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段期中六校联考
生物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5ACBDC 6-10CBDDA 11-15DDCBB 16-20CDDB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4小题,共计50分)
21.(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负反馈 自我(动)调节能力
(2) 环境因素引起的墨角藻生长或死亡(或环境因素对墨角藻存留率,只写环境因素不给分) 化学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1分),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1分)
(3)滨蟹传递的化学信息明显抑制玉黍螺取食墨角藻(1分),且对小玉黍螺取食的影响更大(1分)
22.(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 消费者(1分)或分解者(1分) a没有CO2的吸收,只有CO2的释放(1分),说明是异养生物(1分) b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或绿色植物)(1分),c是化能自养型生物(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或硝化细菌)(1分),弱光或无光时绿色植物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会有CO2的释放(1分)(合理即给分)
(2) 3×105J·(cm2·a)-1 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未知(1分)
(3) 抵抗力(1分) 自生(1分)、协调(1分) 光照和无机盐(养分)的利用
23.(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外植体 会与植物组织竞争营养;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植物组织(2分)
(2)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旺盛,分化程度低(1分);分生组织细胞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1分) 相关基因没有在愈伤组织细胞中表达(2分)
(3)固体 较低 次生
24.(1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1分) 干热灭菌(1分)
(2)制糖废液 氮源、无机盐、水
(3)菌株C不能合成淀粉酶或菌株C不能分泌淀粉酶,因而不能利用淀粉
(4)60
(5)实验思路:分别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梯度的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用来培养菌株C(1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测定S的产量(1分);预期结果:S产量最高时对应的葡萄糖溶液浓度即为生产S的最适碳源浓度(1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段期中六校联考
生物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命题校:尚德中学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座号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蝗虫种群依赖4-乙烯基苯甲醚(4VA)信息素来群聚成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4VA可通过正反馈来提高蝗虫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
B. 对于防治蝗灾较好做法是喷洒足够量杀虫剂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C. 不同高度植被上的蝗虫数量不同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D. 利用人工合成的4VA类似物来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2.某鱼类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型曲线,K 值为环境容纳量,如图为该种群的(K 值-种群数量)/K 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 种群的年龄结构在 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C. 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将捕获后的剩余量维持在S3点
D.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3.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利用的是减法原理处理
B. 可采用加热烘干的方法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
C. 对照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实验组的分解速度
D.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在土壤中的深度属于无关变量
4.马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分析某林区马鹿的生存状态,调查小组通过粪便DNA拈术调查其数量:第一次收集到马鹿粪便210份,其中成功提取DNA的有167份,经微卫星DNA(一种普遍使用的DNA分子标记)检测这些粪便分属于66只马鹿;第二次以相同方法收集马鹿粪便,成功提取DNA的有158份,经微卫星DNA检测这些粪便分属于54只马鹿,其中有18只马鹿也出现于第一次调查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林区内所有马鹿构成一个种群,其种群数量约为1466只
B. 该方法还可以用于调查某种数量极少、不易捕捉的动物的数量
C. 气温和干旱等会影响种群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 微卫星DNA具有个体特异性是该调查方法依据的原理之一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就是自养生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分解者就是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 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6.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 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
C. 生物体的同化量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三个去向
D. 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同化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
7. 荒漠草原处于草原向荒漠过渡的生态交错带。科研人员调查不同放牧程度下某荒漠草原3种主要植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无放牧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乙 0.893 0.882 0.853 0.480
丙 0.925 0.875 0.952 0.820 0.994 0.843 0.994 0.468
注:①表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短花针茅、冷蒿、无芒隐子草
②重叠指数与重叠程度正相关
A. 研究植物的生态位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 不同放牧程度中,无放牧条件下,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生态位重叠程度最高
C. 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冷蒿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
D. 短花针茅与冷蒿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随着放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8.如表为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代表各成分的同化量,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能量类型 成分 GP X R
A 25.2 6.7 18.5
B 3.9 0.8 3.1
C 214.3 78.5 135.8
D 1678.6 635.7 1042.9
分解者 368.8 50.1 319.7
(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2·a))
A. 表中R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D→C→A→B该段时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89.8×108kJ/(m2·a)
C. 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5%
D. 据表可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积累量>0,且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中R所占的比例最大
9.下图为某生态农业示意图,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活垃圾的发酵处理可扩大该乡村的生态足迹
B. 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
C. 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 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氧气浓度、总碳量、温度、含水量等
10.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
A. 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B. 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 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11.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珊瑚虫为寄生于体内的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也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关系有利于群落资源充分利用
B. 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C. 珊瑚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不同个体长相各异体现物种多样性
D. 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2.月季(基因型为AaBb)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试管苗,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中应该有有机养料
B. 愈伤组织的产生要通过有丝分裂
