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22:4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下面是一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节气,乾坤竟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②建国以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2.1971年4月,法新社评论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这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北京选择了在政治上最中立的方式向美国舆论以及世界舆论伸出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新外交战略
A.意在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B.开始对外宣扬和平外交理念
C.开创了政府间交往的新途径 D.具有改善中美关系的灵活性
3.贞观年间,东突厥被唐所灭。随后,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设六州,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还将大量突厥降户迁入长安,对部分突厥酋帅首领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这反映出唐初( )
A.民族政策较为开明与灵活 B.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发展
C.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和平交往是各族人民的意愿
4.1949年12月21日,周恩来给缅甸外长发去的电文中说:“在贵国政府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断绝外交关系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愿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之间的外交关系”。材料体现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独立自主
5.1949年10月I日,外交部长周恩来致函各国: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
A.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奉行“求同存异”
C.积极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推行不结盟政策
6.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7.“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它)摒弃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壮大了反帝反殖力量,加速了殖民体系崩溃瓦解。在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大背景下,……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习近平主席这段话评价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彻底结束了国家间的混战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维护欧洲封建制度的体系 D.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9.下表摘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外交活动的举办反映了当今中国致力于( )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
2017年 北京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
2018年 北京 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2019年 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A.主动与各国进行体育文化交流 B.参与全球的治理和加强国际合作
C.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0.1820年,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在致沙皇的信中说:“已失去平衡的各国政府感到恐惧,受到威胁,并且因社会中产阶层的呼声而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处于国王和臣民之间,打碎了君主的权杖并盗用了人民的呼声。”梅特涅担忧的是( )
A.拿破仑帝国卷土重来 B.革命与改革继续发展
C.欧洲均势局面遭破坏 D.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11.1999 年9 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1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
A.一带一路政策 B.上海合作组织 C.中国加入WTO D.中非合作论坛
13.1945年4月25日,美国旧金山参加制宪会议,并在会后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规定“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为联合国宗旨之一、由此可见,《联合国宪章》
A.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
C.保障了二战后人权的实现 D.防止了世界大战再次发生
14.在开国大典上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新中国第一份国书。如图。作为历史证据,这份国书可以用来研究
①“一边倒”政策 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③“求同存异”方针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如表所示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的外交关系发展情况。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时间 1950年 1964年 1972年 1975年
外交事件 与民主德国建交 与联邦德国开始官方接触 与联邦德国建交 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访华
A.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外交决策 B.重返联合国推动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C.中国外交政策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D.中国外交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影响
16.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纲领受苏俄影响提出“民族平等和自决,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936年10月 红十五军团和中共陕甘宁省委共同筹建的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
1941年5月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在共同抗日原则下“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6年6月 号召内蒙人民抵抗蒋介石,蒙古成立高度自治政府、“避免独立国形式”
1947年5月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B.民族政策的调整基于共产党对革命发展和民族利益的综合考虑
C.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D.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
17.2014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
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
②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③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陈争平教授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分为四大阶段,即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建国初一边倒型开放、六七十年代突围型开放和新时期的扩大开放。有关几个“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动附庸型开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全面否定
B.“突围型开放”,为80年代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一边倒型开放”有利于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D.“扩大开放”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确立
19.《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述了汉朝与东夷的关系:“王莽篡位,貊人寇边。建武之初,复来朝贡。时辽东太守祭彤威誉北方,声行海表,于是溅、貊、倭、韩万里朝献……逮永初多难,始入寇钞;桓、灵失政,渐滋曼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 )
A.加强了对东夷的控制 B.与东夷的关系随政局起伏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与东夷的交流日益密切
20.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述:“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材料反映出( )
A.唐回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B.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东突厥
C.回纥被唐朝各种制度文化同化 D.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治理好民族事务共同的积极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邻国对新中国存在忧虑。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打破封锁,积极探索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并开创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汪伟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
材料二 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措施。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而不强求划一。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摘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统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综上,谈谈你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A
6.D
7.A
8.D
9.B
10.B
11.B
12.A
13.B
14.A
15.A
16.C
17.D
18.B
19.B
20.A
21.(1)措施:设机构进行管辖;派驻军队(军镇屯戍)加强边疆防御;向边疆地区传播汉文化;建立驿站,密切联系;笼络少数民族上层。特点:治理方式多样,以笼络安抚为主;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边疆的“屏藩”“拱卫”作用。
(2)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平等,实行区域自治。治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积极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2.(1)原因:美国的遏制政策;改善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条件:政治安定团结;坚持有效的经济政策;立足实际;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科教事业等。
措施: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23.(1)特点:在边疆地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并完善边疆管理的相关法规;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对少数民族上层采取形式多样的笼络政策;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待各种宗教。
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原因:各族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优越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采取的制度措施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