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21:37:09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利者义之和也,乐其乐而利其利,以美利利天下。”孟子说: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说:“正其谊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可以用来说明
A.儒学道德标准渐趋脱离生活实际 B.儒家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C.新儒学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局面 D.儒家势力在历经打压后再度崛起
2.汉武帝在中央常备军中,增设期门军,隶属南军;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楼船 (水军)等军种。汉武帝此举
A.表明解决边患问题军事条件成熟
B.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增强了平定“七国之乱”的军事实力
D. 旨在实现对中央军队内部的权力制衡
3.宇文泰在执掌西魏朝政期间,采用汉族士人苏绰建议,颁布了“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条诏书,让地方官遵照执行,牧守令长不通者不能为官,还开设学校,选拔中下级官吏学习其内容。六条诏书的颁布
A.开启北方政权封建化进程 B.巩固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局面
C. 奠定后世心学的理论基础 D.体现儒道法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4.《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三》载:“隆安三年 (己亥,公元三九九年)春,正月,辛酉,大赦。戊辰,燕昌黎尹留忠谋反,诛,……庚午,魏主珪北巡,……壬午,燕右将军张真、城门校尉和翰坐谋反诛。癸未,燕大赦,改元长乐。”据此判断《资治通鉴》属于
A.纪传体 B.编年体
C. 国别体 D.典制体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 第1页 (共7页)
5. 明代前期,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地位逐渐确立;明代后期,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这一变化反映出
A.明朝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 明朝军事防御体系调整 D.沿海威胁加剧
6. 京师同文馆于1872年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首年,认字写字、讲解浅书······三年,讲读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八年,富国策、练习译书等。该课程计划
A.注重学习文言文翻译 B.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 排斥西方的自然科学 D.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7.一战后,威尔逊主义和列宁主义都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涌入中国,冲击了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文化输入。以巴黎和会为契机,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呼声达到高潮,但很快便走下神坛。威尔逊主义跌下神坛的主要原因是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D.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党
8.图1是一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宣传画,该宣传画
A.展现了民族复兴的自豪感
B.体现了反帝反封坚强斗志
C.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表明了近代国人第一次全面觉醒
9.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了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 “团结中西医”,并做出了《关于发展医学教育大量培养卫生人才》《建立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调整卫生部门中公私关系》等决议。这些举措
A.有利于加速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B. 消除了危害人民的流行性疾病
C.搭建起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D.有利于夯实人民政权社会基础
10.1980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对当年需要安排就业的1200万人,除安排国营企事业单位和“大集体”单位外,还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小集体”“全民单位办集体”、知青为主的厂店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等途径来解决。1981年7月,国务院指出发展城镇个体经济“对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扩大就业,都有重大意义”。这些方针政策
A.解决了知识青年就业问题 B.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改善
C.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 第2页 (共7页)
11.在古希腊,没有任何一部诸如《圣经》一类用来指导人的行为准则的宗教经典。希腊的宗教从来缺乏独立的组织,希腊的祭司大多由普通民众担任,相应的正统宗教思想也未曾有过,即便是对神谕的解释也更多的取决于公民的意志。这体现出希腊文化的特点是
A.开放性 B.连续性 C.世俗性 D.多元性
12.图2所示的建筑,是历史上某帝国皇帝的宫殿式陵墓。建筑物正面可以看到受波斯影响的拱门结构,上方的圆顶、木造亭阁、尖塔等则融入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反映当时统治者对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重视。根据图中内容判断,该建筑最可能兴建于
A.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地区
B. 公元六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C.公元十六世纪的印度半岛
