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3.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导语设计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天的0时,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永远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一下这一历史时刻。21·cn·jy·com
文本解读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新气象、新成就的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消息的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语是指新闻消息的结束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 21*cnjy*com
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明确: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4 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章虽短,但却写了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在平时这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0时左右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www.21-cn-jy.com
1.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材料看上去并不杂乱无章,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1教育网
2.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的新颖,从标题上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标题好在哪里?www-2-1-cnjy-com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来源:21cnj*y.co*m】
3.香港的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选材来表现,本文是如何处理的?【版权所有:21教育】
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欢庆回归的人们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1.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降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 ( http: / / www.21cnjy.com )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2-1-c-n-j-y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 ( http: / / www.21cnjy.com )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2·1·c·n·j·y
2.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港督府,这样写有何作用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明确: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小时35分,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21cnjy.com
学生读课文,标注主要信息,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制订答案,每组一至二人发言,其他学生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探讨明确。21·世纪*教育网
课堂小结
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也是与本文的艺术再现分不开的。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本文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本文也应成为我们写作的典范。【出处:21教育名师】
作业设计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2.根据新闻的特点,试着写一篇短新闻。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