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1 22: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他(如图)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他”就是
A.时传祥 B.焦裕禄 C.王进喜 D.杨善洲
2.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A.建设项目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B.已经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初步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体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
3.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周恩来外长在某次国际会议中表示完全支持朝鲜外相南日提出的关于保证朝鲜和平状态的六项建议,并指出"如果这一个建议都被'联合国'有关国家拒绝,那么这种拒绝协商和解的精神,将为国际社会留下一个极不良的影响。"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拉开了第三世界崛起的序幕
C.实现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D.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5.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发生在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中,70年代后同西方国家的熊猫外交成为主流,中国开始向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赠送熊猫。20世纪70年代的熊猫外交
A.突破了“一边倒”的方针 B.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C.主要得益于重返联合国 D.反映了外交方向的新变化
6.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我们通过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的片断“儿子想拿父亲的铁皮箱子交给街道干部去炼铁”,可以想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大概是( )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7.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A.政权更迭 B.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C.国家领土的变化 D.国家性质的变化
8.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闭幕词中强调,“现在要过土改这一关,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和过战争关一样也过得很好。”在此,毛泽东强调土地改革( )
A.保障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关乎着人民政权的稳固 D.助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9.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10.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这一政策的实行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推动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11.1950年春,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开始进行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自上而下建立了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粮食大调运旨在( )
A.支持抗美援朝 B.统一国家财经
C.稳定城乡市场 D.推进土改进程
12.1954年《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提及:与会国保证尊重  、老(挝)、柬(埔寨) 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它们的内政不予任何干涉。题中 方框里的国家应是
A.越(南) B.印(度) C.中(国) D.印(尼)
13.有学者在评价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时指出:此时的中国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由此可知,该历史时期为( )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4.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
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
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15.1952年开始筹建的、民主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其厂区设计建设是典型的生产性规划布局,是包豪斯学派的作品,为今“798”艺术区的前身。与该厂的诞生密切相关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三线建设”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人大三届一次会议
16.周恩来阐述了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说:“这个会议是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这个 会议”上,中国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树立了爱好和平与寻求合作的形象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为推动印度支那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17.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老人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喜悦之情,该画作反映了( )

A.土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C.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 D.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8.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有顺口溜称:“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关于“一五计划”表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8年完成
B.“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
C.“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
D.“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6年,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基本方针的863计划出台。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缓和 B.科教兴国的要求
C.市场经济的发展 D.国家战略的变化
20.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突破有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在上海召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④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政府设置榷货务管理茶叶贸易。政府向园户(种茶的百姓)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至嘉祐(公元1056~1063年)中期,茶叶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政府对茶叶贸易实施改革,茶商与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可讨价还价,政府征收茶税。《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摘自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三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摘自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认识。
2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3045人,共选出代表296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本次国大的唯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找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造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裁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材料三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1)归纳材料一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 评价。
(2)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D
6.C
7.D
8.C
9.D
10.A
11.C
12.A
13.C
14.D
15.A
16.B
17.C
18.C
19.D
20.C
21.(1)变化:从专卖制度转变为通商法。
影响:茶叶价格提高,提升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提供有益借鉴。
(2)背景:“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投机活动猖獗,不利于社会稳定。
(3)认识:“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2.(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3.(1)特点:具有分权色彩;中西结合;体现人民主权。评价:抗战结束后,国内民主运动兴起;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一定的民主性;国民大会修改“议事规则”,增加权利,这是民主化的表现。当时正是内战时期,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拨乱时期临时条款》,增加总统的特别权力,目的是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说明国民大会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2)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