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社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社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1 22: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坚持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恰当融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思维活跃度的提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赏析精彩描写;
3.分析人物,领悟情怀主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赏析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和立体可感的景物描写。
难点:体会作者寄托的厚重而深沉的情思。
【教法学法】
谈话法、诵读法、启发法、圈点勾画批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
播放在绍兴看社戏的视频,引导学生边欣赏品味:这段视频带来的感受!
学生回答出水波荡漾、风景秀美、轻歌曼舞、唱腔柔美、声音婉转、令人沉醉、像是世外桃源……
引出鲁迅的小说《社戏》。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引出课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直观形象,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这堂课深入开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检查预习
随机点名,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是《社戏》,告诉我们: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中心情节是什么?文章中,一起去看社戏的人物有哪些?
(2)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进入小说的情境中。
二、明确目标
1.展示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赏析精彩描写;
(3)分析人物,领悟情怀主旨。
2.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直观、实用,起到加深印象、强调的作用。
三、初读感知
1.翻转课堂作业
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填空,并梳理文章脉络。
平桥概况—— ——戏前波折 ——
船头看戏—— ——六一送豆 ——怀念戏豆
2.学生讲解做题过程,梳理小说情节,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3.将讲解图分享到班级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小说情节,培养学生获取关键信
息的能力以及梳理、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学生讲解图分享到班级圈,作为同学们课后学习巩固的资料。
四、品读赏析
(一)说“戏”
1.(1)看社戏的经过真可谓一波三折!若干年后,当“我”回忆起这段看戏经历,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哪位同学能用原文回答。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如果从中提炼一个字来形容,那这个字就是——好!
为了强调这个“好”字,作者还运用了哪两个词?
——“真的”“实在”
引导学生思考:可是,那夜的戏真的“实在好”么?
思考: 小伙伴最喜欢看的戏 ……
“我”最愿意看的戏……
“我”最怕看的戏……
孩子们的表现是……
自主学习,准备回答问题,计时2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
②“我”在看戏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不耐烦 无奈)
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给大家朗读一下。
学生表演式朗读,读出心情的起伏波动:低沉时语速稍慢,高昂时语速快一点!
④学生解读心情:一开始,“无奈”,心情低沉;“将手一抬”“以为”情绪高涨,“不料”再次失落。
【设计意图】挖掘文字背后的隐秘,探求心理变化的轨迹,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用角色朗读方式激活课堂,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深入透彻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
⑤一字评价。
对这样的戏,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评价,你用哪个字?请说明理由!
(唉\哼\啊\嘿\呸……)
小结:那夜的戏,看得“我”不耐烦,看得小伙伴“喃喃的骂”,用一句话概括小伙伴们看戏的感受!
船头看戏倦(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依据文本说出
自己的体验;为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设计的问题较开放,可深可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赏“景”
那夜的戏本身应该不是真的好,真正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是什么?
——优美的景色。
1.(1)在前往看社戏的途中,有哪些优美的景色?
①11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学生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并写在作业本上。
③教师拍照上传学生作业,再运用画笔功能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点评答题过程;发送到班级圈,供学生对照参考。
【设计意图】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规范学生答题步骤,引导学生用语文思路解答问题,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类化。
(2)多种感官的描写,使如画的风景有了如诗的感受。我们把课文变一下形式,就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试着用读诗的情感,读出它的意境。
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你的朗读让老师也陶醉了!)
2.(1)返航中,有优美的景色么?
22段!有视觉、听觉,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戏台比作“一座仙山楼阁”,表现出对戏台的留恋!
(2)把课文变成诗的形式!
(3)这是多么诗意的一个江南水乡的景象啊!学生齐读,再次品味这种诗意美!
3.一边划船,一边陶醉在月夜的美景中,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感受——
月夜行船醉(板书)
小结:我们醉了,船上的伙伴也深深的陶醉了,醉得最深的当属叫迅哥儿的孩子!他醉了几十年——
【设计意图】变换行文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认知诗意的语言、立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多样化的诵读,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
过渡: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更让先生陶醉的还有美丽风景中的人!
析人
1.每天陪“我”一起玩儿的是一群小伙伴,领袖人物是谁?
——双喜!
