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17:35:20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 银 川 一 中 第 四 次 模 拟 考 试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
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
是“尽善尽美”。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
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
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这是事
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
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等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
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
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
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这些思想,
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他.从.另.一.方.面.,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
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在《至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
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
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
错误的。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咸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
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把一个正确的原则引向错误的道路;而且把人和动
物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审美是人所独有的,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当.然.,同属一个景物,反映在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范仲
淹在《岳阳楼记》中记述“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引起人们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而
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又都与个人的主观遭遇有关。假如不是“迁客骚人”的话,即是
遇上前一种景象,也不一定会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相反,如果自身是“迁
客骚人”,即使遇到后一种景象,也很难产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的情感。由此可见,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而感受则是主观的体验,美感是具有相对性的。
范仲淹最后的结论是“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
主客观的影响,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确处理景物与情感的关
系,提高主观认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所以客观事物的美与丑,反映在
情感上的苦与乐,都存在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复杂关系。
(摘选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属于绝对论,道家则是相
对论。
B.因为庄子发展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他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
影响。
C.庄子相对主义错在:否认美的相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
独有的。
D.迁客骚人面对“淫雨霏霏”“春和景明”两种景象都可能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黄济认为美具有相对性,但不可因此否认美的绝对性,从而走入相对主义的迷途。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三、四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
开论证。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C.作者用《知北游》的例子,意在说明庄子将美与无为密切结合,发展了返璞归真的
思想。
D.文中加点的“但他从另一方面”“当然”,既表明思路的转换,也表现了论证的思辨
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清瘦为美的人不会觉得体态丰盈的绝美杨玉环是美女,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
B.“各美其美”谈到每个人或者每个民族客观上必定有美丽的点,这侧重表现美的绝
对性。
C.作者认为音乐《咸池》《九韶》之美,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这侧重表现
美的相对性。
D.在大家眼中,爱斯梅拉达有美丽绝伦的外表又有高尚纯洁的心灵,这侧重表现美的
绝对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专家常说:“当树木生长得过度密集,就需要把它们分开,以免阻挠树木的生长。”意
思就是砍除一棵或数棵树木,为没被伐除的树木留下足够的树冠空间。实际上,这只道出
了一半的实情。在天然的环境中,树木间并不像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它们其实是极少竞争
的。与之相反的是,不同树种间会互相联系,互相扶持,还会通过纤细的根毛互赠“甜品”
——健康的树给生病的树供给糖液以维持生命。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友情联结网”,因为它们一旦根
系受到干扰,就只能勉强使根部达到一个半吊子的稳定状态,而这个伤害会影响树木终生,
所以它们毫无多余的时间与精力经营社群友谊。而且上文中的专家说法,显然是出自人工
林的林务员。毫无疑问,他们指的是林相单一的人工林,比如只种植云杉或是只种植一种
阔叶树树种。在大自然中,绝对找不到这种在广大的土地上,以相同间隔、在同一时间,
种植同龄树种并一起成长的原生林相。在开阔的人工林区“幼儿园”里,树木个体争相生
长,只想超越身旁的同伴。事实上,人工林区是如此脆弱、不稳固,树木就像稻田里的禾
秆,虽互相依靠、支持,但只要暴雨过境,便会成片地倾倒。
在天然原生林里及自家的花园里,我们却常常能观察到全然不同的现象:相同树种的
树木彼此之间会建立友谊。我们已在前面章节提到过,树木会经由树根相互联系。这种地
下的深层联结自然无法让我们轻易看见,但树冠之间的游戏竞赛是暴露在外的。
当两棵树木争取光源时,会不惜以枝干互相争抢,各自将枝干伸向对手,想尽办法推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挤对方以抢夺其日照地盘。大约 100 年后,这种竞争才会渐渐平息,但它们仍会为了填补
树冠缝隙、抢占生长位置而争吵不休。
两棵树木若结为朋友,它们之间的互动则会与上述情况截然不同。它们只会将柔嫩的
小枝往朋友的方向伸展,小枝丫间会温柔地相互推拉,好像只想轻轻地碰触一下对方;它
们也只会向外侧生长较粗的树枝,而不会向朋友的方向生长。远观两棵树木,就像结合为
一体的一棵树木,最后也会变成一对快快乐乐、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此时,我们若遵从
专家的建议,为了使一棵树木得到更多光线而砍伐其中一棵树木,必然造成相反的后果。
另一个极罕见的现象是树木之间会互相帮忙。林内最紧密相邻的树枝会相交生长在一
起,有时可能只是一根枝条环绕着另一根枝条生长并将其紧紧包覆。然而这种联系还是很
脆弱的,因为两根树枝依然各自保留了树皮,阻碍了两者一起生长。当面对强大的外力时,
比如温带气旋的侵袭,两者的连接处便可能断开。
有时树皮的外层刚好因为互相摩擦而脱落,两根树枝的木质部跟木质部、形成层与形
成层因而相互接触,形成事实上的结合生长,并构建出共同的新系统。这样的连理枝结盟
是非常稳定的,两者开始联结输送并交换水分与养料,这已经是超乎寻常的现象。然而更
罕见的是,两种不同树种的树枝会合并生长。若想成为这种连理枝,前提是不同种的树木
能够真正好好相处,山毛榉、千金榆两种树木和柳树之间就属于这种情况!
