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段六校联考
历 史 试 卷
答案、解析和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C B D A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B A D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8分)
(1))史料价值: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和贸易史提供了新的实物史料;为研究古印度或者阿拉伯地区的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本;为研究唐代我国南北方磁窑生产情况提供了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情况。(每点2分,任答二点,共4分)
注:只答到是“实物史料”但没有具体说明的,可以给1分。
史料类型:古代中国历史文献、扬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有关博物馆资料、相关笔记、回忆录等(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可知沉船本身就是重要的一手实物史料,说明当时阿拉伯与唐朝之间存在密切的商贸往来,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研究当时的贸易史、航海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材料二“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可知“黑石号”沉船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也为人们研究当时的航海线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研究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可知“黑石号”出土了大量产自中国的瓷器,范围广泛涉及南方和北方,为人们研究唐代瓷器生产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实物史料;据材料 “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可知人们通过对“黑石号”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印证当时中国与亚非地区存在较为密切的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情况。第二小问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黑石号”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除此以外还可以补充一些文献史料,例如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杭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等;或者也可以补充一些口述史料,例如相关笔记、回忆录等。
18.【答案】(8分)
示例: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扩张及中国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玉米、甘薯等新物种在中国传播,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结构,刺激了人口增长;给美洲带来灾难;给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总之,“马尼拉帆船贸易”引起了欧亚美大陆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变化,促进了全球化。
注:解说最后要总结升华,过程表述史实结论要准确合理,但消极方面至少要答一点。
19.【答案】(24分)
(1)特点:礼制(等级、传统)色彩浓厚;以政治职能为主;注重整体设计;布局(规划)严谨;历代因需而调整。(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4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诉求;推动了城市规划的有序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3)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后果:阻碍了城市的转型;扰乱了社会治安,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民生的改善;阻碍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4)优势:党和政府的引导;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中外经验累积。(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可知礼制色彩浓厚;据材料一“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可知以政治职能为主;据材料一“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可知注重整体设计、布局严谨。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据材料二“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据材料二“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可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可知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诉求;据材料二“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可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有序化;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第一小问根本原因,据材料三“开埠”“租界”“19世纪末”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二小问后果,据材料三“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可知阻碍了城市的转型;据材料三“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棚户区(贫民窟)”可知扰乱了社会治安,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民生的改善;结合所学可知阻碍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4)据材料四“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可知党和政府的引导;据材料四“改革开放后”“21世纪”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据材料四“21世纪”及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结合所学可知中外经验累积。
20.【答案】(12分)
历史现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人口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工业革命后期有所上升。(3分)
注:历史现象解答时,能把工业革命时期总体趋势表述准确的得2分。如果解答现象时一点都不沾边,那本道大题都不得分。如果没写出现象直接解读,可以得解读的分。
解读: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代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如18世纪,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发展,使食物供应更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美洲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等在欧洲的推广种植,也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英国实行济贫制度,保障贫困者的基本食物,改善了穷人的生存条件。这些都有利于降低人口死亡率,促进人口增长。但同时,工业革命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这些问题导致19世纪二三十年代人口死亡率略有所上升。(9分,言之成理即可)
注:解读历史现象时至少要用一例材料一或材料二中有关的史实,即不能脱离题目要求答题,否则不能得满分;后期问题2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三的历史现象,据材料三“英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归纳其历史现象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人口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工业革命后期有所上升。其次,分析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据材料一“伦敦居民死于天花”(传染病),材料二“济贫(法)决议(1795年)”得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进行解读;据材料一“死于天花的比例......则下降到0.83%”可知,人口死亡率呈现降低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近代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如18世纪,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联系新航路开辟对食物的影响得出美洲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等在欧洲的推广种植,也改善了人们的饮食;联系工业革命对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得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发展,使食物供应更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英国实行济贫制度,保障贫困者的基本食物,改善了穷人的生存条件;这些都有利于降低人口死亡率,促进人口增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人口死亡率上升的因素,从工业革命带来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传染病与职业病等消极性方面,解析工业革命后期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
