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荣成市16校(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威海荣成市16校(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21: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威海荣成市16校(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幽邃(suì) 篆章(zhuàn) 箬篷(ruò) 撺掇(duo)
B.亢奋(kàng) 蓦然(mù) 冗杂(rǒng) 戛然而止(gá)
C.连翘(qiào) 迁徙(xí) 雾霭(mái) 携带(xié)
D.祈祷(qí) 好逑(hǎo) 缄默(jiān) 窈窕(yiǎ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欺诲 油馍 海枯石烂 争讼
B.糜子 羁拌 矫首昂视 渺远
C.燎原 怅惘 草长莺飞 思慕
D.翩然 褶皱 人情事故 维幕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是“风”,指国风,属于地方民歌民谣。
B.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回忆性散文《社戏》中写了鲁迅小时候看社戏时铁头老生,没有翻跟斗,有点失望,小丑出场大家笑着看,老旦出场唱个没完没了,大家很扫兴。这里提到的老生、小丑、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D.唐宋八大家,唐代两人,宋代六人,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否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能否”改为“想要”)
B.四十年来,春晚始终一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关注的焦点,是一代代人成长的文化记忆。(删去“一直”)
C.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泛开展校园环保知识宣传,意在培养广大青少年生态环保。(在“生态环保”后加“的意识”)
D.进博会的举办,不仅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新机遇。(“发展”和“增长”互换位置)
二、默写题
5.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蒹葭》)
(2)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送友人》中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直抒胸臆,赞美梅花饱受摧残却依然不改坚贞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五班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读书会”,请你阅读材料并作答。
6.请你完成下表。
经典 “谈”经典
①《______》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______》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分辨“义”“利”甚严。
7.阅读材料,说说你将采用什么顺序阅读这“四书”,理由什么?(注意“四书”必须写全名)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四、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陶渊明《桃花源记》)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北冥有鱼》)
8.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文言文阅读。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从而趋之方。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注:①干:这里是求见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yuè)”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0.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好兵者之楚___________
(2)遂宫而放之___________
(3)既反___________
1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12.在谋职路上,为什么施氏的两个儿子能胜利,而孟氏的两个儿子却失败?请简述缘由。
现代文阅读。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3.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14.本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15.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出处 情感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示例:《安塞腰鼓》 赞美 抒情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安塞腰鼓让世界变化之快、之大,语势充沛、节奏鲜明,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消失的年声》 ① ②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③
16.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90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⑥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⑦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⑧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危机。
⑨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17.第②段中加粗字“惊心动魄”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①段划线句中的加粗字“约”不能删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渡渡鸟和大颅榄树原本是毛里求斯的两种珍贵特产。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
上面一段文字如要放回原文,正确的位置应是放在第_______段后面,请说明理由_______
20.文中第①到⑧段,作者使用_____顺序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说明:
①鸟类濒危的现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______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蓦然(mù)——mò,戛然而止(gá)——jiá;
C.连翘(qiào)——qiáo,迁徙(xí)——xǐ,雾霭(mái)——ǎi;
D.窈窕(yiǎo)——yǎo;
故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欺诲——欺侮,
B.羁拌——羁绊;
D.人情事故——人情世故,维幕——帷幕;
故选C。
3.答案:C
解析:C.错误,《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不是回忆性散文。故选C。
4.答案:D
解析:D.语序不当,应将“复苏”和“增长”互换位置。故选D。
5.答案:(1)所谓伊人;
(2)端居耻圣明;
(3)天涯若比邻;
(4)谁见幽人独往来;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端、涯、幽、游、落、厦、庇、俱、碾。
6.答案:①.春秋;②.孟子;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可知该书是《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结合“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这是《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耔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7.答案: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阅读,理由是文中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的能力。
结合材料中“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可知,应该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进行阅读。
这个顺序,先读懂了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大学》,便能更容易地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二者的旨起,最后也自然就领会了《中庸》里的心法。这是按理解四本书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读书顺序。
8.答案:(1)同“邀”,邀请;(2)记载;(3)迁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2)句意为:《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3)句意为: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徙:迁徙。
9.答案:(1)(村中人)说他们的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六月的大风。
解析:(1)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乡邻;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以,凭借;息,大风。
10.答案:(1)到了/到;(2)于是;(3)同“返”,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之:到了(到)。
(2)句意: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遂:于是。
(3)句意: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反:同“返”,返回。
11.答案: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首先要把句子翻译出来,然后根据句意断句。
句意为: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表判断句,是转折关系,中间应断开;“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是两个原因,中间应断开。
故断句为: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12.答案: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顺应形势,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不能顺应形势变化,不懂得随机应变,盲目照搬施氏的儿子经验,所以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可知,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顺应形势,投其所好,好学者和好兵者的“术”“法”分别适应了各自诸侯君主的需要,因此成功。