想找到异体连理枝,就像从众多的三叶草中寻找幸运的四叶草,可遇而不可求,需要
相当奇特的缘分。你下次漫步于森林或公园时,可以多多注意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这会是
一种令人兴奋的冒险。抑或在你家院子周围,说不定就隐藏着一对异体连理枝。
你若是暂时看不出连理枝的苗头,也有可能听见树枝之间这种结盟合作活动刚刚展开
时发出的声音。当微风吹拂,两根枝条互相摩擦,发出响亮的“叩喽叩喽”声,常常被漫
步林中的人误以为是啄木鸟在敲啄树干。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专家认为树木如果生长得过度密集,就会影响树的生长,但其实大自然中的树木不
仅很少竞争,反而可能互相扶持。
B.林相单一的人工林中,树木之间的关联度比较低,林区脆弱不稳固,但在大自然的
原生林相中,这种情况就少一些。
C.树木在树冠方面争夺较为明显,它们在争夺光源时枝干会互相推挤,但树木间也会
建立友谊,根系也会相互联系。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D.仅仅出现树枝之间的环绕还不算紧密,两根树枝之间联结并互相输送水分和养料的
结盟才更稳定,这也是最罕见的。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由于人工林中的树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经营社群友谊,因而人工林中的树木并
不存在天然的联结网,也无法互相获取养分。
B. 文章中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树木人格化,一方面使得语言生动有趣,让读者更
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科普文章的枯燥。
C. 单个植物虽然可以尽情享受生长资源,但面对强大的外力时太脆弱,需要同伴来互
相支撑,这说明只有合作才能在大自然生长。
D. 异体连理枝的树木非常罕见,如要寻找到异体连理枝的树木,在院子周围找到的概
率要远高于在森林和公园找到的概率。
6.文中提到两棵树木会“结为朋友”,请结合原文概括其“结为朋友”的具体表现。(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
旅人的心
鲁彦
或是因为年幼善忘,或是因为不常见面,我最初几年中对父亲的感情怎样,一点也记
不起来了。至于父亲那时对我的爱,却从母亲的话里就可知道。母亲近来显然在深深地记
念父亲,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正是这牌子,有一只老鹰!……你从
前奶不够吃,也吃的这牛奶。你父亲真舍得,不晓得给你吃了多少……”
不用说,父亲是从我出世后就深爱着我的。但是我自己所能记忆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
却是从六七岁起。
父亲向来是出远门的。他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约在家里住一个月。时期多在年底年
初。每次回来总带了许多东西:肥皂、蜡烛、洋火、布匹、花生、豆油、粉干……都够一
年的吃用。此外还有专门给我的帽子、衣料、玩具、纸笔、书籍……
我平日最喜欢和姊姊吵架,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静,常常挨了母亲的打,也还不肯屈服。
但是父亲一进门,我就完全改变了,安静得仿佛天上的神到了我们家里,我的心里充满了
畏惧,但又不像对神似的慑于他的权威,却是在畏惧中间藏着无限的喜悦,而这喜悦中间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却又藏着说不出的亲切的。我现在不再叫喊,甚至不大说话了;什么事情我该做的,用不
着母亲说,就自己去做好;什么事情我该对姊姊退让的,也全退让了。
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有着宏亮而温和的音调。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
上没有威严却是和气。他爱讲故事给我听,他所讲的多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
不含着诚实,忠厚,耐劳。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打拳的故事给
我听: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
一年一度,父亲一回来,我仿佛新生了一样,得到了学好的机会:有事可做也有学问
可求。然而这时间是短促的。将近一个月他慢慢开始整理他的行装,一样一样的和母亲商
议着别后一年内的计划了。
到了远行的那夜,母亲和姊姊眼眶里贮满惜别的眼泪,我大声啼哭着,牵着父亲的衣
襟,跟到了大门外的埠头上。其实我并没想到把父亲留在家里,只想跟父亲一道出门。
父亲离家老是在夜里,又冷又黑。想起来这旅途很觉可怕。那样的夜里,岸上是没有
行人,也没有声音的,倘使有,十分之九是可怕的鬼怪或恶兽。尤其是在河里,常常起着
风,到处都潜着吃人的水鬼。一路所经过的两岸大部分极其荒凉,这里一个坟墓,那里一
个棺材,连白天也少有行人。
但父亲却平静的走了,露着微笑。他不畏惧,也不感伤,他常说男子汉要胆大量宽,
而男子汉的眼泪和珍珠一样宝贵。
一年一年过去着,我渐渐大了,想和父亲一道出门的念头跟着深起来,甚至对于夜间
的旅行起了好奇和羡慕。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我终于达到了我的志愿。父亲是往江北去,
他送我到上海。
“牛上轭①了!”别人在我出门前就这样的说,像是讥笑我,像是怜悯我。但我不以为意。
我只觉得心里十分的轻松,对着未来,有着模糊的憧憬。那所谓轭也是人所应该负担的,
我勇敢的挺了一挺胸部,觉得从此才成为一个“人”了。
夜是美的。从篷隙里望出去,看见一幅黑布蒙在天空上,这里那里镶着亮晶晶的珍珠。
两岸上缓慢的往后移动的高大的坟墓仿佛是保护我们的堡垒,草扎的和砖盖的棺木就成了
我们的埋伏的卫兵。船头下低低的响着淙淙的波声,接着是咕呀咕呀的前桨声和有节奏的
嘁嚓嘁嚓的后桨拨水声。清冽的水的气息,重浊的泥土的气息,复杂的草木的气息,在河
面上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切的香气。
一小时以后,天色渐渐转白了,岸上的景物开始露出明显的轮廓来,船舱里映进了一
点亮光。不久船靠了岸。埠头上忙碌着男女旅客,成群的往山坡上走了去。挑夫,轿夫喊
着,追赶着,跟随着,显得格外的紧张。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就在这热闹中,我跟在父亲的后面也走上了山坡,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
