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模拟作文“守常”写作讲评(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模拟作文“守常”写作讲评(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20:2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模拟作文“守常”写作讲评
文题
“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管子》就曾用“故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如今,我们也要守学习之常,守工作之常,守为人处世之常,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守理想信念之常……
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导
完成话题作文,首先要读懂“话题作文”的“话题”二字。“话题”意为谈话的中心,是试题给考生圈定的展示才华的有限空间。“话题”作文同其它的作文命题形式相比,它的自由写作的空间更大。只要不脱离规定的话题,围绕自己基于这个话题确定的中心选材、组材,敷衍成文即可。
其次是读懂话题“守常”二字。本次作文是“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如何理解“守常”?提示语中明确指出:“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守常”两个字“翻译”为“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常理”是通常的道理、一般的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这是生活中做事的态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话题将学生的写作与生活中的做事融为一体,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能在感受、认识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深度的思考,分析事件背后遵循的“常理”,呈现良好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精神面貌。
再次,要读懂题目对于理解“守常”所做的提示,然后将在各个领域要“守”的“常”具体化。守学习之常,我们可以将其具体化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模仿同时懂得创新,就如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守工作之常,我们要遵循的“常理”可以具体化为坚守、创新、敬业、乐业等;守为人处世之常,我们要遵循的“常理”可以具体化为真诚善良;讲究信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这些“常理”与我们的学习、生活非常贴近。
“优秀文化传统”“理想信念”蕴含什么样的“常理”呢?
在《邓稼先》这篇文章中,杨振宁评价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的特点是“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张中行说叶圣陶“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以上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常理”。
理想信念之常,比如志存高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立长志不要长立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
提示语的“……”还给了我们尽情发挥的广阔空间。
完成这个话题作文,选择小的角度很关键,将“常理”落“实”,不能空说“守常”,要将话题变“小”,联系做事的实际,写出自己悟出的需遵循的“常理”。内心清楚知道自己要表达的“常理”是什么,就会有话可说,有情想抒,有议论想表达。
