A][B][c][D]34 [A][B][c][D]

25 [A][B][c][p]30 [A][B][c][D]35 [A][B][c][p]
26CA][B][C]ED]31[A]LB][c][D]
三选做题(15分)请考生用2B铅笔将所选题目对应题号涂黑,答题区域只允许选择一题,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前
27 EAT [B][cT [D]32 [AT [B][c][D]
题计分。

28CA][B][C][D]33[A][B][C][DJ
■446O4
我选的题号(15分)】
■■■■■
二材料分析题
(1)
41(25分)(1)
(2)
(2)
(3)
口口■
第1页共1页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自主命题历史试卷答案
B 25.A 26.C 27.D 28.B 29.A 30.C 31.D 32.B 33.C 34.D 35.A
41.【答案】(1)初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依赖于进口;具有强烈国家意志;航空工业发展速度迅速。
(2)原因:早期依托于苏联援助;科研部门人员的努力;坚持技术引进与独立科研相结合。
意义:有利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工业化水平;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中国商用航天飞机的技术创新。
(3) 政府加强重视与政策支持;坚持自主研发。
42.示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论题:不同时期的国情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有着深刻影响。
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正确分析,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这一时期现代化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相一致。6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因此,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目标。
总之,中国共产党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和建设实践出发,推动了党关于现代化理论的自我革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5(1). 特点:注重工作程序;考核内容明确;赏罚严明;考核结果实用权威。
(2). 成效:提高了办事效率;较好地贯彻了朝廷政令;改善了明朝政治。
46.答案】(1). 立场:中国人民的立场;民主的立场;客观科学的立场。
(2) 作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崇尚民主,有助于民众看清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真面目;有助于民众客观认识原子弹,反思科学与战争的关系。
47.【答案】(1)成就:编写《测圆海镜》;完善并发展天元术;普及数学知识,培养数学人才;数学教学论自成体系。
(2)原因: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前代数学发展,为其奠定基础);李冶敏于好学,师承大家;勇于创新,博采众长,善于钻研;生活的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自主命题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4.如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
国名 鲁 晋 齐 宋 杞 楚
姓氏 姬姓鲁氏 姬姓晋氏 姜姓吕氏 子姓宋氏 姒姓杞氏 芈姓熊氏
爵位 侯爵 侯爵 侯爵 公爵 公爵 子爵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25.吐鲁番出土过一件唐代瓜州都督府颁发的过所,即1200多年前的护照身份证,它记述了一位名叫石染典的西州商人到瓜州、沙州和伊州的目的、随行人员、携带物品及其所经关卡等内容。由此可推知,唐代( )
A. 边疆地区管理较为规范 B. 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C. 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 D. 边境人口流动受限
2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 )
A.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 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
C.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
27.明初,朝廷在陕西行省北部沿边设置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史称“西三边”。继而三镇都形成了由总兵、监军和巡抚组成的中央派遣官制度,“以文臣巡抚,以武臣总兵,而内臣纲维之”,三者“各有一定职掌,敕书彼此不同”。这些举措意在( )
A.借鉴宋代国策,防止藩镇割据 B.完善监察体系,加强地方治理
C.分化地方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西北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28. 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门而话,而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这一变化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 推动了早期维新思想兴起 B. 增强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C. 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宣告了清朝盛世彻底崩塌
29.1921年,北京工人在“五一”劳动纪念日举行了公开游行示威,工人们发表了号召性的演说,1500名工人组成的游行队伍举着写有重要标语的旗帜,唱着革命歌曲,喊着“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的口号沿街行进。这反映出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得到有效传播 B.国民革命运动迎来了高潮
C.中共的组织领导能力强大 D.工人的政治目标十分明确
30.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但都被美国人摁下去了。戴高乐却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他跟下属也反复讲这样的话。当时戴高乐的言论从侧面表明( )
A. 西方出现对华建交的高潮 B. 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 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D. 法国借中法建交跻身大国
31.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轴承厂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经销处。各经销处按季度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场动态、行情和用户对产品的意见,推动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
C.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D.传统经济模式已被突破
32.相关文献表明,苏格拉底曾两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并经历了公元前430年左右爆发的“雅典大瘟疫”,因此他深知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与医学的局限性,认为体育“能让人们看起来更健美、更强壮”,人们应该追求“通过体育锻炼得来的身体美”。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A. 公民身体素质显著提升 B. 人文精神影响体育思想
C.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D. 地理环境催生体育文化
