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 (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 (PDF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6-01 15:52:26

文档简介

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生物试题
命题人:审题人: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下图为细胞
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不考虑突变和互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
B
A
D
E
细胞分裂时期
A.所有的真核细胞都会进行无丝分裂
B.图中BC段细胞中DNA和染色体的数目都不会发生变化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CD段出现的原因不相同
D.DE段细胞分裂形成两个核遗传物质相同的子细胞
2.鸭瘟病毒(DNA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24h,再用3H-尿嘧啶核苷标记10min后,电镜放射自显影
结果如下图,银颗粒所在部位代表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部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核仁银颗粒细胞核
A.推测宿主细胞的核仁依然保持转录功能
B.合成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核孔运至细胞质
C.判断图中鸡胚成纤维细胞处于分裂中期
D.该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物质合成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的获得离不开严谨的推理和确凿的实验证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A.格里菲思推测被加热致死的S型大肠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试卷第1页,共8页
B.艾弗里通过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来判断转化现象是否发生
C.赫尔希和蔡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35S追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
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4.某种蜜蜂的蜂王和工蜂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2=32)。蜂王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其中未受精的
卵细胞直接发育为成体,即为雄蜂(=16)。雄蜂进行特殊的减数分裂产生具有16条染色体的精子,精子
与卵细胞结合形成雌蜂。雌蜂幼虫若持续食用蜂王浆,将发育成蜂王,若只食用3天蜂王浆,则发育为工
蜂,失去繁殖能力。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降低雌蜂DNA甲基化酶的表达,即使一直喂食花蜜花粉,雌蜂
幼虫也会发育成蜂王。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雄蜂体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B.初级卵母细胞分裂至后期时,非同源染色体有216种自由组合方式
C.蜂王浆可以提高蜜蜂DNA的甲基化程度
D.雌蜂发育方向不同的原因可能是食用蜂王浆时长差异影响了表观遗传
5.大肠杆菌在含有H-脱氧核苷培养液中培养,H-脱氧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经特殊方法显
色,可观察到双链都掺入H-脱氧核苷的DNA区段显深色,仅单链掺入的显浅色,未掺入的不显色。掺入
培养中,大肠杆菌拟核DNA第2次复制时,局部示意图如图。DNA双链区段①、②、③对应的显色
情况可能是()
3
A.深色、浅色、浅色
B.浅色、深色、浅色
C.浅色、浅色、深色
D.深色、浅色、深色
6.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张翅(A)对正常翅()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红眼(B)对白
眼(b)是显性,位于X染色体。从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
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若子一代随
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的概率为()
A.9/32
B.9/16
C.2/9
D.1/9
7.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原细胞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
B.DNA在分裂间期边解旋边复制
C.细胞DNA总量在分裂后期减半
D.核仁在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时重新形成
8.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如下,其中Ⅱ3不携带该致病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试卷第2页,共8页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生物学 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
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
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时,必须用2B铅笔,并描浓。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客观题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主观题
19. (本大题1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
(2)
(3)
(4)
(3分)
20. (本大题共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
(2)①
{#{QQABAQqEogAgApAAAAgCEwUwCAIQkBAAAQgGBBAIMAIBwQFABAA=}#}

(4分)
21. (本大题共16分,每空2分)
(1)
(2)
(3)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


22. (本大题共2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 1)
(2)
(3)
(4) (3分)
(5)
(6)
(7)
{#{QQABAQqEogAgApAAAAgCEwUwCAIQkBAAAQgGBBAIMAIBw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