D. 公元十九世纪的南美地区
13. 英国达德利·诺思 (1641 ~1691年) 说:“任何法律都不能规定贸易的价格,因为贸易的行情必然而且将会自行确定下来,但是,当这类法律确实碰巧抓得很紧的时候,这就对贸易是个非常大的障碍,因此是不利的。”据此推知,达德利·诺思的经济思想
A.属于传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B. 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形成 D.加剧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
14.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说明
A.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B. 当时的时代要求是铲除资本主义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尚未暴露 D.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15. 1932年7~8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印度等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2份双边贸易协议,建立起帝国内部特惠关税制度,对各成员国的商品降低税率、免税以及给予配额上的优惠,对来自帝国外的同类商品则提高进口关税或加强进口控制。“帝国特惠制”
A.旨在应对德日法西斯上台冲击 B.有利于英国对全球各殖民地的掠夺
C.加剧了大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D.标志着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建立
2024 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 第3页 (共7页)
16. 图3是法国1750~2000 年人民平均寿命曲线图。对图中甲、乙、丙、丁四个箭头处的平均寿命变动共同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A.宗教改革后引发教派间流血冲突
B.派遣移民前往殖民地造成人口减少
C. 对外战争造成青壮年人口的减少
D.经济大萧条造成法国社会严重失序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3小题, 其中17题18分, 18题16分, 19题18分, 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 第4页 (共7页)
材料二
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精神文化内涵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精神 内涵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 在大运河沿线创造出的水工智慧工程中比比皆是。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一代代的运河人从没有停下开凿、疏浚、修缮、治理的脚步。
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在2500 多年大运河治理的过程中, 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为运河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杰出人物。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 再到维护管理, 无不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新创造精神。
----摘编自姚冠新《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前后大运河路线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从材料二中任意选取两种精神,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 (大运河内容除外)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精神,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0分)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 第5页 (共7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苏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903年延请章士钊为主笔“董理斯报”,实行大改良,刊登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为此,上海道台与上海领事团和租界当局交涉,将章太炎、邹容等六人逮捕,制造了“苏报案”。
按照惯例,此类案件先要在会审公廨“过一堂”——预审,再由其决定是否移送上海县衙。会审公廨预审由中方谳员孙建臣、英国副领事迪比南组成。在预审过程中,先是章炳麟等人不愿意下跪,接而又突然冒出了章炳麟等人的辩护律师博易以“时间仓猝等”为由申请延审,第一次审讯就这样草草收场。
就在准备引渡的节骨眼上,沈荩案发生,导致清帝国引渡的梦想彻底夭折了。沈荩是革命志士,据说是因在报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幕,慈禧命令用杖击办法将其活活打死。西方国家对中国司法不信任——太后命令即为法律,审判官员屈从权势而不敢根据法律力争刑罚的极端野蛮,不容于文明社会。这种不信任很快就弥漫到苏报案上,原本只有英国是拒绝交犯的坚定执行者,美国一度则是模棱两可,到最后连原来站在清政府一边的法国等也纷纷改变立场,拒绝引渡。
第二次审判在1903年12月3日再次于租界举行,清政府主张严惩,要“照华例究办”,上海县令汪庭瑶当庭宣布: “邹容、章炳麟……定为永远监禁, 以杜乱萌而靖人心”,但尴尬地遭到英国副领事的当庭抗议。最后经过双方长时间讨价还价,到1904年5月,汪庭瑶重新宣布了判决结果“议定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监禁三年,罚作苦工。”
本案审判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中方不能明白的,英国领事和律师坚持举证的责任在原告,被告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是无罪的;二是由于报刊业参与,“苏报案使本来不知道革命,不知道章、邹和《苏报》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
——摘编自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主要社会问题。(6分)
