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结合材料思考,商鞅生活在一个怎样风雷激荡的时代?材料二:材料三: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吴起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统治者要富国强兵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商鞅生活的时代改革成为时代潮流结合课文思考:处在春秋战国大环境下的秦国有没必要变法?为什么?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结合以下材料思考,秦国有没可能变法?理由是什么?孝公求贤令商鞅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意识领域则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年轻时的商鞅对各派学说均有涉猎。当时一些国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革故鼎新,出现了国富民强的新气象,给商鞅以很大启迪,使他“少好刑名(法律)之学”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史记·商君列传》公叔痤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商鞅见秦孝公帝道道家学派的政治学说王道儒家的学说霸道强国之术法家的学说 卫鞅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旧贵族)杜挚曰:“……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什么?结果如何?通过论战达到了什么目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史记·商君列传》为了取信于民,商鞅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变法的另一阻
力来自什么?“南门徙木——树威信”论战权贵,
扫清障碍。南门徙木,
取信于民。说服秦王,获得支持。商鞅入秦,尽显才华为争取变法顺利开展,商鞅做了哪些努力? 面对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商鞅设计了什么谋略训练出了一支虎狼之师?1、军事改革变法内容材料一: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二;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要受黥刑(在脸上刺字)或劓刑(割掉鼻子)。材料三: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依据材料归纳出商鞅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虎狼之师” 秦始皇陵兵马俑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庞大军队需要强大国力的支撑。商鞅用什么高招来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呢?2、经济改革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 居五年,秦人富强 。
——《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提炼商鞅经济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这是什么政策?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有没实行的必要? 为吸取周天子弱干强枝的深刻教训,加强对地方和人民的控制,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建立县制,官吏国君任免2)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5)焚烧诗书4)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连坐。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3)推行什伍连坐法角色体验:依据改革内容,体会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新兴地主、旧贵族、农民、军士、国君会有何想法?新兴地主 旧贵族 农民 军士 国君新兴地主阶级:好样的 !地多了, 口袋鼓了, 地位高了, 挺好,真给力!农民:救星啊!以前无地无财命一条,而今杀敌吃皇粮,努力耕织得爵位。挺美!军士:恩人啊!以前立功不受赏,拼死沙场无回报。现今杀敌得爵位,偶尔犯个小错也不怕,真好!奴隶主旧贵族:小人 天资刻薄 酷吏 不得好死 爵位土地没保障。我来把你问,像我这样的旧贵族日子可怎么过?国君:贤能啊!从今往后看谁还敢小瞧我大秦,下辈子你还做我的大良造好吗﹖角色体验 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废分封行县制 E、实行连坐法ACD巩固
练习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
D、重农抑商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废除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即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汉书·地理志》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依据材料归纳出商鞅变法对秦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百代犹得秦政法”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3)秦孝公的鼎力支持。2)商鞅个人的作用 主观原因成功重要因素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盛起来,但是改革者商鞅却被车裂而死,“商鞅虽死,秦法未亡”。面对这样的结局,你认为商鞅死得冤吗?假设你是商鞅,能否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针对以上问题,请你写成一篇小论文,题目自定,字数不限。作业:“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史记·商君列传》
“作法自毙”“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
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商 鞅 变 法 具 体 措 施 “破”“立”文化军事政治世卿世禄制
分封制军功爵制度
什伍组织
县制焚烧诗书什伍连坐
轻罪重刑法律 作 用 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当时;后世最彻底影响最深远核心内容法治农战风俗局限性主要特点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以三晋地狭(少)人贫(穷),秦地广人寡,故草(荒野)不尽垦,地利(物产)不尽出。于是诱(诱导)三晋之人,利(利益)其田宅……(使其)务(专心从事)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裁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回答:(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诱”因:要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回答:(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 原因:①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②这是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惩治)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第二天),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改革的阻力是什么?对商鞅这种铁面无私的做法,
你欣赏吗?战国的变法潮流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废分封,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反作用思考:试以商鞅变法为例,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封建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逐步强盛起来思考:商鞅变法体现了哪家学派的主张?思考: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 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法家。高二历史自主学习任务单(2)
二、商鞅变法
学习用时:20-30分钟
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资源:课标、教材、历史学习资料包、网络、图书馆等。
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与学习资料包(2),利用图书、网络等,学习并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完成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
二、探究重点,找出并理解核心概念与重要概念。
三、宏观掌握知识结构,构建本课思维导图。课后,修改完善。
四、探究难点,找出未能解决的疑问,并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五、完成高二历史必修三学习资料包(1)的基础自测,检验自主学习成果。
【找出本课重要概念】
核心概念
重要概念
【画出本课思维导图】
【我的疑问】
【拓展阅读】:
商鞅变法不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一直以来,商鞅变法被历代的学者作为一次成功变法的典范加以肯定,但近来有研究认为,无论是从变法内容、变法的影响,还是从变法的结果来看——
两千三百多年前发生在秦国的商鞅变法,都被历代的学者作为一次成功变法的典范加以肯定。如东汉王充《论衡·书解篇》认为是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当今学者杨宽《战国史》中认为由于变法的成功,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为秦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就是当今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也把这次变法作为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变法来称赞的。可笔者仔细甄别史料可以发现:商鞅变法并不是成功的。
一、商鞅之死使变法半途而废
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史书记载有:(1)建立以“什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2)建立以户籍为基础的告奸、“连坐”制度;(3)奖励人口发展;(4)建立郡县制;(5)奖励耕织,发展农业;(6)重新规定田亩制度;(7)建立以军功为主的奖励机制,抑制贵族特权;(8)抑制商业的发展。应该说,商鞅变法所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可从深层次方面分析,这次变法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商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秦国也比过去更有力量了,可变法者本人却遭到了车裂的下场。对于商鞅的死,司马迁认为是他“天生刻薄”和“作法自毙”的结果。其实,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触及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像他的同乡吴起一样,都是因既得利益集团的报复而导致悲惨的结果,杀害变法者本人,本身就说明这场变革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而且商鞅死后,史书上再也不见秦国有新的变法之举的记载,说明这场改革随着商鞅之死事实上停止了。
