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22: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20年,梅隆财团斥巨资支持共和党人哈定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此后安德鲁梅隆连任三届政府的财政部长,并制订了一系列免税、减税政策。这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的体制受到破坏 B.政商勾结现象开始出现
C.垄断资本政治影响力巨大 D.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人所取得的全部科学成果,对各个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做了一次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它以科学为旗帜,向上层建筑全面进攻,横扫一切与封建制度共生的旧传统、旧观念、旧文化。这表明
A.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 B.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C.科学成为启蒙思想核心 D.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2名代表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拥有若干列于宪法而未授予众议院的权力。这些规定
A.协调了南北方的利益 B.体现了宪法修订者对民主的理解
C.违背了权力制衡原则 D.用制度消解了联邦与各州的矛盾
4.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 )
A.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 B.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
C.十八世纪后期的北美洲 D.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
5.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
A.削弱了各州政府的权力 B.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C.恢复了原来的邦联制度 D.揭露了共和制的局限性
6.19世纪末,美国各州通过了1600项关于工作环境的法律,限制工人的法定工作时间,要求工厂检查工作环境,最高法院以违背契约自由加以禁止。1935年,《国家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规定资本家不得干预工会活动,最高法院没有反对。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华)
A.三权分立的体制受到破坏
B.司法解释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C.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法化
D.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一致认可
7.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已经完善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真正“统而不治”
8.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选举选出。但25岁以下的及25岁以上的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妇女均无选举权。在几个邦甚至仍采用三级选举制,这保证了容克、大资产阶级在帝国议会中的优势。据此可知,德意志帝国( )
A.代议制民主发展不完善 B.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C.皇帝权力受到较大限制 D.帝国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9.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规定由下院的多数党来组织内阁。但直到1867年以前,政府仍由土地贵族控制着,他们“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这表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A.仍有部分封建残余 B.贵族执掌立法权
C.本质仍是封建制度 D.凸显了共和精神
10.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以下四项不属于这些新教教派共同点的是
A.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领袖的传统
B.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C.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D.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1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名额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白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也就是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自由民”。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12.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说,美国宪法的基础“是霍布斯哲学和加尔文教,他们认定人类的天然状态是战争,俗人的心智与上帝相抵触…… 他们对人类已是无信任可言,但相信良好的政治制度必有力童控制人类”。这体现出美国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联邦制 C.分权制衡 D.选举总统和议员
13.“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当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4.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是
A.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B.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
C.启蒙运动、巴黎公社 D.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
15.中世纪末的西欧,开始冲破神学的黑暗桎梏,肯定人性: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肯定人性“与”寻找出路“分别是指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文艺复兴 ③新航路开辟 ④启蒙运动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文艺复兴利用古典作品当中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因素与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宗教改革则以原始基督教早期的思想、原始基督教教义为改革的武器。据此可知,两个运动( )
A.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C.从各国的社会实际出发 D.有先后之序并互有促进
17.从17世纪起,一些国家先后通过革命、独立战争和改革等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使国家主权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的议会。符合这种历史现象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形成责任内阁制 ②法国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共和政体 ③美国建立了联邦共和体制,人民享受到一定的权利和自由 ④德国从封建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1776年圣诞夜前夜,华盛顿乘敌之不备,攻敌之虚,依靠广大船民,冒着严寒率军偷渡特拉华河,对敌发动奇袭,取得胜利。这次奇袭被德意志腓特烈二世誉称为“军事编年史上最光荣的成就”。这次奇袭发生在( )
A.波士顿 B.约克镇 C.普林斯顿 D.特伦顿
19.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不过在此之前,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上通过的《和平请愿书)却明确宣布效忠英国国王。据此可知,当时
A.北美与英国的矛盾正在趋于缓和 B.北美各地尚未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
C.大陆会议领导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大陆会议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0.伏尔泰怒斥:“你们曾经利用无知、迷信、疯狂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地产,把我们践踏在你们的脚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养的肥头大耳。现在你们发抖吧!理性的日子来到了。”这里的“你们”最可能是
A.封建君主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教会势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哲学的原则是)“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是意识复归于自己
——黑格尔
材料二
材料三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锄草),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反对中世纪的思想禁锢而肯定每个人都有自由地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权利,都有自由地怀疑、探索和思考的权利,因而就有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诞生;由于反对中世纪教会权利和王权专制,确认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必须互相承认并且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因而就有了民主。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1)概括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
(2)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圣母像神情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西欧社会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四,概述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22.哲人的实践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作者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说出判断的依据。
(2)这些哲人发展起的“一系列革命的原则”主要指什么?
(3)你是否同意“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说明理由。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以前的日本是一种诸藩林立、天皇虚位的“封建”状态,而维新就是要“大政奉还”(诸侯向天皇交还权力)“废藩置县”。藩权消除后皇权反倒坐大,并经其后的发展,使日本走上军部鸱张(音chi,嚣张、专权)天皇独断,以举国体制穷兵黩武造就“虎狼之师”的军国主义之路。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日本式启蒙思想家,一方面鼓吹子女独立于父母、家臣独立于藩主、个人独立于群体,另一方面,又宣传无条件忠于天皇。于是福泽谕吉的“自由”与“个人独立”,其具体含义就变成独立于藩主,而效忠于国家;独立于本家族,而效忠于天皇;总之是独立于小共同体,而依附于大共同体。后之流风所及,连所谓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等等,也都是叫人从“父母的人”变成“天皇的人”,而非成为真正自主的、无论对大小共同体均拥有充分权利的现代公民、真正独立的人。日本式的“个人自由”就这样与“军国主义”成为二位一体的怪胎。随着军国主义在福泽谕吉身后的继续发展,强大起来的日本从学习西方变成了对抗西方,福泽时代的“脱亚入欧”也变成了皇道派敌视欧美的“大东亚主义”。
——摘编自秦晖《日本式自由主义:“个人独立”如何接轨“军国主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时期8本国家政治体制与发展战略的变化。
(2)据材料,指出福泽谕吉式“自由主义”的内涵并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B
6.B
7.C
8.A
9.A
10.D
11.B
12.C
13.B
14.A
15.C
16.A
17.A
18.D
19.D
20.D
21.(1)观点:“认识你自己”;尊崇理性。
(2)不同之处:图1:呆滞、冷漠;图2:自然、平和(亲切)。
时代特征:以“神”为中心的时代过渡为以“人”为中心的时代。
(3)差异:中国注重仁政(民本)、伦理;西方追求个性自由、平等和民主科学。
22.(1)启蒙运动。依据: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
(2)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侵犯了每一个人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必须从“革命”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加以阐述,而不是指具体的思想)
(3)同意:对法国的影响可以《人权宣言》和《法国民法典》为例;对欧洲的影响可以英国《权利法案》或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等为例。(如答“不同意”或“部分同意”,视具体情况酌情给分。)
23.(1)体制:从幕藩体制|到以天皇为中心的集权体制。
战略:从向西方学习到对抗西方,从以改革促发展到以战争促发展。
(2)内涵:个人独立于藩主,而效忠于国家;个人独立于本家族,而效忠于天皇;个人独立于小共同体,而依附于大共同体。
评价:推动了日本国民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使国民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的工具;对现代公民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自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