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勇往地肩起了“人”所应负的担子。我的血在沸腾着,我的心是平静
的,平静中含着欢乐。
但是暴风雨卷着我的旅程,我愈走愈远离了家乡。一直过了七八年,我才负着沉重的
心,第一次重踏到生长我的土地。那时虽走着出门时的原来路线,但山的两边的两条长的
水路已经改驶了汽船,过岭时换了洋车。叮叮叮叮的铃子和呜呜的汽笛声激动着旅人的心。
到了最近,路线完全改变了。山岭已给铲平,离开我们村庄不远的地方,开了一条极
长的汽车路。它把我们出门的时间从夜里二时改做了午后二时。然而旅人的心愈加乱了,
没有一刻不是强烈的被震动着。父亲出门时是多么的安静,舒缓,快乐,有希望。他有十
年二十年的计划,有安定的终身的职业。而我呢?紊乱,匆忙,忧郁,失望,没有一种安
定的生活。
实际上,父亲一生是劳碌的,他独自负荷着家庭的重任,远离家乡一直到他七十岁为
止。然而,他一生是快乐的。尽管天灾烧去了他亲手支起的小屋,尽管我这个做儿子的时
时在毁损着他的产业,因而他也难免起了一点忧郁,但他的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为止仍是
十分平静的。他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他的儿子。
(有删改)
文本二:
鲁彦从步入生活之后,一直过着流浪漂泊的日子,失学失业,辗转流离,饥寒疾病和
家庭的重压,使他在人生的羁旅中尝尽辛酸与痛苦,也看尽了人世间的肮脏与黑暗。鲁彦
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而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与翻译家。
茅盾在《王鲁彦论》一文中慧眼独具地指出:“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的
确,鲁彦的创作,尤其是他的散文,通体显示出一种地之子的纯真,《旅人的心》就是其中
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篇诉说困顿流离中父子之情的感人之作,在对父亲的零星平凡小
事的回忆中,充满着浓郁的诗情。
陈一辉《父子情与哲理诗——王鲁彦的〈旅人的心〉》
注:轭,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短粗曲木。
7.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旅途”为线索,结构清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
世界,真实,自然,亲切。
B.父亲每年只会在家里住一个月,出于对父亲的畏惧,我会变得乖巧、安静、懂事,
在这段时间约束自己。
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C.文中划线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
展现出“我”第一次出行时所见的夜晚景象。
D.题目中的“旅人”既指一辈子劳碌、肩负家庭重担、远离家乡直到古稀之年的老父
亲,也是指作者自己。
8.父亲对鲁彦的人生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理解。(6 分)
9.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作者对离家的旅途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加以分
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
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

天下,至孅 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
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
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
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
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
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
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有删改)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顺于
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
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
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
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
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
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孅,xiān ,通“纤”,细致。 ②渫,xiè,流通。
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欲民 A 务农 B 在于贵 C 粟 D 贵 E 粟之道 F 在于使民 G 以粟 H 为赏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亡,文中指“没有、无”,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相同。
B.文中“未之尝闻”与“莫之或止”两句句式相同。
C.“饥穰”,指荒年和丰年,在文中只取荒年义,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的“出入”用法不同。
D.“县官”,文中指的是朝廷、官府,还可以用来指县级行政长官,或特指皇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晁错认为抬高粮价是当今的迫切任务,因为这样可以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B.文本一指出,现今国家的两大祸患是,吃粮的人多但种粮的人少,过度奢侈的风
气一天天滋长。
