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15世纪
摆脱蒙古统治独立18世纪初
跻身强国之列18世纪80年代
地跨欧、亚、美三洲大帝国19世纪中叶
霸主变泥足巨人俄国发展历程(15—19C中期)19世纪初
欧洲神圣同盟盟主
欧洲事务仲裁者?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大帝亚历山大一世俄国1861
农奴制改革中国1898
戊戌变法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日本1868
明治维新埃及1805
阿里改革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进程的 影响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科学化【知识卡片】 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
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一、困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二、抉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内容 三、评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评价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经济比较一、困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材料反映什么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制 度封建农奴制资本主义制度一、困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是如何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素一、困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打击沙皇专制统治;1801-1860年农民暴动频繁一、困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思想上: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潮涌现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
看着你的覆灭,
你子孙的死亡。
——普希金
思想上: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潮涌动 一、困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克里米亚战争的时间、双方、起因、结果、实质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形式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克里米亚战争的时间、双方、起因、结果、实质经济思想阶级矛盾激化 新思潮涌动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一、困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败农奴制二、抉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内容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
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
组织措施: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亚历山大二世的执政和强烈的改革意识假如你是解放后的农民,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假如你是贵族地主,你生活有什么变化?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的工厂主,你对从改革中能够得到哪些有利条件?
假如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你对自己的改革满意吗?分组讨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政治上:经济上: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组织上:二、抉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内容 (一)“解放”法令工业化资金、市场农民受到村社的束缚。废除等级制度
实行“同一原则”
实行陪审制度。俄国出现
法制气息进展缓慢建立农村自治局建立城市杜马等成员由选举产生。俄国出现
民主化气息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二、抉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内容 (二)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民主化二、抉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内容 三、评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评价 这是一个残酷的暴君,是一个十足的欺骗者”,亚历山大二世是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并最终遇刺身亡。
——《自上而下的改革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卢日科夫市长历史的评判刺杀or致敬?结合农奴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与内容,谈谈你对亚历山大二世及其领导的改革的看法。三、评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评价 进步性:局限性:促进俄国近代化,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很不彻底,
经济上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政治上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性 质:“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拉津斯基《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拓展:从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近
代
化
史
观经济政治文化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推动了俄国工业化进程;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在俄国的传播 文明史观推动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多角度分析小结1861年改革1905年革命 1917年革命 近代化 结合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谈谈你对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有何建议?鉴古知今 结合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你对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建议?提示:
从背景看:
从目的看:
从过程看:
从结果看:改革是时代的必然,只能迎不可拒 改革要体现民生需求,得到人民的支持要化解改革中出现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改革必须是系统工程,有序稳定协调开展
鉴古知今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科学化顺应时代潮流
抓住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
缓和社会矛盾
改革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深化改革
……
感悟:改革体现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但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阵痛,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它同样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永不止步!1.(2014·上海单科·17)“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颁布者是( )
A.林肯 ? ?B.明治天皇 C.威廉一世? ? D.亚历山大二世
【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废除农奴制
【解析】俄国1861年下诏废除了农奴制,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方式代付,农民必须杂49年内还清本息,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3·北京文综·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近代俄国对外战争
【解析】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1812年的战争是反对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俄国获得胜利;1855年是英法俄争夺土耳其地区的争霸战争,俄国由于落后的农奴制而失败,由此催生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十二月党人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出现的,因此②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答案选B。
【答案】B
3.(2012·北京文综·2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1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
【考点】西方政治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A 项实际上是维护债权人利益;B项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城市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就是城市化,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C项1860年俄国还是农奴制社会,不属于资本主义;只有D项在20世纪初,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说明资本和生产越来越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答案】D
4.(2010·安徽文综·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B,D不符合史实。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
【答案】C
5.(2015·江苏苏北四市一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4分)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3分)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源;第二小问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来分析,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本问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的控制与掠夺即可。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是正确的”可以看出着眼点是国家结构的变化;第二小问回答从经济、政治角度回答俄国农奴制改革作用。
【答案】(1)根源:农奴制问题。(1分)
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分)
(2)理由: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受仍村社的控制;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高额赎金。 (4分)
(3)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1分)
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分)政治上,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1分,答具体措施也可得分。)
6.(2015·江苏扬州高三期末·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己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
材料二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①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材料三 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请回答:
(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2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不同的描述?(2分)你认为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4分)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1)本题以当今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考查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回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西方和俄国两个方面归纳出答案。
(2)第一小问题目选取关于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评价的三则材料,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二小问回答时,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描述用充分的理由论证其客观性即可。
(3)本题考查了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辩证评价。亚历山大二世作为1861农奴制改革的实施者,材料中他望着“未来,过去”分别指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进步和局限之处即可。
【答案】(1)原因:西方主要国家已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2分)
(2)原因:描述者的立场不同。(2分)
①较客观,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
②较客观,改革后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表示不满。
③较客观,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一定改变。(2分,任选一种作答)
(3)含义:“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
“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残余。(2分)
高 二 历 史 导 学 案
课 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辅助材料
导学案
学 习 过 程
〖课前复习、预习案〗:
1、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 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5分)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2分)
2、农奴制的危机表现在哪里?怎样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农奴制改革怎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怎样理解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3、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俄国迈向现代化的步骤?步骤间的相互关系?解放法令的内容和影响?