(2)任选“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0分)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 第6页 (共7页)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为什么欧洲在19世纪后期的大扩张应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呢 ……因为帝国主义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罗马人就是帝国主义的。它们征服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近东,并统治那些地区达数世纪之久。……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欧洲的生气勃勃的经济开始以各种方式包围和改变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如我们已知道的那样,工业化的欧洲需要为它的剩余资本和制造品获得原料来源和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殖民主义转向新殖民主义。列强在放弃直接政治统治的过程中,软硬兼施,通过扶植亲西方的“温和派”上台、参与独立国家宪法起草、订立各种条约协议等方式间接控制新生国家,极力架空这些国家的主权……二战后新兴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投资乏力,西方国家竭尽全力编织一张遏制发展中国家资金链的大网,将其围困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以传教士为先锋,企图改造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人民的宗教信仰,从文化价值层面进行深度渗透。殖民者秉持“白人优越感”,心怀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竭力在各殖民地推广西方语言,进行西化教育,西方逐渐在不发达国家培养出一代代蔑视本土文明、缺乏文化自信、心仪资本主义文明的“新精英阶层”。可以预料,随着时间推移,新殖民主义还将披上其他外衣。只要资本主义不灭亡,新殖民主义就有生存土壤,新殖民主义就不会消亡。
——摘编自毕健康《新殖民主义之“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期欧洲出现“新帝国主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帝国主义”与“新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手段的共通之处,并谈谈如何应对“新殖民主义”。(12分)
2024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 第7页 (共7页)2024 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B C D A B D B C C B D C C
1.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人观点从义利相和到不谋其利,与生活实际脱
离,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中孟子、董仲舒观点矛盾,排除 B 项;C、D 项与材料无关。
2. 【答案】B
【解析】A 项“解决边患问题军事条件成熟”和 D 项“实现对中央军队内部的权力制衡”都是
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服务,故 B 项最佳;C 项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
3. 【答案】D
【解析】A 项“开启”不正确;西魏时期,黄河流域分裂,排除 B 项;六条诏书颁布与心学理论基
础不存在逻辑关系,排除 C 项;材料中“洗心、教化贤良、狱讼”等词语分别反映出道、儒、法三
家思想,故选 D 项。
4.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三》按时间编写历史,属编年体,B 项正确。
5.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到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
一关”,反映出明朝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主要对象从明前中期的蒙古势力转变为明后期满洲
势力,C 项正确;明朝政治中心变化发生在明代前期,排除 A 项;B、D 项与变化无关。
6. 【答案】D
【解析】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的新式学校,故选 D;这里的翻译是
翻译外文,排除 A;学习西方文化不等于否定传统文化,且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排除 B;“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等体现向西方学习,排除 C 项。
7. 【答案】A
【解析】威尔逊主义因主张战后实行“民族自决”等,在中国知识界一度成为“公平、正义”的化
身,但巴黎和会上美英等霸权主义损害中国利益,让中国人认清了威尔逊主义本质。 A 项正
确;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传播,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破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广
播传播,B 项错误;C 项、D 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8. 【答案】B
【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战争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斗志,B 项正确。 A 项与材料无关;革命统
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近代国人第一次全面觉醒是五四运动。 排除 C、
D 项。
9. 【答案】D
2024 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历史)  第 1 页(共 2 页)
{#{QQABBYQUogigAJAAABgCQwHwCAOQkAGCCCoOBFAMIAAACAFABAA=}#}
【解析】A 项成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战略目标,排除 A 项;流行性疾病不可能消
除,B 项过于绝对;1950 年大陆尚未统一,排除 C 项;从材料中的“面向工农兵”等举措可知,
有利于争取人民对新中国的支持,故选 D 项。
10.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大集体”、“小集体”“全民单位办集体”、城镇个体经济等途径体现出
所有制结构改善,选择 B 项;“解决了”有点夸大,错误,排除 A 项; C 项、D 项时间不对,
排除。
