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现代文考前主题阅读:品味生活点滴,领略文化魅力
一、【精练一篇】
要点速看
主题 生活感悟
内容 梗概 选文中主要叙述了母亲将菜园的一角开辟成花圃,在花园里创造了生活的艺术,给“我”带来不同寻常的美感及生活感悟。阅读选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及热爱生活。
本文 命题点 内容梳理与概括、句子赏析(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原因分析、引用的作用、开放探究
母亲的园子
李秀萍
①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圃,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②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母亲是一个乡村老太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的花。
③【A】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命题点:句子赏析 答题角度:抓住句中关键词“像”,判断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对蔬菜和花草的细心照料,及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在栽种、浇水、锄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手机传给我。有时,她还用视频移步赏花,对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④当我置身母亲的花园,心中满是惊叹。(命题点:原因分析 答题角度:仔细阅读第④、⑤两段,可知“我”惊讶的原因是花园里的景色出乎“我”的意料,母亲种的花品种较多,开得茂盛;母亲种的花虽是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的,但带给“我”不同的美感;感叹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在清澈的天空下,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格桑花正在盛开。花儿明明是娴静不动的,却有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能量。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其实,母亲所种的花,在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那些寻常的花开在母亲的花园里,却给了我不同寻常的美感。
⑤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以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攀援物后四处蔓延,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房子的墙角处还种着几株曼陀罗,曼陀罗枝叶茂密,花姿奇特,据说躺在曼陀罗的花枝下,能安然入睡。
⑥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彩,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乐呵。我想起《闲情偶寄》中说到的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命题点:引用的作用 答题角度:突出了种植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园子的赞美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是一种祥光和瑞气。并且,艺草植木之家多是勤劳之人,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⑧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荚,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B】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你怎么就老了呢?”(命题点:句子赏析 答题角度:抓住句中关键词“凝视”及关键话语,判断该句运用了神态、语言的描写方法,展现“我”对时间流逝和母亲变老的感慨)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⑨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竭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荚,唠家常,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
1.本文叙述了母亲种植菜园子的故事,请你阅读选文,完成下面思维导图。(4分)
2.选文中【A】【B】两处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批注角度进行赏析。(6分)
(1)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批注角度:修辞手法)(3分)
(2)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你怎么就老了呢?”(批注角度:人物描写方法) (3分)
3.第④段开头说“当我置身母亲的花园,心中满是惊叹”,“我”惊叹的原因是什么?(3分)
4.选文中引用《闲情偶寄》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5.阅读选文后,文学小组准备将文章拍摄成微电影,导演将选取一处细节作为特写镜头来展现母亲的人物形象。你认为应选哪一处来拍摄?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令人陶醉 ②安排种花位置,设计生长路线 ③令人满足 ④闲聊间发现母亲变老
2.(6分)(1)(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比作“母亲养育的婴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母亲对园子里蔬菜和花草的悉心照料,以及母亲对园子的喜爱。
(2)(3分)运用神态、语言描写,突出“我”在回忆往事时,对时间流逝和发现母亲变老的感慨。
3.(3分)(1)花园的景色出乎“我”的意料,母亲种的花品种较多,且开得繁盛;(2)母亲种的花虽是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的,但带给“我”不同的美感;(3)感叹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
4.(3分)①突出了种植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园子的赞美之情;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5.(4分)示例一:应选取母亲用智能手机给花儿拍照,用视频移步赏花的细节。理由:这一细节可以突出母亲浪漫、乐于分享的形象特点,也可以展现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应选母亲将蔬菜果品送给亲戚朋友分享的细节。理由:从形象看,这一细节突出母亲乐于分享的形象特点,从也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母亲宽厚品质的赞美。
二、【研读两篇】
第一篇要点速看
主题 传统文化
内容 梗概 选文由网络文学“出海热”这一现象引出,论说了我国文艺作品风靡海外的三点原因,最后文章也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阅读选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 命题点 段落作用(开头段)、概括分论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拓展探究
文艺出海 文化扬帆
李铁林
①“乘风破浪”的网络文学,是近年来中国文艺作品“出海热”的缩影。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电影《你好,李焕英》吸引海外影业公司翻拍,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海外主流剧集专业评分网站获得高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吸引不少海外网友自发助力影片宣传推广……从电影到电视剧,从动漫到微短剧,越来越多文艺作品在海外实现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流淌的文字里、银幕的光影间,海外受众深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命题点:段落作用 答题角度:内容上,以具体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论题;结构上,引起下文具体的论说)
