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复习课件 2024年历史中考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复习课件 2024年历史中考二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10: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专题五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024年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线索梳理
1
拓展设问
2
目录
习题提升训练
3
线索梳理
1
走向交融的民族关系
线索1
时期 概况
春秋 时期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秦朝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确保了北部边防的巩固和国家安全;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续表
汉朝 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魏晋南北 朝时期 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与汉人错居杂处;氐族建立的前秦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唐朝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穆宗时立“唐蕃会盟碑”,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两宋 时期 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战和交替,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边疆地区的开发
续表
元朝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明朝 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清朝 建立制度、设置机构及官职、平定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续表
中华人民 共和国 成立后 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措施 和平解放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进行西部大开发等
影响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民族交融的方式:战争、和亲、会盟、册封、设置行政机构、人口迁徙等。
续表
角度1 大一统王朝对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
线索2
朝代 措施 秦朝 政治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经济、文化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小篆)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思想 “焚书坑儒”
西汉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作为教材
续表
西汉 经济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军事 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大举反击匈奴
对边疆地 区的管辖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续表
隋唐 时期 政治 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对边疆地 区的管辖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续表
元朝 政治 创立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处的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续表
明朝 政治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思想 实行八股取士
军事 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续表
清朝 政治 设立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文化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军事 打败郑氏军队,将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两次雅克萨之战
对边疆地 区的管辖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台湾府等
续表
角度2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
事件 概况
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土地改革 发生于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抗美援朝 发生于1950—1953年,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香港、澳门 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续表
拓展设问
2
数据追踪 拓展设问
1.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1)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3)民族团结则国家兴盛,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
(4)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数据追踪 拓展设问
2. 从中国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朝历代的共同追求;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情况,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3)维护国家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义务和共同责任,维护国家统一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4)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前提。
家国情怀
综合提升训练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交融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2
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王朝为了实现地理空间的整合,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朝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请举一例。“2000多年来的中国”“也曾战乱分裂”,但“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试举一例进行说明。(5分)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
1
措施:统一文字。
举例: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长期的分裂与动荡,隋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元朝结束了民族政权并存、战乱纷争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材料二 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
——摘编自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2
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的事例各一例。(3分)
和平交往: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北宋与辽互通使节、宋辽(西夏)议和等。(任举一例即可)
2
1
军事战争:宋辽之间的多次战争,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蒙古与西夏、金、南宋之间的战争,女真族与明朝的交战等。(任举一例即可)
材料三 当前我国约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人口约占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30个自治州中有27个在西部,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有83个在西部。
——摘编自青觉《推进区域平衡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1
(3)根据材料三,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2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1
材料四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摘编自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2
1
(4)材料四中“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2分)
构想:“一国两制”。
2
1
范例: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
材料五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
1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言之有理,任答2点即可)(2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要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
2
1
2.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
2
1
材料二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歌曲《天路》
2
1
材料三 如下图。
2
1
材料四 如下图。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归纳出两点即可)(2分)
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民族感情浓厚;近代以来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2
1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歌曲中被藏族人民称为“神奇的天路”的是哪条铁路?它的修建与中国共产党在西部实施的哪一战略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西藏实行什么民族政策?(3分)
铁路:青藏铁路。
2
1
战略:西部大开发。
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写出与材料三中图片有关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4分)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
1
共同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请把材料四中①③处内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达成③共识的前提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5分)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九二共识”。
2
1
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认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