1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指导人的行为准则的宗教经典,祭司大多由俗人担任,对神谕的解
释也更多的取决于公民的意志,体现出世俗性,C 项正确;A、B、D 材料未体现。
12. 【答案】C
【解析】根据文字和图图片可知,该建筑有受波斯影响的拱门结构,有伊斯兰建筑的风格,C
项正确;伊斯兰教诞生于 7 世纪,排除 A、B 项;南美主要受基督教和本地宗教的影响,排除 D
项。
13.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达德利·诺思的经济思想属于自由主义,故选 B 项,其思想与重商主义
矛盾,排除 A 项;C 项、D 项时间不对,排除。
14. 【答案】D
【解析】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 A
项;19 世纪的时代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B 项;1825 年经济危机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排除 C 项;1895 年恩格斯修正 1848 年的预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故
选 D 项。
15. 【答案】C
【解析】根据 1932 年及帝国特惠制的做法信息,可知英国面对经济危机采取了贸易保护主
义政策,其后果必然加剧大国对国际市场争夺,故 C 项正确;德国法西斯建立于 1933 年,排
除 A 项; B 项太绝对,非所有殖民地;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性,排除 D 项。
16. 【答案】C
【解析】根据图 3 可知,法国 1750 ~ 2000 年人民平均寿命降低的对应时间分别是拿破仑战争
期间、普法战争期间、一战和二战时期,故 C 项正确;A、D 项时间不符;B 项内容与人民平均
寿命降低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 (18 分)
(1)变化:元朝开凿从淮安直达临清的运河一段(运河不再绕道洛阳;形成一条更直的线路
等)。 (2 分)
原因:政治中心变化(北京城市发展,元代都城人口增加);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与经济
重心分离;降低运输成本需要;黄河泛滥造成原来运河部分河段淤塞等。 (每点 2 分,任意答
出三点得 6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评分标准:选择两种精神。 每种精神用一例史实说明(选取大运河以外的中国古代史
实),精神 1 分 ,每例史实 2 分,阐释 2 分。
2024 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历史)  第 2 页(共 2 页)
{#{QQABBYQUogigAJAAABgCQwHwCAOQkAGCCCoOBFAMIAAACAFABAA=}#}
示例:
精神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 (1 分)都江堰兴修体现这一精神。 (2 分)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有感于岷江水患和灌溉需要,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因地制宜,创
新设计,建成一座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
国”。 (2 分)
精神二: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 (1 分)汉代张骞通西域体现了这一精神。 (2 分)
汉武帝时,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深入充满险恶的西域,路上又被匈奴扣押十多年,历经艰
难险阻,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 分)
18. (16 分)
(1)社会问题:晚清社会言论不自由;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斗争;列强间进行的博弈;革命派
与保皇派的论争;中国传统法系与西方近代法系的冲突(中外法律观念冲突);租界———近
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晚清统治的危机;晚清中国司法的发展艰难曲折等。 (每点 2 分,任意
答出三点得 6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评分标准:论述必须包含背景(4 分) 内容(4 分)影响或结论(2 分)
答案示例:租界———近代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19 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资本主
义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根据不平等条约内容,英法美等殖民列强在先后中国上海等地陆续建立租界。 (4 分)
在近代中国,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列强取得了行政管理和司法权等各种主权,建立
起一套殖民管理制度;建立工厂,开办银行,进行走私,掠夺中国人民;输出西方文化和价值
观,进行文化侵略;培养买办势力,成为反动势力的基地。 (4 分)
总之,租界的建立,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有利于列强对
中国的文化渗透,是列强侵华的缩影。 (2 分)
19. (18 分)
(1)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寻找场所;资本主义发展(从自
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或资产阶级贪婪扩张本性等。
(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得 6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共通之处:扶植代理人(侵蚀主权);控制经济:渗透价值观(文化侵略);利用不公平的国
际分工和国际经济秩序;掌控话语权等。 (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得 6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
可酌情给分)
应对:坚决反对新殖民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改善民生;树立文化自信;保护文化多样性等。 (每
点 2 分,任意答出三点得 6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024 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历史)  第 3 页(共 2 页)
{#{QQABBYQUogigAJAAABgCQwHwCAOQkAGCCCoOBFAMIAAAC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