C.文本一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是为了说明粮食充足对
治国的重要性。
D.晁错引用神农氏的话,来说明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5 分)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5 分)
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②,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有说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一年中秋节所作。②孤光:一说月光,一说孤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词渲染了寒凉的情绪意境,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全不同。
B.上片首句含有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几度”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C.下片头两句写作者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小人当
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
D.全词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令人咀嚼回味。
15.苏轼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有评论说:“读者可以在这首词中见到词人在旷达超然背后
悲情婉约的一面。”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角度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
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
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2)同为写落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给人以绚丽优美之感,
晏殊《浣溪沙》中的“ ”则给人以惋惜惆怅之感。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
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8 题。
说到生物分类,人们的第一反应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
度让分类学家非常为难, ① 。从生物分类学角度看,藻类不属于特定的自然分类类
群。早期的分类学家根据藻类色素类型,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等。虽然藻
类的少数种类兼具植物光合自养及动物异养和运动特性,但传统上人们仍将藻类归为植物。
提到藻类,人们一般会想起水面上的小小“颗粒”,它们随波荡漾,是鱼类的食物。
其实,藻类家族中除了这些微小的成员外, ② ,最大型的藻——巨藻长度通常可达
几十米到上百米,形似海带。
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
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
含量是如今的 10-100 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
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它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大气中的氧气逐渐
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 ③ ,保护其他生命不被
紫外线伤害,从而为人类的进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文字,完成 19~21 题。
年画,古称“门.神.画.”,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唐代之前的年画多为手绘年画;隋
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出现,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木
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普及。
我国的年画产地很多,素有“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之说。到了清
代中期——杨柳青木版年画全盛时期,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 30多个村子,画店鳞次栉比,
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一座弹丸小镇,“家家能点染,
户户善丹青”。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
语文试卷 第 11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
命。这就是说,没有年画,苏州还是苏州,但杨柳青就不是杨柳青了。杨柳青年画,在传
统的木版套印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被誉为
中国民间的“百科全书”。
19.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点的“门神画”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儿好。
C. 这位盲姑娘学会了用心“看”世界,用手指“说话”。
D. 他表示,这个电视节,能把许多感人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杨柳青的主要产业就是年画,年画是它的全部。”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 分)
21.《莲年有余》是杨柳青娃娃年画系列中的代表作,请你对画作的内容及寓意进行解说,
不超过 60 字。(3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