写作难点就在于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我们应该遵循的“常理”。构思行文时,我们可以试着追问:“我”想表达的常理“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这个常理,遵守这个常理的意义、收获、好处在哪里?
这个话题作文写作,在较大程度上消解了套写、宿构,我们很难用背熟的作文“拿来”用之。它需要我们经历这样一段儿思考:“常理是怎样的,我(他)遵循(没有遵循)的好处(坏处),过渡并引申到做事要按照这样的常理,遵循这样的规律。这样引领学生从人生的大局或事情的全局来看待问题,提炼出对于人生成长富有价值的常理、规律,彰显出自身独特的见解。
【标卷作文】
●一类标卷层级解析
◆一类文Ⅰ
守住心底的那份诚实 “拿出听写本,准备听写了!”随着上课铃欢快的响起,英语老师严厉地对同学们说道。什么?到底什么时候留的听写背诵作业呀?我慌张极了,用发抖的手,慢吞吞的从书桌里掏出了听写本,胸腔里像藏了一只小兔子,“咚咚咚”活蹦乱跳的。 听写开始了,我的手粘在了纸上,一个词也写不出,我羡慕的望着同学们不假思索,无比丝滑地写着,内心更加焦虑不安。看着本子上如小蚂蚁般歪歪斜斜的几个字母,真想早点儿结束。 好不容易听写结束,我一把拽过同桌的听写本,刚想顺带抄几个单词,不料被组长夺过,只留下我在原地傻愣愣地发呆,这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不平常的念头…… 午后自习课上,我翻开听写本,那一个个红叉刺痛了我的自尊。我犹豫了会儿,最后把明天要考的单词,用铅笔小心地、轻轻地描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有人在盯着我,但我还是坚持着写,因为我知道只有用这种方法才可以准确无误、省时省力听写过关。 抬头,刺眼的阳光照在脸上,闪得睁不开眼。 下午第一节课,英语老师走进教室,随即是那句熟悉的话:“拿出听写本,准备听写!”我不安的翻开本子。阳光下,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铅笔痕迹只有我能看清,老师应该不会发现。但我内心还是无比紧张,好像老师一直在盯着我。同学们似乎也用异样的眼神望向我。 眼前瞬间模糊。 时间过得特别慢,我的手心渗出了一层汗,黏腻地裹在笔杆上。这时,一阵清风吹来,我似乎想到了什么。终于,用橡皮轻轻擦去了本子上的单词,心一下了轻松起来,像是擦去了污垢。 因为没有背,只会几个极简单的单词。我很愧疚,但很平静。我庆幸自己没有用诚实去换虚假的红勾。 我守住了心底的诚实。 抬头,阳光如此灿烂。 ①开篇很利落,没有任何无关语句,从自己不能通过听写的慌乱写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粘”字用的非常好,把自己一个词也写不出的状态描绘出来。“内心更加焦虑不安”,为后文的作好铺垫。 ③此处的“念头”颇有悬念的意味。 ④这段描写很真实。真实体现在很多学生用过这样的方式;真实还体现在心理描写细腻。 ⑤此处阳光的描写恰到好处。“睁不开眼”有着双重意味。 ⑥“应该不会发现”这个交代很有必要,在别人不会发现的情况下,自己内心的发现就变得极为重要。 ⑦“终于”一词用得很好。写出做出选择的艰难。后面的比喻句很恰当地写出内心的轻松。 ⑧结尾议论点出做人遵循的“常理”。此处“灿烂”意味深长。
模拟评分:内容24分+表达20分+书写5分=49分
【写作借鉴】
选择小的角度切入。小作者将宏大的话题缩小,选择“为人处世”中的常理——做人要诚信。这是一个聪明的切入,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衔接起来,不会将作文写“空”、写“假”。2.选择小事落笔。三年的学习生活有无数次大考、小考,基于各种各样原因,我们的内心都有过各种波动,这份波动真实、动人。但这样好的素材,都被我们忽略了,遗忘了。小作者就从这样一件小事写起,起起伏伏,真情动人。3.选择恰切的景物陪衬。在记叙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加进“阳光”的描写,这样舒缓了叙事的节奏,也用阳光的“刺眼”“灿烂”暗示自己内心的迷惘、焦灼及内心的平静、舒畅,让作品有了文学味。
