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22:4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的实质是
A.注重门第出生 B.相对公平公正 C.扩大统治基础 D.促进阶层流动
2.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由此可见,西方文官制度
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 B.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C.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D.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3.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1855年建立文官委员会 B.1870年确立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C.1883年通过《美国文官法》 D.1935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4.每年岁末,(秦朝)郡守需要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就是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当年户口、垦田、赋税、刑狱、盗贼、选举等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定最(上等为最)殿(下等为殿),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据此可知,秦朝(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保障
C.贯彻严刑峻法的施政理念 D.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5.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国民政府选官更加公平开放
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留学毕业生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6.唐代中央重视向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这些举措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B.实现了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
C.改变了地方政务运行程序 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8.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法律规定的知识、专业、道德和才能的统一标准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此可推知,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
A.体现了机会均等和政治中立的原则 B.保障了政府的廉洁高效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9.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儒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这表明东汉时期( )
类别 通经达传的儒吏 能吏和文法吏 通黄老与尚玄虚之史 任侠、好武吏
人数 106 7 7 6
比重 88.3% 5.8% 5.8% 5%
注:有些儒吏不是单一的知识背景,故统计时重复计算。
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 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 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 )
10.《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前134年,汉武帝诏令天下举孝廉各一人,由此确立了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这个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上记制 D.察举制
11.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结果不明的有2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结果不明的1件,纳谏率39%,拒谏包括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重大事情。以上现象可用于研究()
A.社会矛盾影响谏议数量 B.谏议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C.科举制度影响谏官素质 D.谏议与国家兴亡的关系
12.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13.英国前首相撒切尔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表明英国的文官制度( )
A.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B.推动了官员的政事分离
C.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D.规范了官员的选拔标准
14.曹魏始创九品中正制,吏部选官依据中正对士人的进行评价。中正提供的“状”是对士人才、德的简单概括。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简因废礼行为遭清议,被中正降品,故而难登仕途。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 B.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C.官员选拔标准发生了变化 D.传统伦理道德依然稳固
15.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对此,北方举人表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这一事件史称“南北榜争”。造成当时科举考试中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不公平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6.元姚燧评述:“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一由儒(校官及品者提举),一由吏”。选举制还规定: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考三场。发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在右榜;汉人、南人在左榜。这反映出元代( )
A.轻视科举且有民族歧视色彩 B.选官原则公平公正
C.考试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 D.科举为主宿卫为辅
17.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并限制世家大族“与孤寒竞争”,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和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推动了词曲文学发展 B.引领了科学研究风气
C.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D.提升了用人取士的信度
18.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还需经过吏部考核后才能任官。宋代,科举考试合格者即可直接任官。这一变化
A.反映了科举程序的完善 B.体现了政府人才观的变化
C.体现出官僚政治的发展 D.导致了宋代冗官冗兵现象
19.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科举会试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此举旨在
A.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B.避免科举徇私舞弊
C.促进北方文教发展 D.扩大统治基础
20.东汉顺帝阳嘉年间(132年-135年)下诏:每年从地方各郡推荐的孝廉,要集中到京城洛阳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来自儒生者要考各派的儒家经典解释,来自文职吏员者要考各类公文写作。这是以国家名义集中进行的每年分科考试的萌芽,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A.皇帝征召制的产生 B.科举制产生的渊源
C.九品中正制的没落 D.八股取士制的僵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为官道德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
——据《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等整理
材料二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 明代
地方行政 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综合史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以外,主事,令史、书令史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先行考课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汇总,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二 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考勤考绩,另一种是年终的综合考绩。日常的考勤考绩不但与职务晋升相联系,而且是工作支付额度重要依据,后者年终进行,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考绩分为5个等次由考绩委员会组织考评,由部长审定。英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与晋级、晋职挂钩,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高级人员注重功绩,低级人员注重年资。
——摘编自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和英国考核制度的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
1.D
2.D
3.C
4.A
5.B
6.A
7.B
8.C
9.B
10.D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D
20.B
21.(1)特点:有专门的考课机构;考课内容注重德才结合(注重实在政绩)考课程序严密;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升降挂钩;皇帝亲自主持考课等。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
(2)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
22.(1)世界意义: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提供了榜样;严格按照规定标准通过考试录用官员,一方面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官员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同之处:重实质平等;坚持“德才兼备”;坚持“党管干部”。
启示:要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历史和西方经验;严把“入口”关,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扩大考任制实施范围;完善考试录用方法和铲除招录中不合理现象;等等。
23.(1)同:都是由政府主导;标准严格;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考核体系严密。异: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民主政治的产物;西方由部长审核,中国由皇帝进行审核。
(2)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利于建设高效政府,便于人才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