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坚定的转身到“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也铭记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在“好
故事”周围有聆听者,欣赏其意义与价值;有传播者,弘扬其传统与精神;有创作者,践
行奋斗,书写续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的体
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试卷 第 12 页(共 12 页)
{#{QQABQQAAgggAAJIAAQgCQwUQCAEQkBGACYgOgAAIIAABQAFABAA=}#}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D 【解析】A.表述绝对化,原文“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B.强加因果。C.“否认美的相对性”错误。原文“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可知否定的是美的绝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不属于相对主义的错误。
B 【解析】B.“第三、四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开论证”错误。第四段由谈“相对性”引申到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C 【解析】C.“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错误。从“在《咸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可知,体现的是美的绝对性。
4.D 【解析】“这也是最罕见的”错误,根据原文“然而更罕见的是,两种不同树种的树枝会合并生长”可知,不同树种的两根树枝合并生长才是最罕见的。
5.B 【解析】A.“因而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联结网,也无法互相获取养分”错,说法绝对,原文第2段说的是“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人工林中的树木并不存在天然的‘友情联结网’”。C.“只有合作才能在大自然生长”错,说法绝对,强加因果,文章虽强调了树木合作的重要性,但并非所有单个植物都必须依靠同伴才能存活。D.在森林和公园找到的概率原文并没有比较,只是说难以找到。
6.①两棵树木会互相扶持,健康的树会通过根毛给生病的树提供糖液;②两棵树木只会将柔嫩的小枝往朋友的方向伸展,而向外侧生长较粗的树枝;③两棵树木会互相帮助,相邻的树枝会相交生长,或形成连理枝联结输送并交换水分与养料。(三点,每点2分,需从根毛提供糖液、树枝生长朝向、形成连理枝三个方面作答。)
B 【解析】“出于对父亲的畏惧”以偏概全,原文“我的心里充满了畏惧,但又不像对神似的慑于他的权威,却是在畏惧中间藏着无限的喜悦,而这喜悦中间却又藏着说不出的亲切的”,可见除了畏惧,更多的是喜悦和亲近。
①父亲的忠厚诚实、坚忍乐观和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对鲁彦有很深的影响,让他在历经曲折坎坷后仍然不断向上,为他后来成为优秀作家与翻译家提供不竭的内生力量。②父亲的安静、舒缓、平和、朴素奠基了“我”为人的底色,使“我”的作品也带有一种自然朴素和地之子的纯真,真挚动人。(每点3分,谈父亲形象对我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影响即可)
(1)“我”尚未涉世时,父亲离家的旅途是一个早熟而懂事孩子的猜测和想象,又“冷”又“黑”的旅途让“我”感到害怕,但想和父亲一道出门的志愿,又让“我”对旅途充满好奇和羡慕,同时也有对父亲的崇敬。(2)在“我”正要涉世时,十七岁离家的旅途,让一个在乡间的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孩子感到轻松、兴奋、快乐,感到即将成为男子汉的骄傲,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冀与憧憬。(3)在“我”已经涉世后,离家的旅途让一个尝遍人世间辛酸的青年,感受到紊乱、匆忙、忧郁、失望。(每点2分)
BDF
11. C 【解析】A.正确。通“无”,没有/逃亡的人。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击逃亡的人。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莫或止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C错误,“饥穰” 与“出入”都是偏义复词。D,正确。
12. A 【解析】 由原文“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今的迫切任务是使人民务农,而抬高粮价,是让百姓愿意务农的方法。
13. (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宾语前置,“为何”,干什么,做什么。三点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假如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收而且好,那么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困乏”,穷困匮乏,贫困;“岁”,收成,年成;“孰”通“熟”,丰收。三点各1分,句意2分。)
文本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文本二: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A 【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风鸣廊”,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等典型秋色秋景,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表达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②烘托映衬。“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表现词人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③象征/比喻/双关。“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④动作细节。“把盏”“北望”等,通过对诗人动作的细节刻画,表现了诗人的愁绪难抒。⑤直抒胸臆。“世事”“人生”两句以梦喻世事,直言表达了往事的辛酸,以及词人对命运无常、人生起伏的感慨。(每点2分,手法1分,对应情感分析1分,共6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落英缤纷;无可奈何花落去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①这(那,它)就是藻类 ②还有一些大型的成员 ③大气上空出现了臭氧层