守住字魂 初入书法殿堂,清幽的墨香,夹杂着书卷气扑面而来,成了生命中最美好的芬芳。我要学习书法,这个念头在心里深深扎了根。从此,指间萦绕不散的是那墨香,洗不褪的是那墨痕。 走进书法字宫,或端正或狂妄或清俊或潇洒的字形字体演绎出一个大千世界。翻看一本本碑帖,高山坠石的雄浑之美,千里之云的飘逸之美,长空之月的雅致之美,劲松倒折的坚毅之美,令我如痴如醉。我要写好书法!这个念头在心底,欣然开花。 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矮墙,夜似油纸伞般铺展开来。望着横走斜行的字,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横走斜行的惆怅,久练不就的行书,将我原有的自信心打击得分崩离析。脚下叠放着成堆的练习纸,最上面的几张墨迹未干,从那隐约的墨迹中可以看出练习者的苦心孤诣,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我的行书总是写的四不像,不同于楷书的工整,隶书的圆润,大小不一。笔是流动的,行书似乎无迹可寻,令我琢磨不透。看着自己歪七扭八僵硬笨拙的笔触,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郁闷与无力。 “多多体悟每个字的细节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行书和楷书一样是有规矩,有章法的。你要捕捉好字与字之间的关联,行与行之间的排布,用心临摹,就会发现章法所在。”老师的话给了我启发,我突然明白自己错在哪了。对于行书,我只限于它的皮囊。重于模仿它的形态,却忽略了它内里神韵与章法。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动起来的,但万万不能跳出常规的写字节律与手法,单去追究字的牵连与流动,如果那样反倒是舍本逐末了。更何况之前自己一味的追求速度,忘记最重要的是把字模仿到位,抛弃了临习书法的常规,自然不会成功。 又是一夜,皎洁的月光洒在桌面上,将那字帖上的字画勾勒得清楚明了。我仔细地咀嚼,体味那一笔一画,用心描摹书写一撇一捺,练好楷书,捕捉关联。 我终于体悟到了书法的乐趣与奥秘。 那一刻,墨香浸润了我的心神,字魂也已回归。 ①开篇用两段文字交代,“我”要学习书法,“我”要学好书法,这就为后文写“写不好”的经历做好铺垫。 ②这段描写很细致,小作者努力想写好,但就是写不好。 ③老师的话和自己的领悟是文章的重心,语言简洁、表述到位。
④借助月光写出自己书写心理的变化和感悟。 ⑤结尾照应标题。
【写作借鉴】
1.善于思考。一段学习书法的经历,让小作者深思其背后应遵循的常理。行书的飘逸,源于对楷书的临习,这一环节的扎实功力,看似费时耗力,实则是学习之“常理”。这份难得的思考,让小作者走向了成长,靠近了成功。
2.综合运用表达方式。记叙简洁又不失具体,描写生动又不失恰切,议论、抒情饱含感情又不失认知的深刻。这一切源于小作者浸泡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像文中所写“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矮墙”一样, 他也在“一寸一寸”地去细品自己的每一段经历,这才让记叙描写里含情,让议论抒情中淌意。
二类标卷升格示例
◆升格示例
原作亮相 守住那一缕粽香 何为嘉肴 纵清欢百味,不抵一缕棕香。 (这句话与文中的主旨关系不密切,可以删掉。) 小时候,每当端午佳节,早晨刚起床还睡眼朦胧,便能闻到一缕粽香。顺着粽香看去,就能看见在厨房弯着腰,眯着眼,缓缓包着粽子的奶奶。(这句话强调看见“奶奶包粽子”,语序可以做一下调整。) 而今,奶奶年纪大了,家里人都不愿意她再受累,就提议今年的粽子买着吃,应应端午的节气就行了。可奶奶坚决不同意,还声声念道着:“端午节怎么能没有粽子呢?”“就是呢!”爷爷附和着。 两位老人家坐在板凳上,面前摆着三个盆,放着米、放枣、粽叶。奶奶动作熟练,挑选出两片粽叶,交叉着放,窝成一个“圆锥”,再一手捞米、放枣,仔仔细细地填实;最后,那粽子在奶奶手里翻了个跟头,粽叶就服服帖帖地包裹好了,再用棉线一缠,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出炉了。奶奶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将它放在手心,一边向爷爷展示,一边询问:“就这样包,会了吗?” 爷爷犹豫着,那圆锥形的小筒卷得极小,米一放进去便全溢出来。奶奶性子急,见状,夺过粽叶,做起示范。可能是爷爷手掌宽大的原因,粽叶总是卷不好,于是说:“老婆子,还是老规矩,你卷,我填米和放枣。奶奶一边卷一边数落:“怎么这点事你都学不会呢?这么多年了。” 暖阳下,听到数落的爷爷只是憨憨地笑着,眼角的皱纹绽出了花朵,仿佛不是被责怪,而是听到了甜言蜜语般的幸福。那笑,让空气都甜了。(上面两段写了爷爷、奶奶包粽子的默契、甜蜜,但这份默契、甜蜜显得没有来由、内容不够具体,不能打动人。) 我和妈妈也加入包粽子的队伍。在奶奶的的示范下,也学会了,有点丑,但也能包上。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老传统,咱就得传下去,可不能整丢喽!” (再次写奶奶的话,表达的内容是传承老传统,与前面表达的内容联系不大。) 包好粽子,将粽子放于大锅里,倒上没过粽子的水,就可以烧火了。