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现代文考前主题阅读:感悟生活之美,品味读书之趣(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现代文考前主题阅读:感悟生活之美,品味读书之趣(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20: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中考现代文考前主题阅读:感悟生活之美,品味读书之趣
一、【精练一篇】
要点速看
主题 生活感悟
内容 梗概 选文叙述了陕南地区的一系列农事活动,包括水田的春耕、谷种的处理、育秧、插秧等过程,展现了陕南农耕生活的独特景象,表达出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阅读选文,引导学生珍爱土地,尊重农民的劳作,体会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
本文 命题点 内容梳理与概括、句子赏析(比喻修辞)、句子理解、段落作用、词语赏析、主旨情感
插秧
吴昌勇
①陕南多梯田。一道蓄水保土的石坎,就是一级台阶。老农从山脚上山,成熟的庄稼从半山腰下山,只有泥土不用抬脚动步,一门心思孕育五谷。农家日子的富态,尽在黄土地的富态里,尽在庄稼人早出晚归的耕作里。旱地多分布在阳坡的山山峁峁,水田则依山势横卧在沟旁。山溪水浸泡出红砂糖般绵软细腻的泥土,一簇一簇的汗珠、露珠和水珠滴进去,入秋后就变成了沉甸甸的稻穗。
②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③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颈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命题点:句子赏析 答题角度:抓住句中关键词“好似”,判断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在泡水时的特征,生动形象)
④这头的水田被溪水泡着,被和煦的春光暖着,那边已经开始忙着将晾晒干燥的谷种簸去杂质和秕谷,精选出最饱满的谷粒准备催芽。
⑤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小心翼翼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放在屋外的干燥处,盖上阳光的被面。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⑥在水田的正中,农人用新泥为这些初生的稻芽建造出新居——一个三五平方米的长方形簇格,铺上清水的床单,平整熨帖。清明前后,谷种如雨滴般从农人的手中均匀地洒落,在泥水的襁褓里完成由芽到叶的成长。陪伴它们的,是春天的蛙鸣和一群油滑光亮的蝌蚪。
⑦节气到了谷雨,春天和夏天隔空有了第一次握手。草木葱茏,雨水充沛,正是插秧的好时节。(命题点:内容梳理与概括 答题角度: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不同节气下人们的劳动行为,按照所给示例概括)
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插秧是继春耕春播之后最盛大的农事。早上日头刚升起来,男劳力在田坎上脱鞋脱袜,挽起裤腿,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捆。待到秧苗全部移除,再将水田耘耥成平整的镜面。
⑨一切准备就绪,已经晌午了。日头已经将水田暖热乎了,正适合下田插秧。村里的男人们排成一排,左手握着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三两根,捏紧苗身,用手指的力量将根须直接送进油汪汪的泥水里。第一行秧苗笔直地立起身子,苗距齐整,不用比画,庄稼人的眼比尺子更精准。从田里拔出沾满泥水的腿脚,后退一步,紧接着,是第二行、第三行,刚刚还是一汪泥水的田逐渐有了满眼新绿。(命题点:段落作用 答题角度:阅读语段可知,文章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详细描述了插秧的全过程,饱含深情,突出了叙述的真实性,也能展现农人的品质)
⑩头顶是蓝天白云,眼前是晃动的水面。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说着,笑着,憧憬着,水田里满是庄稼人朴实的想象,满是鸟语和蛙鸣。
当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株秧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抬头挺胸。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命题点:词语赏析 答题角度:用一个动词,生动描绘出秧苗在山风吹拂中的姿态,再加以联想)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苗祈祷风调雨顺,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离他们不远处,稻田里的夜宴刚刚开始。禾苗和庄稼汉一样,开怀畅饮山溪清流。一群小青蛙第一次打开嗓子唱响丰年之歌。这一刻,大地、庄稼和农人,在茫茫夜色里紧紧拥抱在一起。(命题点:句子理解 答题角度:结合全文中对土地、庄稼、农人的相关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句的深层含义)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3分)
时间 水稻的种植
雨水节气后 蓄水泡田,水养水田
(1) 挑选稻种,孕育秧苗
谷雨 (2)
2.文章详细描述了插秧的过程,有什么作用?(3分)
3.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2)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深鞠躬”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4.结尾句中的“紧紧拥抱在一起”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
5.本文已被校刊“乡土情怀”专栏选用。请你再推荐一篇学过的课文给该专栏,并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3分)(1)(1分)清明前后 (2)(2分)平整水田,分苗插秧
2.(3分)突出了插秧在农耕活动中的重要性,展现了农人的劳作过程和辛勤付出,也体现了陕南梯田的农耕文化。
3.(4分)(1)(2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中的泥土比作鼓起腮的鱼儿,形象地写出了泥土在水中的动态,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
(2)(2分)表达了秧苗对农人、水田以及自然环境的感恩之情,也体现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
4.(4分)意味着大地、庄稼和农民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向往。(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3分)示例一:我推荐《社戏》。《社戏》也描绘了乡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活动,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人性的赞美,与本文所体现的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和情感有相似之处。
示例二:我推荐《土地的誓言》。《土地的誓言》通过对土地的生动描绘,深刻体现了人与土地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突出了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意义,这与“乡土情怀”专栏中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情感和依赖密切相关。
二、【研读两篇】
第一篇要点速看
主题 生物科普
内容 梗概 选文对“微生物”进行了介绍,主要说明了微生物在人类社会、在地球生态等方面的作用。阅读选文,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微生物”有更深入地了解,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本文 命题点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作用、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生动形象性)、信息提取与概括、说明结构、说明顺序
微生物大有用处
黄和
①顾名思义,微生物是我们瞪大眼睛也难以发现的微小生物。常见的微生物杆菌宽0.5微米,即使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行,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命题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角度: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常见的微生物杆菌的宽度用“0.5微米”的数据进行说明,并将80个杆菌排成一行的宽度与一根头发丝的宽度进行比较,突出了微生物之“微”,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当然,万千微生物中也有特殊者,并没有那么微小,比如蘑菇、灵芝。这些或大或小的微生物在食品、农业、医药、环保、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