18. 蓝藻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并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唯一这样做的有机体。(3分,每句1分)
19.D 【解析】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反语讽刺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强调。
20.①(词语)用词准确形象:原文“从头到脚”一词形象描绘出年画是杨柳青的全部,突出了年画对于杨柳青的重要意义;(1分)②(修辞)运用拟人手法:原文中“行头”“生命”两个词带有拟人色彩,将“杨柳青”这个生产年画的地方作为人来写,点明了年画就是“杨柳青”的经济命脉及精神信仰,语言生动形象;(2分)③(句式)句式整齐,富有韵味:“既是……又是……”结构对称,内容丰富,点出了年画对于杨柳青的独特意义。(2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1.①画面上胖娃娃怀抱鲤鱼,手拿莲花。(1分)②“莲”“鱼”谐音为“连年有余”;寓意生活富足,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2分)
22.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从近代、到现代、到当代的“好故事”。体现了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公而忘私、不惧辛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材料第二段在总结这些“好故事”的意义之后,展现了聆听者、传播者、创作者这三种不同的角色。其中,聆听者意味着我们以旁观者姿态去看待他人的好故事;传播者则说明我们不仅仅只是旁观,而是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将之发扬光大;创作者则说明,我们是切身实地地去践行这些精神品格。
命题重在引导考生思考“好故事”背景下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可以综合思辨三者关系,亦可单选其一来建构自己的观点,亦可另有其他合理的角色设想;综合思辨要详略得当,单一建构要论证充分。均须体现学生对个体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
参考立意:
①做中国“好故事”的聆听者(做好故事的聆听者,吸收精神营养);
②理性发言,传播中国“好故事”(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弘扬时代精神);
③“好故事”不止聆听,更需践行(努力做好故事的创作者,成就自己的好故事,贡献自己的正能量)。
执笔有我,蕴就华章
光阴是一卷长长的胶片,记录下一代又一代人的“好故事”。“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作为新时代的一份子,我既要做好故事的聆听者和传播者,更要做它的创作者,执笔有我,蕴就华章。
做好故事的聆听者,从口口相传、代代延续的精神血脉中寻找归属感与使命感。李大钊先生的义无反顾,让我们心生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慨,从而更坚定地投身于奋斗中去。由是说,成为好故事的聆听者能够在我们心里播下归属的种子,激发使命的基因。
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将源远流长、感人肺腑的优秀文化和中国故事散播到四面八方。君可见李子柒将传统融入生活、将传承印入血脉、将传播用于实践,从而将恬静优雅又充满乡土气息的中国文化传播世界各地;君可见陈依妙小小年纪便在美国博物馆内宣传二胡的魅力,让传统音乐走遍四方。成为好故事的传播者,深入感知中国精神的魅力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创写好故事的能力。
成为聆听者是根基,成为传播者是台阶,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好故事的创作者。若非创作,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好故事又从何而来?若不创作,身为青年的我们又何以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裘氏门派”的传人裘继戎将京剧身段编入流行舞蹈,让传统更有生命力,让流行更具文化底蕴。我们何不向他学习,让“我”投入时代的洪流,执笔创作属于自己的好故事呢?
辩证来看,若只做聆听者,当下与未来便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空白;若只做传播者,却没有聆听的沉淀和创作的升华,好故事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若只做创作者,而失去了聆听和传播的底盘,最终只会摇摇欲坠,无法行稳致远。只有将其三者结合统一,方能完善自身,拥有“心中期许、笔下风云”的能力。
诗言:“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辈青年兰芝秀发,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敢于表达自我是我们生命的底色,未完待续的好故事将等待我的书写!
人如此,国亦然。崛起的中国正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担当着大国的责任,更要绘就更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愿我们一道,做好故事的聆听者、传播者,更要做创作者。执笔有我,蕴就华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