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该遗址出土的锄形器、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长条器、锛、石斧等十几种器物,大多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活动相关联,尤其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说明了该地存在原始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该遗址中的器物并无铁制农具出土,无法证明铁制农具的出现,排除A项;该遗址中的器物并无表明阶级分化加剧的证据——财富多寡明显,排除B项;尽管这些工具体现出了当时的手工业技能,但是它们仍都是石制品,暂未到达手工业技术成熟水平,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由材料“奢侈之物”“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永久性啤酒馆”可知,中世纪的英国由于大多数人口依赖于农业,肉类相对稀缺因此是奢侈之物,到了15世纪,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肉类消费,使用麦芽等原料制作的啤酒也相当普遍,人们的饮食结构随之变化,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物种交流,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玉米等传入欧洲,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A项;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直接说明人民的身体健康得到改善,“确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由《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可以得出,明朝的航海手册中有关于航海所遇天气、导航方法、地水文观测和航路、危险预警等相关信息,相对比较详细,涉及到了航海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海洋意识有了增强,虽然是海禁政策在实行,但是这种意识还是在潜滋暗长,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故选D项;明朝海禁政策曾经有所松弛,但始终也没有被废除,且题干所述是有关航海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与对外政策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A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中国传统科技在航海方面的综合体现,可以体现承古,并无萌新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所述航海技术方面的信息并未说明是学习西方的,且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所以这些技术是中国传统科技的表现,与西学东渐日渐兴起无关,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作用有限,排除A项;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荷兰......泡沫经济”可知,郁金香作为一种花,由于人为的炒作使其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助推了郁金香价格炒作形成泡沫经济,故选B项;一株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的现象只是局限于荷兰,从地域上看,这并没有反映出商业贸易范围扩大,排除A项;商业贸易范围的扩大体现在商品的贸易范围、种类和数量等方面,材料只体现了郁金香的价格飙升,未体现其交易的数量、范围以及其他商品贸易的信息,因此,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不是荷兰郁金香的影响,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教材P63
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食品掺假问题的严重性和政府通过法律来应对这一问题,这反映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社会问题不断的完善其职能,特别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故选A项;材料提到了法律,主要是关于保护消费者免受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而不是直接强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此选项和材料信息不完全对应,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主旨是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没有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是如何促进整体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排除C项;工业革命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但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与两大对立阶级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食品掺假问题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此选项和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由“主要通过关系信用开展运营”及“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经常性的关系的互动”、“社会公认”可知,近代杭州私营金融业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C项;自然经济的特点是极少与市场发生联系,因而也就谈不上私营金融业的发展问题,故A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单凭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近代杭州私营金融业根植于“民族工业”,而是通过“以关系信用为依托”、“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经常性的关系的互动”、“形成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机制”,排除B项;根据“主要通过关系信用开展运营”可知,关系信用推动金融业发展,D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由数据表格可以看出,1853—1859年福州茶叶出口总量和占比情况都持续快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江南地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茶叶产区受到影响,而珠三角地区随后又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出口受限,因而福州作为茶叶主产区和沿海主要海港的作用便日益显现,故选A项;题干所述并未提到福州出口的茶叶运往英国,所以不能得出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到福建茶叶出口数量和占比迅速提高,并不能说明这些茶叶都是福建所产,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福建的福州,而沿海的区域与之范围不同,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1872—1887年官督商办企业垫借官款金额始终处于高位,这说明当时民用工业存在资金不足的困境,所以急需借助官款才能组织生产,故选B项;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所提倡的经济思想,而材料中的商办企业属于洋务企业,排除A项;清政府大力发展民用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排除C项;清政府支持民用工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资金问题,并不是用于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1905年......清政府不顾......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坚持由詹天佑......”可知,20世纪初,清朝政府不顾英、俄反对,坚持起用中国人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为了防范该铁路及沿线主权被英、俄控制,反映出清朝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有所觉醒,故选A项;詹天佑是从美国学成归国的铁路工程专家,其修筑铁路的技术也学自于西方,清政府坚持任用中国人做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不足以说明中国铁路修建技术有了实质性提高,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侵略已遭到清政府全力反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允许列强派军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将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武装监督之下,且题中信息并未涉及京张铁路的运营情况,京张铁路对维护北京安全特别重要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出现,虽然其实际情况并未如人们担心的带电,触电等,但是因为其新颖,人们对其的接受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与阻力,由不接受到逐渐接受,表明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故选B项;英国电车公司的宣传方式并未对电车的实际情况进行虚假宣传,只是采取一些策略来推广电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化进程,且人们主要是对新出现的现代化交通方式电车存在阻力,并非对城市化进程产生难以适应,排除C项;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题目主要描述的是人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接受过程并未直接涉及工业化进程,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当地群众抵触国家卫生专家的诊疗防疫方法,对正确治理疾病、控制预防疫病的发展产生阻碍,故选B项;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利于及早发现慢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质量,但材料仅涉及到面对血吸虫防治地方群众的排斥态度,没有明确群众具体健康情况,排除A项;医疗保障体系包括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包括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材料仅涉及到面对血吸虫防治地方群众的排斥态度,没有明确民众面对医疗的负担情况,排除C项;卫生人员的工作应强调科学性,但材料仅涉及到群众的态度,没有明确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原则,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时间是1914年至1918年、二战爆发的时间是1939年至1945年,据题干信息可知,一战时期和二战时期都处于经济上升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康德拉季耶夫统计,两次工业革命共有三个经济“长波”,分别是1783年到1842年,1842年到1897年,1897年到1920,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表中的第④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段时间,产生了垄断组织并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图示可知⑤在1950年左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推动了“美元帝国”的到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A【解析】据图2可知,我国从1957年—2019年,耕地减少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这使得我国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红线”面临严重威胁,故选A项;推广科学种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并不是耕地减少的原因,排除B项;我国现在依然是农业国,未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规模达到极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和必要的举措,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不是造成耕地加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苏联提议发起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根除天花项目’”“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可知天花病毒被消灭深受美苏争霸的影响,是美苏之间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竞争间接促进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力量对比始终呈现出美攻苏守的格局,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排除A项;公共卫生政治化导致国家政策对医学发展形成过度影响,不利于医学的独立、良性发展,排除B项;“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说明当时美苏在意识形态的争夺依然剧烈,排除C项。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段期中六校联考