根据“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可知,孟氏之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不能看清形势,没能看清对象,没有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与游说对象的需要和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失败。
根据“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可知,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顺应形势,抓住时机,见机行事,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所以成功。而孟氏之子,不能顺应形势变化,不懂得因时因地而变(没有灵活变通),只是盲目照搬施氏的儿子经验,所以失败。
13.答案: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文章主要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的声音”越来越少,很多都已经消失了,尤其是“踩岁”的声音和“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消失,让作者尤其遗憾,并且非常怀念,虽然现在还有大家都了解的鞭声,但是只有鞭包声的年声是单调无味的。文章开头的“鞭炮声”也是年声之一,并且是一直保存着的最贴近生活的年声,为人所了解,由鞭炮声写起,给读者以亲切之感,并引出下文对逐渐消失的年声的描写,为下文作者感慨没有年味年声做铺垫。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文章,第④段到第⑦段主要描写了让作者觉得遗憾的两种消失的年声。其中第④、⑤段主要写了在老北京,人们会把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让孩子们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就叫“踩岁”,“踩岁”的声音就是过年时大家祈求吉利的声音。
第⑥、⑦段主要写了大年初一的时候,就会有清爽的充满韵律的卖金鱼的吆喝声,大家发现了卖金色的也都会去买,图吉利。就是这两种充满民俗的年声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渐消失,这让作者感到非常遗憾,因为这两项活动均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且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展现了民间过年的习俗,以及百姓对吉利的向往。
15.答案:怀念;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怀念。
解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梳理探究能力。
从题目“消失的年声”及其相关内容可知,作者对年味、年声尤其是鞭炮声、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等声音的消失是充满遗憾的,带着缅怀的味道。从第④段“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和第⑥段“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可知,这是描写的手法。而待分析的语句“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将卖金鱼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饶有情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怀念。
16.答案: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解析: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全文内容,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两方面进行回答。本文题目是“消失的年声”,阅读文章,由文中第④段到第⑦段的内容可知,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鞭炮声、吆喝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这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怀念之情。由第⑧段中“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可知,面对类似于这样年声的传统民俗的不断消失,作者内心是遗憾和惋惜的。
17.答案:目前鸟类濒危的现状使人极度震惊。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结合语境“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和前段中的“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可知,这个成语在句中的意思是目前鸟类濒危的现状使人极度震惊。
18.答案:“约”表示“大约”,表估计,可解释为左右、上下,说明现已知的鸟类中有4000种左右的候鸟,如删去则变成正好4000种,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约”是大约的意思,表示估计。在句中表示的是现有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大约有四千种是候鸟。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正好有四千种是候鸟。语义过于绝对,也改变了原意。“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19.答案:①.第④段;②.因为该段列举大颅榄树因渡渡鸟的灭绝而消失的事例(概括),承接上文具体清楚地说明有些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才更容易萌生和成长,体现了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相互依存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细读材料,根据所给材料“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可知,本段所写为大颅榄树因渡渡鸟的灭绝而消失的事例。正好紧承第④段中的“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一部分内容。所以本段应放在第④段之后作为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一观点。
20.答案:①.逻辑;②.②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抄第2段中“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③.③鸟类濒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选文第①段“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概括可得:鸟类濒危的现状;
根据选文第②段“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③段“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④段“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⑤段“海鸟眼睛的盐腺……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⑥段“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⑦段“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等内容概括可得: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选文第⑧段“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等内容概括可得:鸟类濒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综上,作者围绕“鸟类”依次说明了鸟类濒危的现状、鸟类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和鸟类濒危的原因及严重后果。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1.答案:例文:
一段美好的旅程
以笔为友,与书为伴,初中生活中,除了教室,我去得最频繁的地方就是食堂了。
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无数人冲进食堂。和所有的食堂一样,学校的食堂并无特殊之处——干净、明亮,仅此而已。排队的人很多,都在和身旁的同学聊天儿,食堂里有种喧闹又不失愉快的气氛。一上午的紧张学习,买饭的时候能和朋友们聊上几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放松。
排队的人群中也有我,“同学,要什么?”窗口内的打菜阿姨看着眼熟,有一种亲切感。她左手拿着盘子,右手握着打菜的勺,笑眯眯地看着我。后面还有人排队,我没有过多犹豫,迅速报出早就看好的菜名。阿姨应了一声,麻利地舀菜、装盘,动作十分熟练。
我正要伸手接盘子,“等一下,给你加个青菜!”阿姨忽然说。我一愣,疑惑不解地看着她舀了一勺青菜装入盘中。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她将盘子递给我,絮絮叨叨地说着:“小姑娘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儿,吃饱了才有力气读书。”说着,她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谢谢阿姨!”我由衷地感谢她。
回味着阿姨的话,朴素的话语暖心暖胃,那顿饭我吃得格外香甜,至今记忆犹新。每次在家吃饭,妈妈总会反复唠叨这句话,不说就不放心。打菜阿姨虽与妈妈样貌不同,她却和妈妈一样,给了我最质朴的关怀。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一起吃饭的同学,她十分兴奋地跟我提起她的经历——一位打菜叔叔经常给她多盛一份豆腐,不单单是她,还有找他打菜的每位学生。原来,食堂里的叔叔阿姨们都是这么善良、热心,以这种方式关心着每位奔跑在漫漫求学路上的孩子。
从教学楼到食堂,短短几分钟路程,却是每位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食堂里飘散的食物香气,打菜叔叔、阿姨的微笑服务和体贴关怀,仿佛是一座座加油站,慰藉着无数学子的心,让他们吃饱饭的同时,充满信心和动力重新出发。
每天期待着去食堂,想着里面的人和事,很温暖。这是我成长生涯中一段美好的旅程。
解析: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为“一段______的旅程”,补题前,要有一个通盘考虑。要抓住题目中所给的关键字词进行正确审题,这样才能挖掘、提炼出较好的写作思路、写作材料。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理解题目中关键词“旅程”的含义。“旅程”这两个字关键在于“程”,因此立意应该偏向于“程”,不仅要写出事情,更要写出过程,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写出感悟。可填内容为对“旅程”的修饰,可以是:难忘、快乐、孤单、悲伤、幸福、温暖、自由、艰苦等。
2.选材构思。本题适合写记叙文,可以以小见大,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真情实感。在选材方面,可以在写某段令人温暖或烦心的经历的基础上,道出自己感悟出来的道理。如:写成长是一段充满爱的旅程,在选材上,我们可以写在彷徨的十字路口,爸爸的指点迷津;在学习的疲惫时候,妈妈送来暖暖的牛奶;在日常生活,奶奶的小故事,外婆的糕点,都给予我们温情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