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21:07:29

文档简介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基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语曜党,文章华国。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①__________,无往而不胜。他创造的新词语,建立起共产党文化的核心概念。“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神来之笔,是“改造思想”之大举。在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他创造出“②__________”,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拉下水。194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此论断,打破了“恐美症”“恐核症”,被推向全国乃至英语世界。
“毛氏文章”中,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使人③__________。这些语录,有的是精研细磨的雕章琢句,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是脱口而成的莲花,不经意为之,却有如神助。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昭如日月的伟业、震古烁今的史诗,积淀着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也让人们从共产党信仰的实践中相信“相信的力量”。这一年,人们更加坚信__①__、祖国是最强的依托。时代自有其机遇和挑战,躺平者眼里的命运只有曲折、人生充满不幸,奋进者却能从曲折中开掘希望、__②__。无臂少年彭超用脚写字,最终考入了同济大学法学院;“励志博士”黄国平感谢不堪回首的岁月,在与命运死磕中改变了几乎写就的结局。__③__,他们的未来仍将续写精彩,因为人生底盘的铺垫是在“十四五”规划中行进的中国,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中国,是科技自立自强、能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中国,是孟晚舟归航感言“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的中国,是“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中国,是牺牲生命也要献上“清澈的爱”的中国……时代的光芒会照耀到每一个人,天道酬勤的国度从不辜负奋进者。同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正是我们对时代、对祖国的铮铮誓言。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从文段中提取三个能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反馈】
阅读课文1~6段,完成6~8题。
6.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开幕词,首先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 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全国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C. 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D. 这篇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和自信。
7. 请简要概括本次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这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着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所能给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髓。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
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于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材料四: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的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 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 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 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 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 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 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1. 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
B. 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的东西,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C. 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D. 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12. 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从前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示例:①攻城略地 ②糖衣炮弹 ③过目不忘
2.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原子弹比作纸做的老虎,举重若轻,生动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对美帝国主义的蔑视,以及必定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4. 示例:①时代是最大的靠山 ②在不幸中看到馈赠 ③有了这份苦难中萃取的坚韧
5. 坚信、奋进、爱国。
6. C(“舆论”应改为“法律”)
7. 性质:代表全国人民。
职能:制定政协组织法,制定政府组织法,制定政协共同纲领,选举政协全委会,选举政府委员会,制定国旗和国徽,决定国都所在地和年号。
8.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将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中。
9. C(主客倒置。根据材料一第2段“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取决于“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
10. C(“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达“超越”的意思)
11. A(B项,“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四可知,要想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C项,“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四第3段可知,宣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只是一个方面,单做这一点,是无法让人艰苦奋斗、力争上游的。D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四第4段“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健康基因”可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
12. ①材料四第一段为论述“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列举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与红色的关联,运用了举例论证;②材料四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13. 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②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③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