历 史 试 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命题校:连江尚德中学 班级: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村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了锄形器、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长条器、锛、石斧等十几种器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阶级分化的加剧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2.在中世纪的英国,肉是奢侈之物。进入15世纪,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这表明( )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C.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3.图1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
图1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4.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5.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6.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电气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工业化
7.19世纪中期,英国食品掺假十分严重。1860年,英国通过了《食品掺假法》。该法令第一次确立了“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的思想。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促进政府职能的完善 B.英国注重立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主法治建设 D.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产生
8.晚清杭州私营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关系信用开展运营,即便是浙江兴业银行的股东、经理及职员的任用也脱离不了以关系信用为依托,这种关系信用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经常性关系的互动,形成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机制。这体现出近代杭州私营金融业( )
A.受制于自然经济结构 B.根植于新型民族工业
C.依托于传统社会文化 D.有助于信用体系构建
9.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年 1050810 59500 5.7
1854年 1190340 204900 17.2
1856年 1306770 409726 31.4
1859年 1109152 465944 42.0
A.战乱局面造成特殊影响 B.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C.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D.沿海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0.1872—1887年官督商办企业开办时清政府垫借官款情况表
年份 企业名称 垫借官款金额(两)
1872 轮船招商局 135000
1877 开平矿务局 100000
1882 中国电报总局 178000
1883 上海机器织布局 265390
1887 漠河金矿 130000
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潮 B.民用工业发展存在困境
C.政府致力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D.国家加大工业建设投入
11.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在总工程师的人选上,清政府不顾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坚持由詹天佑担此重任,主持修建。这说明( )
A.清朝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有所觉醒 B.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得到实质性提高
C.列强侵略已遭到清政府全力反对 D.京张铁路对维护北京安全特别重要
12.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花钱雇人在电车上终日乘坐,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身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后来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逐渐接受。这说明( )
A.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 B.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
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13.新中国成立前,南方十几个省区血吸虫病肆虐。1953年,一批专家来到江西余江乡,他们征集粪便样本,打听如厕和处理排泄物的方式,用科学仪器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这表明( )
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B.增强疫区人们卫生意识的紧迫性
C.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D.需要加强卫生人员工作的科学性
14.图2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制作的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2
A.两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三个经济波峰的到来
B.人类的大规模战争往往发生在经济萧条期
C.表中的第④段人类的生产组织形式有突破
D.表中的第⑤段波峰凸显了美元帝国的到来
15.图3所示为我国不同阶段年均净减少耕地规模(单位:万亩)图中数据可用于解释当今中国( )
图3
A.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 B.推广科学种田的结果
C.城市化规模达到极限 D.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
16.1958年,苏联提议发起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根除天花项目”,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该提议。随后,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1980年,世卫组织正式宣布消灭天花。材料表明( )
A.美苏力量的变化影响抗疫成效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天花蔓延弱化意识形态对立 D.疫情防控需要跳出冷战思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18题各8分,19题2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能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来证明“黑石号”的真实性,请至少列出两种。(8分)。
18.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曾连续三天在《全球主义者》网络杂志撰写文章,解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和西班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1565—1815年,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不间断地航行于其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酉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之间,把福建月港运来的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墨西哥人直接称之为“中国船”。与此间时,大量的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回中国。从1500至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40%流入中国。
16世纪开始,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政治和经济实体,中国与西班于曾共同引领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而今,西班牙想重回亚洲,希望两国能携手再创辉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马尼拉帆船贸易写一段解说词。(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材料二
1466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 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有哪些优势。(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伦敦居民死于天花的比例从1771—1780年的每年5‰以上,下降到1801—1810年的2‰,到1831—1835年,则下降到0.83‰。
——摘编自T.H.马歇尔《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争议现状评述》
材料二
由二等面粉制成的重8磅11盎司的面包,价格为1先令的时候,每个贫穷和勤劳的人为了他自己的生计,或由他本人或其家庭的劳动提供,或者从济贫税中补助,每周必须得到3先令的生活费;供养他的妻子及家庭每个其他成员需要1先令6便士。
……
以此类推,按面包价格涨落为依据来确定他们的生活费,(即是说),以1先令为基数,在1先令以上,面包每涨1便士,对每个穷人本人来说得3便士,对其家庭每个其他成员来说得1便士。
——摘编自济贫决议(1795年)
材料三
表3 英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年份 1751—1760 1761— 1770 1771— 1780 1781— 1790 1791— 1800 1801— 1810 1811— 1820 1821— 1830 1831— 1840
死亡率(‰) 30.3 30.0 31.1 28.6 26.9 23.9 21.1 22.6 23.4
——摘编自D.V.格拉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和人口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要求:指出历史现象,解读时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