商鞅死后,他在变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各项制度并没有废止,也就是说秦惠文王即使杀了商鞅本人,也没有废止商鞅原来所建立起来的各项措施。历来的学者以此证明商鞅的变法是成功的,拨开历史的迷雾,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秦国没有因商鞅之死而中止商鞅制定的制度,不是因为这场改革的成功而是秦国有延续历代制度的传统,如秦穆公时,启用外国人百里奚和蹇叔为卿相,以后这项制度就成了历代秦君遵循不渝的既定国策。据统计: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任卿相的七十一人中,只有七人来自公室贵族,其余全部从国外引进,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秦始皇。其他国家却没有这种传统,如魏文侯变法,赵武灵王变法,一旦这些变法的国君死去,变法就停止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收效也很明显,可楚国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吴起的变法因吴起之死在楚国没有延续下去。商鞅是在秦孝公的领导下实行变法的,而且效果也很显著,秦国当然会延续这些措施,这与变法的成功与否没有太大的关系。
二、变法只在单一的领域内实施了结构上的损益
商鞅变法的内容尽管很多,其实只限于一个领域,即农耕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实施的变法也不是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在结构上做些增减损益而已,变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产粮食,壮大军队。为达此目的,商鞅通过制度性的措施把农民紧紧缚绑在土地上,为使农民听话,多产粮食,努力杀敌,商鞅订出了许多如“连坐”、“告奸”、“户籍管理”、“奖励军功”等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也是为了此目的服务的。所以,商鞅变法说到底只是在农业这个单一的领域内实行的结构性的调整、损益而已,距谈到彻底、成功的变法还差得很远。
梁启超曾说过:“中国历代变法繁多,仅只限于农耕而已”,可谓中的之论;马克思也说:“更重要的问题乃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说的改造不仅是单纯领域内的技术性的修修补补,而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这才具有革命的意义。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几千年前的商鞅有如此智慧,可在当时有农业、商业、手工业三大行业同时并存的情况下仅只关注农耕领域内的结构性的改造而忽视商业和手工业,不能不说是商鞅变法的严重缺陷与不足,至少可以说是商鞅本人的改革思维的重大失误。
三、重农抑商,贻患无穷
商鞅变法的中心是重视农业,抑制和打击商业。“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本业”指的是多产粮食、多织布帛的农业,在此行业内作出成绩的“复其身”,即免除徭役,“末利”指的是工商业,有从事此行业者则“以为奴孥”,即没官为奴。这种所谓的“重本抑末”的做法尽管收益于一时,可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却是很大的。
秦以后的中国社会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排它性,对此,许多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小农经济社会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规律造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停滞,中间即使在汉、唐、宋、明几个朝代都有商业生产的发展,可最终都被重农抑商的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压下去而没有形成气候,而产生这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源头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思想被历代秦君所继承,严格地说,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是从秦国开始的。汉承秦制,重农抑商的做法在汉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里又多了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在几千年里丝毫没有得到改变。
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传统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发展停滞,社会行业单一,因为在这种社会中很难有新的社会阶层和思想产生,原因是社会上缺乏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人文精神没有产生的土壤,人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证。为什么中国古代多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甚至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证,应该说这是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所以,总体上审视,商鞅变法不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刘国祥 作者系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史学博士)
(北京日报)
高二历史选修一学习资料包(2)
二、商鞅变法(战国—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课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脉络】: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铁器和牛耕使用,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3、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
4、军事: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5、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 。法家学说提供了理论武器;
二、春秋战国主要改革
1、春秋:
①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实质: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一)背景:
1、必要性: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和秦国的需要
(1)争霸战争的需要;
(2)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
(3)秦国相对落后。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铁器和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2)思想基础:法家学说;
(3)历史条件:各国改革提供经验教训;
(4)秦国的有利条件:秦孝公希望变法图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改革成为秦国共识。
(二)目的: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三)内容: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1、经济:
①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统一度量衡:
作用:正式废除井田制;提高生产积极性,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2、政治、军事:
①军功爵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特权;)
②严格户籍制设立什伍组织,推行什伍连坐法。(作用:保证兵源、控制百姓)
③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轻罪重刑
3、文化:焚烧诗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四)结果:成功
成功的原因:
(五)影响:
1、(性质)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2、顺应时代潮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3、(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瓦解了宗法分封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
4、(经济上)瓦解了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5、(总体评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影响后世。
6、(局限性)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选修试题命题特征分析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说明选修一试题的命制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
(2)从问题设计来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2)问答案偏离。
(3)从设问方式来看,多采用比较类(3次),原因类(3次),作用类(6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到清末新政一道题。
【点击真题】:
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
2.(2014·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分)
3.(2013·福建文综·41)(16分)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
4.(2012·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5.(2009·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6.(2007·海南单科·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
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8分)
2【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
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3【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5【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6【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