不一会 ,香甜的气味便弥漫在空气中,我守在厨房,不停询问奶奶什么时候可以吃上粽子,奶奶笑着摸我的头,告诉我等一会,再等一会,笑说我是一只小馋猫,我对此在一旁嘿嘿笑着。(这段描写很好,有端午的情趣,但与文章的主旨联系不紧密。) 今年端午,粽香如约而至。 何为传承 于祖祖辈辈,坚守文化传统。 (结尾,小作者似乎想点题,但很难说包粽子就是在“祖祖辈辈,坚守文化传统”,因为前文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一点也没有涉及,显然这是贴上去的“点题句”;作者似乎也在有意识地与开头照应,但也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首尾呼应。 模拟评分:内容20分+表达16分+书写5分=41分 升格作文 守住那一缕粽香 小时候,每当端午佳节,早晨刚起床还睡眼朦胧,便能闻到一缕粽香。顺着粽香看去,就能看见奶奶在厨房弯着腰,眯着眼,缓缓包着粽子。 而今,奶奶年纪大了,家里人都不愿意她再受累,就提议今年的粽子买着吃,应应端午的节气就行了。可奶奶坚决不同意,还声声念道着:“端午节怎么能没有粽子呢?“就是呢!”爷爷附和着。 两位老人家坐在板凳上,面前摆着三个盆,放着米、枣、粽叶。奶奶动作熟练,挑选出两片粽叶,交叉着放,窝成一个“圆锥”,再一手捞米、放枣,仔仔细细地填实;最后,那粽子在奶奶手里翻了个跟头,粽叶就服服帖帖地包裹好了,再用棉线一缠,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出炉了。奶奶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将它放在手心,一边向爷爷展示,一边询问:“就这样包,会了吗?” 爷爷犹豫着,那圆锥形的小筒卷得极小,米一放进去便全溢出来。奶奶性子急,见状,夺过粽叶,做起示范。可能是爷爷手掌宽大的原因,粽叶总是卷不好。于是说:“老婆子,还是老规矩,你卷,我填米和放枣。奶奶一边卷一边数落:“怎么这点事你都学不会呢?这么多年了……” “这么多年了……”奶奶的语气柔软下来了,像是在回忆,在感叹。爷爷奶奶相守五十多年,两人性格迥异,奶奶直爽,伶牙俐齿,爷爷老实,拙辞讷言。一路走来,经历地震、盖简易房,后来又在宅基地翻盖新房,贫穷、艰辛的的岁月从未拆散过他们,一路相守,一路坚持,相濡以沫。听妈妈说,即使是家里最拮据的日子,端午节没钱买粽叶,爷爷去河边采,端午也没少过粽香。 暖阳下,听到数落的爷爷只是憨憨地笑着,眼角的皱纹绽出了花朵,仿佛不是被责怪,而是听到了甜言蜜语般的幸福。那笑,让空气都甜了。 是因为理解吧,爷爷与奶奶都深知对方的不易;是因为包容吧,完全不同的性格也能彼此恩爱;是因为坚持吧,走过艰辛的岁月共同营建爱的窠巢。 爷爷奶奶合作,效率很高,一会粽子就入锅了。 端午粽飘香,粽叶中包裹的理解、包容、坚持的生活之理,我将久久铭记。 模拟评分:内容24分+表达19分+文面5分=48分
◆对比讲评
★提升点
作为话题作文,这个题目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它将“守常”这个话题,具体化、形象化了。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特别多该守的“常理”,比如屈原的精神、人们对屈原精神的守望、传承,端午的习俗等等。“那一缕粽香”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这一形象的题目仍然保留着很大的写作空间。升格这篇作文,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守的“常理”明晰,集中笔墨表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明确主题
题目“那一缕粽香”一语双关。首先是具体粽香,其次,从文中看,粽香也指爷爷奶奶的恩爱,也指包粽子这一习俗的传承,还指传统文化。这样文章的主旨就不突出了。文章大量的笔墨写了爷爷、奶奶的对话,从对话中可以看出爷爷奶奶的恩爱,这样我们就可以将“那一缕粽香”定位为夫妻间的理解、包容、坚守。
2.合理增删
删掉关于传承包粽子的老传统的语句、删掉等粽子的语句、删掉结尾生硬的“点题句”。将“这么多年了……”的内容做恰当的补充,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两位老人一直相守、坚持,将寡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了这一内容的补充,爷爷在被奶奶抱怨时幸福的表情才有着落。而后,紧扣这一内容写出自己感悟到的常理,文章的笔墨就集中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