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课件(26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课件(26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06:20:27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
青岛第十五中学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利用网络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取得的效果,客观、辩证评价王安石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安石变法精神,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体会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客观、辩证评价王安石变法
【命题规律】
近年全国课标卷都是以新材料为依托,利用改革的相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
【备考策略】
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认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背景、内容、评价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背景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明确“三冗”“两积”概念,学习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搜集材料、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则由教师提供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分享。
【课堂教学案】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改革的必要性——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严重,改革势在必行!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①增设官僚机构:分化事权,防止文武官员专权。“恩萌收官”科举制的改革——(冗官)
②扩充军队:募兵、养兵的弊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局面(冗兵)
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伴随着冗兵、冗官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的银绢。(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财政危机、边患危机、统治危机)
“三冗两积”局面形成的根源: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收精兵”等措施。
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
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为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范仲淹等人提出整顿吏治等措施,宋仁宗接受,遂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但新政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宋仁宗动摇,新政失败,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改革的可能性: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
①挽救社会危机的社会责任感
②了解民间疾苦,富有经验
③上书皇帝,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④意志坚定,不畏强权和阻力
4.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二、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富国、强兵、育才
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募役法
以钱代役
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力政府收入。
消极: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
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调节供求关系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稳定市场政府低息贷款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强兵
措施
内容
作用
省兵
精简军队,淘汰老弱
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减少军费开支
强兵
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③育才(目的: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
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
唯才用人
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的弊病。
整顿太学
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设律学、医学,健全武学设学田。
小结:王安石变法的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措施
目的
内容
作用
富国
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
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
精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 队战斗力。
育人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编撰教材。
培养了变法人才
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一)变法结果
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②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及变质
(二)失败原因(局限):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④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本原因)。(如: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三)对变法的认识 (评价) :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进步性(历史作用):
①取得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本原因)。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拓展延伸】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什么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4)、改革要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真题演练】
1.(2013·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考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第二问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答案】(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2010·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6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该题比较难的是材料是文言文材料,所以对材料的解读至关重要。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直接作答。通过材料的意
思归纳概括得出“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材料二体现出王安石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二小问考查是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内容。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2009·江苏单科·25)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1.(2012·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
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4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课件26张PPT。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1021-1086)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回顾整理: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杯酒释兵权陈桥兵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收精兵削实权财赋运京师(一)集中军权—(二)集中政权—(三)集中财权—制钱谷1.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官任州官1.三衙—统兵权2.枢密院—调兵权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回顾整理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影响?利:
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2、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设
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
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三冗”与“两积”:弊:“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宋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庆历新政”范仲淹(989一105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眉头紧锁的宋神宗: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无心忧…..“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时入朝主张变法,但未被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宗即位后,才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王安石能进行变法的前提有三:
1、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和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2、他的“三不足”精神——意志坚定,性情执拗;
3、宋神宗的大力支持。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4、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1、“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2、庆历新政提供经验教训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富国强兵穿越时空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核心内容: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阅读课本第37页文本框,谈一下你对青苗法的看法?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同时增加政府收入。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一)理财措施——富国之法: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并增力政府收入。消极: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一)理财措施——富国之法:⑥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
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稳定市场积极: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借贷,收取利息(一)理财措施——富国之法:1、变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改变积贫局面;评价:麦行千里不见土,
连山没云皆种黍。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耕织图》中繁忙的收获场面(一)理财措施——富国之法:2、存在局限,具有较大争议。新法实施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二)强兵之法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目的):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宋代习武图
目的: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三)取士之法新法的变质司马光 1085年,宋神宗去世,
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
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
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
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 “ 元
佑更化”。新法的变质宋哲宗 赵煦 1093年,宋哲宗赵煦亲政。
逐步恢复部分新法。但新旧两
派的纷争愈演愈烈,党争纷起。 到宋徽宗时,宰
相蔡京竟借新法之名聚敛钱财,新法完全变质了。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1.变法的结果:②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及变质2.失败原因(局限):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主要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引起民间不满。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司马光说:
“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材料: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引用凶邪,排摈忠直,使天下之人丧其乐生之心,流毒四海。”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3.对变法的认识 (评价)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进步性(历史作用):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
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局限性: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
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失败根因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 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目的: 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3)从改革的过程、改革者来看:
(4)从改革的措施来看:
以史为鉴 变法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此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并注意用人。改革要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进行,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