33.1829年,在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尚未建成之时,主管人员拿出500磅的奖金,奖励“对现有蒸汽机车的重大改进”。这一比赛吸引了超过10000人参加,如图是参赛机型之一、由利物浦一位律师发明的“轮足机”。这反映了当时( )
A. 技术创新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B. 民众成为科学技术创新主力
C. 英国社会创新氛围较为浓厚 D. 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生产发展
34.1945年3月,美国好莱坞布景师工会和画师工会成员开始罢工,造成近60%的在拍电影拍摄停滞。这场罢工催生了1947年《塔夫特-哈特莱法》的出炉,该法案旨在限制工会权力,还要求工会领袖宣誓不进行共产主义活动。上述事件说明( )
A. 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 B. 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显露 D. 冷战思维影响美国对内政策
35.WT0发布的《2023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尽管有一些碎片化特征,但去全球化的言论总体上没有得到数据支持。WTO首席经济学家奥萨呼吁“将贸易一体化扩大到更多经济体和人民之中”,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再全球化”。这表明( )
A. 国际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 B. 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动态发展
C.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生逆转 D. 经济全球化引起国际格局调整
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一)必考题:3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制于20世纪初国家意志和整体工业水平的低下,苏联在20年代所生产的飞机和发动机多是进口飞机的复制或改良版。而斯大林认为,苏联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须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1930年初,航空工业托拉斯改组为苏联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苏航空工业联合体。随后,一大批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和设计单位陆续成立。1936年,赴美学习的代表团提交了有关美国飞机制造及管理经验的报告。1933—1938年,苏联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突破,研制出飞行速度超越外国同类机型的新一代高速战机。1945年战争结束后,苏联一跃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一流航空大国。至60年代中后期,除部分民用航空器外,苏联在军事飞机各领域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凡、华盾《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及启示》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飞机修理厂。1960年,随着苏联撤走援华航空专家,中央军委下达通知,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研究院。此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三线建设”的调整中,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但航空人对航空产品研制的热情依旧高涨。1975年,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技术,并于1980年实现国产化。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航空工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中苏航空工业发展的启示。(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共发生了三次显著的演化,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时间) 现代化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 (1949-1964) 工业化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第二阶段 (1964—1987) 四个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第三阶段 (1987—2022) 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四阶段 (2022至今)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 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 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据张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演化》整理而成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阶段,围绕党的现代化理论发展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出所选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中叶,官僚集团内部“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人浮于事,玩忽职守,王朝政局陷入危险境地。1573年,张居正提出了“考成法”,其内容如下: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就销号一件,反之必须如实中报,否则以违罪处罚。三是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四是最后内阁同样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考核官员解征钱粮、积谷备赈和消弭盗贼以及整顿驿递等方面的政绩,并随之兑现赏罚。经过近十年的推行,明朝“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据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居正考成法实施后的成效。(9分)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月23日的社论《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
——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的基本立场。(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华日报》上述报道的历史作用。(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冶(1192年—1279年),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他自幼聪敏,酷爱读书,对数学和文学感兴趣。李冶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战争频仍,但李冶长期生活的山西与河北北部却比较早地恢复了安定。他早年在元氏县求学,先后拜文学家赵秉文、杨云翼为师,为他日后撰写数学著作奠定了文学理论基础。他潜心研究数学,总结了前人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完善天元术,并撰写第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测圆海镜》。晚年,他在封龙山下著书讲学,提倡顺应人性和因材劝学,教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郭秋红《华夏骄傲——中国古代数学家李冶》
(1)根据材料,概括李冶的成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冶能成为数学家的原因。(9分)
第1页/共1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