〖课堂学习案〗
〖单元知识归纳〗: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知识概要: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成效但步履蹒跚); 阿里改革(注入新活力但遭遇挫折);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尤为艰难)
2、对中外改革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联系时政热点分析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通过原因分析,体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一、背景
1、克里木战争,暴露了俄国的腐朽与落后,推动了改革;(外因)
* 克里木战争(1853——1856年)
背景:俄国和英法争夺土耳其——俄国竭力向南扩张,企图进一步分割土耳其,使自己实力扩张到地中海;英法希望扩大在土耳其的市场。
结果:俄国战败,1856年迫受《巴黎和约》(内容?)
影响:英法在该地区的实力加强;俄国南下扩张的企图受挫,失去了欧洲霸主地位,客观上推动了改革。
性质:对土耳其来讲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对英法俄来讲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实际上是俄国和英法瓜分和争夺土耳其的斗争。
2、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农奴制的危机:农奴无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缺乏);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落后;生活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等——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俄落后于西欧。
3、社会上出现要求变革的呼声:
①”十二月党人”的主张(贵族青年军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识分子”群体的要求: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对社会极为危险的大胆的自由思想分子)等。
4、随着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5、主观目的: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挽救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6、准备: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酝酿发动改革的“大讨论”,以维护地主的利益。
〖思考〗?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为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
二、措施
(1)经济近代化: ——“解放”法令
时间:1861、3、3(俄历2月19日,故史称“二一九法令”)
内容:①宣布废除农奴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农奴获得土地必须高价赎买,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评价:
积极性: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局限性:①农民付出沉重地代价:沉重地债务,村社的束缚;实质上是掠夺。
(村社:为管理改革后农民而设置的地方贵族地主控制的地方组织)
②农民不满,暴动不断,激进知识分子失望;
③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沙皇专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2)政治近代化之一 ——司法改革
前提——“解放”法令实施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消亡。
内容——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详见课本80页
影响——
积极影响:一批批专业青年走上司法岗位,还有一批青年被派往欧洲学习法律。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消极性:进展缓慢,很多地方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法来处理诉讼,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
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国家机关人员拥有特权;行政长官权力过大;狱吏滥施淫威。
(3)政治近代化之二 ——地方自治
内容: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这些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
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杜马选举中,凡是纳税人,不论出身和有没
有封号,一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影响——
积极性: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
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住户的社会地位。
局限性:地方自治改革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政府当局与城市杜马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知识延伸〗: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地方自治三的条措施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的前提,后者则是前者的体现和保障。三者都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都不太彻底,改革中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
三、1861年改革的评价
1、性质: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3、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政治上的沙皇专制;经济上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劳动人民受到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引起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
〖考点举要〗:
1861年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1、解放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世地主的私有财产,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从司法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来看,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规定……,促进了俄国司法方面的近代化。
3、从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来看,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一些工商业资产阶级也进入自治机构,这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地主专权的局面,使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有了一定的参政权。
总之,改革客观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课后复习案〗
1、材料一: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据《列宁全集》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3分)
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俄国1861年改革时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主要依据是
A、改革时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改革时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大成果是( )
A、农奴在法律上称为自由人 B、彻底根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C、农奴用赎买的方式得到土地 D、基本上废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5、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2分)
(2)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2分)
(3)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4分)
(4)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4分)
课前:(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不同点:
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2分)
不同影响:
①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②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分)
(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2分)
课中:
〖思考〗?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为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
答案:俄国经济落后,资产阶级软弱;农民觉悟低,斗争分散、自发,沙皇政府有足够力量镇压,自下而上的斗争失败;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沙皇认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
课后:
1、(1)材料一认为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
材料二认为在改革中得到很多好处:因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控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已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二者的观点较为片面;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改革;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改革,看到主流。
2、(1)大地主,高利贷者。
(2)封建国家。
(3)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4)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4分)
课题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读懂原始文字资料、图片,以此加深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理解;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主要教法
讲解
教学难点
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指导
史料解析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方式和目的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四)1905年革命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过 程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三张图片,并分析指出:战争给俄国人带来的不都是荣耀,也曾带来深刻的危机。并由此引发了俄国重大的社会变革。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期中之一。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认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2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他们十分贫困,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农奴主为谋取暴利,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农奴制发达使投入工业的资金不足……19世纪3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但由于这种种原因,俄国资本主义难以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各国。
3
年代
农民起义
1801~1810年
83次
1811~1820年
124次
1821~1830年
156次
1831~1840年
143次
1841~1850年
351次
1850~1861年
591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文明”指什么文明?“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又指什么?并做好笔记。
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回答教师所提问题:“这种种原因”具体指什么?什么制度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各国”?并做好笔记。
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农民起义有何特点和作用?并做好笔记。
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并做好笔记。
教 学 过 程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1825年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沙俄当局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行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引导学生归纳背景:
1、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2、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4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 新思潮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方式和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方式:自上而下。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地主利益。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1、“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
(1)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②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
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回答教师所提问题:“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为什么会被处死?赫尔岑与十二月党人,在主张和影响上有何相似之处?并做好笔记。
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并做好笔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并做好笔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并做好笔记。
教 学 过 程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③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2)进步性和局限性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
进步性:①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②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2、司法改革和
颁布《司法章程》:同一原则;
评价:建立近代司法体系,法律意识增强。
3、地方自治
农村:自治局 城市:杜马
评价:促进俄国政治近代化,但未能触动沙皇专制,实权仍掌握在沙皇手里。
4、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①经济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政治近代化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使政治上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③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传入俄国
小结本课
利用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异同比较表
布置作业:【习题演练】
思考问题,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并做好笔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并做好笔记。
学生回忆本节的知识要点
订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