②中国文艺作品,何以风靡海外?文化的链接是首要因素。在美国,有一个名叫“武侠世界”的中国网络小说网站,开设了专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板块,月均访问量有2000多万。华夏大地,有江山之雄,有人文之盛。随文艺作品一同传播的,是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独特文化符号和价值体系,是历史的脉搏与时代的呼吸。从穿越历史的唐诗宋词、侠骨柔情,到热气腾腾的奋斗故事、社会变迁,呈现在海外受众面前的,是极具异域感的全新文化语境,在其中遨游徜徉,收获的是新奇的审美体验。(命题点:概括分论点 答题角度:文化的链接、情感的共鸣和市场推广机制的成熟)
③传播的热度,亦源自情感的共鸣。优秀的文艺作品中,凝练着跨越国界、种族的共通情感。当《山海情》里的村民在时代浪潮中用双手消除贫困、重返经历沧桑巨变的西海固,当《你好,李焕英》中的母亲以无私的爱与女儿告别,当《流浪地球》中人们选择携手同心拯救家园……励志、亲情、热血等人类共通的情感便在作品中交织激荡,构成文艺作品跨越时空传播的“最大公约数”。透过叙事、情节,海外受众能品尝酸甜苦辣、经历悲欢离合、体验喜怒哀乐,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歌哭于斯的人们实现情感的同频共振。
④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文艺作品出海驶上快车道,同样离不开日渐成熟的市场推广机制。例如,一家专注数字阅读的企业,着力打造海外门户网站,访问用户量累计约2.3亿,在海外举行的“全球华语IP盛典”等活动收获良好反响;一家视频网站,与国外电视台达成合作,设立专属频道播放中国动画作品……从过去更多依托自发的口碑传播,到如今重视宣发推广、探索行之有效的海外发行机制,拥抱市场、融入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日常,中国文艺作品正以更积极的姿态接受海外市场的检验。
(命题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角度: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日渐成熟的市场推广机制对中国文艺作品风靡海外的有力推动,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⑤从文艺作品的出海之路,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要跨越“文化鸿沟”、打破“文化壁垒”,赢得海外受众的认同,就要把中国故事讲得更鲜活、更有温度。寓宏大叙事于一个个充满文化韵味、真情实感的故事中,探索更多讲好故事的创新载体,打造更多深入人心的精品品牌、优质IP,出海的文艺作品将会更好助力中国文化扬帆世界。(命题点:拓展探究(提建议) 答题角度:讲好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体现中国精神,注重情感共鸣,将中国故事讲得更鲜活、有温度;借助自媒体平台,通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或作品等传播充满中国元素的服饰、音乐及美食;创造中国传统、经典等更具代表性的影视、文学作品等)
第二篇要点速看
主题 感物抒怀
内容 梗概 选文叙述了故乡大河的汇聚、流向,大河之上因修建水利设施而失去奔腾气势的现状,大河对乡民的重要意义以及随着成长作者对大河的认识不断加深的故事。阅读选文,了解作者对家乡大河密切关注的故事,体会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平凡之物,培养学生思考、探源、探究的习惯。
本文 命题点 句子赏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原因分析、段落作用(中间段)、词语含义、主旨情感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老家在湘中丘陵,那儿属雪峰山余脉,山峦重叠,围出一小片山中盆地。青瓦白墙的屋宇依山而建,散布在盆地四周,组成一个小小的村庄。
②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③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像害羞的小蛇,在杂草灌木丛中悄悄滑行。(命题点:句子赏析 答题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线泉水”比作“小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外形细小、流动缓慢的特点)数线这样的涧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命题点:原因分析(文章的记叙对象为“大河”,为什么一开始先写“小溪”?) 答题角度:小溪从山涧中流出,其慢慢汇入大河,一方面表现大河的源头是小溪,另一方面点明“大河出深山”的标题]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chéng)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爷爷跟我讲过一个关于早年间大河的传说:芙蓉山下有条阴河,河里曾有一股水桶粗的水直往外冒,害得这一带总发洪水。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条大蟒蛇,用身子堵住阴河,又有四条蜈蚣死死钳住蟒蛇不让它动,于是洪水止住了,大河里再没发过大水。(命题点:段落作用 答题角度:内容上,记叙了关于大河的奇幻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承接上文,以奇幻的方式解释了大河水量变化的原因;引出下文大河之上修建水利设施的内容)
⑧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并没有什么蟒蛇与蜈蚣,它们指的其实是河上修建的水利设施。
⑨爷爷说的芙蓉山,是我们那儿最高的一座山峰。据说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这山上遇雪,借宿山中,写下脍炙人口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⑩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
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村道狭窄蜿蜒,高低不平,渠道却是宽阔平坦的,那是我童年时代见过的最宽最平的路。渠道修成后,村小也搬到了渠道边。
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命题角度:句子赏析 答题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溪流”比作“调皮的孩子”,赋予溪流人格化的行为;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溪流、大河中水流的特点与渠道中水流的特点进行对比,生动形象且鲜明地写出了溪流、大河中的水流弯弯曲曲、随心所欲的特点,渠道中的水流规规矩矩的特点)渠道送水的时候,小孩子都得远离水渠,以免发生危险。
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
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爷爷所讲的传说中,被四条蜈蚣钳制、堵住阴河的巨蟒,其实就是大河上那座水库的大坝。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
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
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开始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命题点:词语含义 答题角度:大河在自然界完成循环的过程中,滋养万物的重要作用)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命题点:主旨情感 答题角度:文章通过描写大河滋养万物的作用,以及大河在循环中不断反哺故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河的赞美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