②小小微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科学家在观察细菌对抗病毒入侵的过程中,发现细菌通过剪切DNA,解除了病毒的“武装”。受此启发,两位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这一技术像是自带身份识别功能的“小剪刀”,精准剪裁微生物、植物、动物乃至人体的遗传基因。两位科学家凭此在2020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③微生物很古老,也很前沿;很微小,也很强大。这个生命的源头,正带给我们越来越多惊喜。(命题点:段落作用 答题角度:内容上,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微生物之“微”以及它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的介绍,引出下文对微生物的古老与强大的说明;表达效果上,以对仗的句式,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是一间毛坯房,没啥家具,但也能维持正常生活。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好比一座精装修的房子,家具家电齐全。(命题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角度: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细菌”比作毛坯房,将“真菌”比作精装修的房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区别,使说明更具体、更生动形象)而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和前两种细胞型微生物截然不同,喜欢利用其他细胞来供养自己。动植物患上病毒性疾病,就是病毒利用动植物细胞来快速繁育子子孙孙。不过,我们不必谈“微”色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生存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命题点:说明文语言 答题角度:“绝大多数”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对人类生存有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人体内微生物数量多达数百万亿个,总重量可超1公斤。
⑤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实践。古人利用微生物创制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种类繁多的发酵食物。这些食物保存期长,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高,还包含有益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今天,食品工业领域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身影。以酶制剂为例,它由传统或经基因改造的微生物发酵、提取制得,具有催化功能,能够改善食品的色、形、味,提升食品的功能和品质,可用于淀粉制品、乳制品、烘焙食品、酒和饮料等的制造。
⑥往食品的上游追溯,就是农业生产,这也是微生物的用武之地。随着环保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农药需求日益增长。微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会像传统化学农药那样产生污染,还可以提升农副产品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⑦微生物还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人体里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肠道内,它们和免疫系统不断“对话”,(命题点:说明文语言 答题角度:“对话”一词贴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像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不仅降低炎症疾病发病率,还时刻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生产具有多种健康功能的产品。
⑧近年来,人工合成微生物作为活菌药物,为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打开了一扇窗口。
⑨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称得上微小却强大。数十亿年前,微生物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在生物圈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回归自然,促进物质循环。没有微生物,地球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随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微生物在生态保护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⑩比如微生物降解塑料。这些微小的生物,通过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能够有效分解塑料,减少塑料污染。
相比于物理和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塑料更温和、更环保、更可持续。它不需要高温、高压或强酸、强碱等极端条件,只需在适宜的环境下,就能自发降解。微生物降解还可以将塑料转化为有价值的生物降解产物,进一步用于农业、化工等领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命题点:信息提取与概括(微生物的作用) 答题角度:可用于食品加工、农业生产、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推动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保护地球生态等]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发挥聪明才智,探寻微生物的未解之谜。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微生物种类被发现,微生物的潜在应用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
第二篇要点速看
主题 读书学习
内容 梗概 选文通过引述古语强调了读书应该寻求到适合的方法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了“‘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的中心论点。阅读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读书,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增长学生的才干。
本文 命题点 论点概括(中心论点)、段落作用(开头段)、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议论文语言特点、拓展探究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命题点:段落作用 答题角度:结构上,引起下文具体论述;内容上,以古语引出读书应得其法的观点)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总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命题点:论证方法 答题角度: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有力形象地论证了“读书需要的‘钻深研透’的方法”的观点,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命题点:论证方法 答题角度: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的观点)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命题点:语言特点 答题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树根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命题点:论证方法 答题角度: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的观点)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⑨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每一天都是读书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日积月累地坚持,必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命题点:拓展探究(谈启示) 答题角度:读书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心钻研,深入思索,发现疑难,并加以实践解决,即所谓读书得问、得思、得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读有所获,学有所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