找出与双喜相关的语句。
(1)请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赏析。注意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词句品析。
②小组交流,做展学准备。
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补充,选出代表准备发言。计时三分钟。
(2)学生朗读第⑦段(两同学合作朗读),解读人物形象:
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两个叹号写出了双喜想要迅哥去看戏的急切心情;“写包票″,表示对事情有绝对把握,有着充分的自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双喜的聪明自信、反应机灵。
原来标点符号也可以流露出人物的心情,你自信地朗读,真的把先生笔下的双喜给读活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高效研讨问题、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
2.关于小说,鲁迅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小伙伴的塑造,还体现在双喜和阿发的一段对话里。
(1)找出对话,进行猜读。
我们来看他们的对话: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因为是偷,所以声音要低;也因为要偷,所以兴奋)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此处猜读)
如果阿发是自私的,他会找什么理由来阻止偷他家的豆?
自私版的阿发会怎么说?——偷老六一家的吧。我娘知道了是要哭骂的。(26段,我们了解到:阿发娘爱哭骂)
大方版的阿发会怎么说?——偷我们家的吧。
现实版的阿发呢,我们来看——“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2)分析阿发的动作、语言
a阿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动作“摸”。为什么“摸”?
因为“罗汉豆正旺相”,加上夜里看不清。他想摸出谁家的豆长得好,吃起
来好吃。
结论是什么?——偷我们的罢!
理由是什么?——我们的大得多呢!
b阿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出“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自豪!
c课本剧表演
有请双喜、阿发,开始商量偷豆!同学们就是那群小伙伴【一声应答(同学们呼应“好嘞 得嘞”),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
d这是一个什么版本的阿发呢?
——淳朴无私、热情纯真版的阿发。(老师出示“爱心”手势,学生“爱你呦”)
【设计意图】通过猜读环节,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表演课本剧,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更熟悉了课文内容,对小说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参与表演的同学置身于“偷豆”之中,细加揣摩后,形之以动作,述之以语言;观看课本剧的同学,通过直观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突破重点。
(四)品“偷”
1.“偷”的目的
“偷”的目的是大家吃,选豆的标准是好吃!阿发就是想让小伙伴吃到最好
的罗汉豆,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会不会损害到自家的利益!这是属于孩子的最纯真的品性,体现了他淳朴、无私、热情的品质。
2.“偷”的情趣
“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灵;“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今夜的“偷”,真可谓是“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小结:天为幕,地为席,孩子们为主角,偷豆、煮豆、吃豆,不亦乐乎!这场戏我们给它命名为:
归航偷豆乐(板书)
男女生分读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来体会先生创造的人物形象。女生先开始!
(学生加上肢体语言朗读)
4.领悟情怀
纯真的童心、醉人的风景、淳朴的人情,给这场普普通通的社戏,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所以,“我”才会感到“真的好”“实在好”!让我们带着对作品的理解,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深情地读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抓“偷”字,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发挥主体作用,促成学生积极地想、合理地想,对人物形象分析更理性、更全面,从而突破了重点。
研读探究
1.分析《社戏》与《呐喊》中其他文章的不同
《社戏》一文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是,先生的那种急切的呐喊,似乎在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中消失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么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为什么会出现在《呐喊》中呢?
2.背景资料
出示背景资料,学生诵读明确。
3.悟情
针对这种背景下的《社戏》,有人写了这么一副对联:
豆也平平,戏也平平,当时事乐人乐有真情。
景也依依,情也依依,而今物非人非空追忆。
是啊!豆也平平,戏也平平,只是当时有纯真的童心、淳朴的人情、诗意的风景!而今,面对战乱、痛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情一去不复返。只能借此表达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先生于此寄托的情思可谓厚重而深沉!
这呐喊,是对快乐童年的“呐喊”、是对淳朴人情的“呐喊”,更是对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仍执迷不悟的人们的断喝!《社戏》中的呐喊之声,让当时无数中国人看到了希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小说蕴藏的深刻思想意义,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突破了难点。
拓展延伸
1.责任担当
时值今日,已过百年,先生的呐喊已成为现实:处处绿水,处处青山,国富
民强,和谐安乐!可是,我们也有我们的时代责任!
2.老师寄语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精神!同学们,我们来给自己呐喊:让我们接过建设祖国的大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你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加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课文拓展延伸到生活,引导学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七、作业布置
以“童年趣事”或“童年的伙伴”为题,写一个片段。
要求:
1.发挥想象,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2.情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不少于300字。
老师把作业内容推送给了大家,同学们要按照要求,写出生动有趣的片段,分享到班级圈。同学们在班级圈内相互交流、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个作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老师也会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挑选出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作业完成后上传班级圈,供其他同学学习、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在校时段的教室扩展到任意时段的无形网络空间。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精当的板书, 再现了“船头看戏”“月夜行船”“归航偷豆”等主要故事情节、以及平桥村人“淳朴”的典型性格,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的更加透彻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