C. 培养基中应该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D. 试管苗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B. 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
C. 生态系统信息通过食物链(网)传递,具有循环的特点
D. 信息传递可以维持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14.酵母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CO2
C. 家庭酿制葡萄酒所用葡萄要清洗干净防止杂菌污染
D. 果酒制作过程:传统发酵和发酵工程都需要严格灭菌
15.狼爪瓦松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且其细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入药。狼爪瓦松的扩大培养具体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数字序号代表相应处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有( )
A. 过程③先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值高的培养基中培养,再转移至其值低的培养基中
B. 制备培养基的正确顺序是:称量→溶解→定容→调pH值→分装→灭菌
C. 过程④常用射线或化学物质处理即可获得大量所需的突变体植株丙
D. 过程⑥利用愈伤组织分裂能力强、分化程度高的特点可诱导产生相应组织细胞并生产黄酮类化合物
16.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螺蛳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大约可以获得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20%
B. 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加快植物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有利于物质循环
C. 捕鱼时增大渔网网孔可能使捕后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进而使出生率上升
D. 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17.袋装酸奶的包装上通常都会注明“胀袋勿食”。某同学选择—过期的胀袋密封酸奶,按图中的操作流程,研究其中的某微生物生长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和芽孢,但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B. 酸奶胀袋是由于其中的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C. 利用图示方法向培养基接种需要使用接种环,接种前和接种后都要对其进行灼烧灭菌
D. 若3个平板的平均菌落数是180个,则1mL酸奶中该微生物个数为9×106个
18.限量补充培养法可用于检测营养缺陷型菌株(如图).将诱变后的菌株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菌株迅速形成较大菌落,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繁殖缓慢,不出现菌落或形成微小菌落.基本培养基中补充精氨酸后,营养缺陷型菌株快速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用紫外线照射可诱导野生型菌株发生定向突变
B. 精氨酸缺陷型菌株缺乏吸收利用精氨酸的能力
C. ③步骤加入精氨酸后抑制了野生型菌株的生长
D. 选择图乙中菌落B分离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19.毛花猕猴桃为二倍体(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果实大,维C含量高;软枣猕猴桃为四倍体(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极耐寒,在-40℃下可安全越冬。某农科所利用这两种猕猴桃体细胞,通过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了新品种,培育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杂种植株体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
B. 高钙离子-高PH融合法可用于图中过程②中a和b的诱导融合
C. 在诱导生根时,培养基中应提高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和用量
D. 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20. 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时有1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2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20%
B.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增长速率比种群乙的增长速率高
C.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比种群乙种群数量大
D.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数量,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4小题,共计50分)
21. 为研究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实验。
(1)滨蟹在海岸潮间带中是玉黍螺的捕食者,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一种海藻),滨蟹和玉黍螺可以通过相互制约使对方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______调节实现的,该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__________的基础。
(2)科研人员制作了四个培养箱(水流可通过),每个培养箱内放置两块平板,平板上长有墨角藻供玉黍螺取食。四个培养箱分别如下图进行处理,若干天后计数并统计平板上墨角藻的存留率。
①本实验中d组的作用是排除______________的影响。
②本实验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滨蟹和玉黍螺,防止滨蟹直接捕食玉黍螺,但滨蟹传递的_______信息能对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产生影响,说明了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统计得到的墨角藻存留率如图2.
依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湿地修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使其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图1表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成分在一天内CO2的释放量,图2表示某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流动过程,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104J·(cm2·a)-1]。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曲线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b、c曲线代表的生物成分相同,两者在一天内的CO2释放量情况不同主要是因为_______。
(2)图2中用于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仅根据图2无法计算该营养级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为了修复或重建湿地,通过动植物物种的合理引进并考虑了生态承载力,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该举措遵循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__原理。通过种植挺水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湿地水域中浮游藻类的数量,其原理是挺水植物的生长主要减少了浮游藻类对_______。
23.青蒿素是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几乎不溶于水,且对热不稳定,所以提取工艺一直难以突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提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含青蒿素较高的黄花蒿的基本流程。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植物组织培养中,切成小块的青蒿叶片叫做 。该过程中加入抗生素是因为农杆菌和其他细菌 (答出两点)。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通常选取幼嫩黄花蒿分生组织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愈伤组织中可能提取不到青蒿素,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3)在组织培养技术中,青蒿叶片组织须在 (固体/液体)的诱导培养基中培养至分化程度 (较高/适中/较低)的状态,再转移至分化培养基中培养。青蒿素不是植物黄花蒿基本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产物,青蒿素是 代谢物。
24.化合物S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用菌株C可生产S,S的产量与菌株C培养所利用的碳源关系密切。为此,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S产量的影响,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碳源 细胞干重(g/L) S产量(g/L)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00
制糖废液 2.30 0.18
(1)通常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时,需要对制备的培养基和所用的玻璃器皿进行灭菌,最好选择的灭菌的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
(2)由实验结果可知,用菌株C生产S的最适碳源是______。菌株C的生长除需要碳源外,还需要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营养物质。
(3)由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其原因是______。
(4)为监测液体培养基中的菌株C的活细胞密度,将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经台盼蓝染液(体积忽略不计)染色,用“25中×16小”型(1mm×1mm×0.1mm)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理论上无色细胞的个数应不少于_________个,才能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
(5)若以葡萄糖溶液作为碳源,为进一步确定生产S的最适碳源浓度,某同学设计了相关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实验思路:______;预期结果: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