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1.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2.“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3.(2015·肇庆)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治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唐朝
5.(2014·石家庄)某历史时期,尚书仆射刘毅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该历史时期最可能是(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6.(2015·潍坊)“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私恩者,耆宿大儒(指年高有德望者),多见废弃。”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
A.只推荐年轻人为官 B.按军功大小授官
C.容易形成帮派集团 D.提高了官员素质
7.(2015·扬州)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
A. 战事立功 B. 门第出身
C. 才学品德 D. 皇亲国戚
8.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9.(2015·安徽·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11.(2014·德州)《明史》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由此可见明朝改革科举的特点是( )
A.入国学的都能当官 B.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C.分榜取士 D.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
12.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13.(2015·潍坊)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4.(2015·湛江)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
◇老规矩一:“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老规矩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A. 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 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随着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监察权开始集中到监察体系上来,形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二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认识善恶忠奸。唐代御史戴獬豸冠,清代规定监察官员的官服绣獬豸图案。
(1)据材料一、二,概括监察制度的功能。
材料三 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谏议制度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
材料四 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权臣贪官出现,如唐朝李林甫、宋朝秦桧、明朝魏忠贤、严嵩,清朝和珅等,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认识。
第一单元 第3课 课时练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B
【解析】 古代专制集权之下,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分化事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方式,材料体现宰相之权被分割,“行宰相之权”,体现了相权被严重削弱。
2.【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则是三省六部制。所以,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4.【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书”“枢密”“三司”,可知是宋代的政治体制,故选C。
5.【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的“中正”“品”等信息可确定相关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6.【答案】 C
【解析】 A项的表述太绝对,排除;据所学知识,汉代举孝廉的标准是德才,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郡国举孝廉多选择那些年少能报答举荐者举荐之恩的,这容易形成帮派集团,故选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答案】 B
【解析】 魏晋时期,官吏的任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出身,故出现了材料中世代为官的现象。
8.【答案】 A
【解析】 表中可见富豪、平民、贫民子弟也有做官的可能,故排除D项;各阶层子弟做官的几率差别很大,排除B、C两项。
9.【答案】 C
【解析】 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中相关的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和史实;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B项;“推举”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
10.【答案】 (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3)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11.【答案】 B
【解析】 据“科举必由学校、不入者不能得也”等信息分析可知B项最符合题意,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12.【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材料所述官员行使地方监察权,且是汉武帝时所设,故其身份是刺史。
13.【答案】 B
【解析】 “遇到了君主有过”,官员“也可冒死直谏”,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选B项;封建君主世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官吏的进谏不可能削弱皇权,排除A项;C项“杜绝”过于扩大;皇帝和中央内大臣之间的关系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 D
【解析】 宋代关于官员生活方面的规矩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项正确;宋代之前已有监察制度,排除A项;B、C两项扩大了两条规矩的作用,排除。
15.【答案】 (1)制约其它权力体系;发挥监督作用;保证官僚队伍对王朝的效忠。
(2)作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原因: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3)有利于维护正常统治秩序;不能根本约束皇帝专制权力、杜绝吏治腐败。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枢密院、计相、中书省、丞相制度的废除、殿阁大学士、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预习思考:
1、隋唐、宋、元三朝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如何评价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
2、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如何评价的这一变化?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传统相权的衰落和废除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
问 题 思 考
温故知新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三公
汉武帝:中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中书、门下、尚书省的名称出现,但尚未定型。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决策机构:中书省——定旨(草拟)、出命(颁布)
(皇帝画敕)
审议机构:门下省——审议(驳回或通过)
执行机构:尚书省——执行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相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有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又有什么进步意义和影响?
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出现了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这是相对于隋唐之前政治体制的一个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之后的历朝,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也有利于加强皇权,促进中华帝国的封建繁荣。
从汉到元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什么走向?
①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各代不断调整中央机构;
②总的来看,历代的制度改革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③中央官制的改革中,也体现了相权的不断被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加强。
二、选官制度
1、西周:“世卿世禄”制度
2、战国:军功爵制
3、汉朝:察举与征辟制
4、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
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完
善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
宋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
僵化
明清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
1)积极作用:
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
2)消极作用:
A、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B、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
C、最严重的是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
评价:
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1、回忆:历史上何时、采取何种措施曾削弱过相权?
2、讨论:应如何看待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的牵制与配合?它与当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否有区别?为什么?
3、讨论:宋太祖分割相权的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4、讨论:传统相权的衰落和废除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练习 (20分钟—25分钟)
课件48张PPT。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监察制度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提示:掌握三省六部制各自职能、运作程序、作用)(提示:重要选官制度的名称、概念、用人标准、作用)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三公
汉武帝:中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中书、门下、尚书省的名称出现,但尚未定型。皇帝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 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代中央官僚机构中朝外朝由随待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
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
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 由朝廷官僚组成 三省六部制1、背景: 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2、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中央官制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① ② ③ 科举、文教、祭祀水利屯田、建筑营造官员业绩考核、选拔司法、监察、刑狱人口、田赋、民政军籍、练兵、征战皇帝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 门下省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定旨(草拟)、出命(颁布)
(皇帝画敕)
审议机构:门下省——审议(驳回或通过)
执行机构:尚书省——执行
吏 户 礼 工 刑 兵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相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有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又有什么进步意义和影响?职能更加完善,
分工更明确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相权一分为三 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其作用与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总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为唐的强盛提供了政治保障。这项制度被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三 司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 密 院(西府)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东府)军政行政财政宋代隋 唐 三省六部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皇权继续加强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宋朝枢密使三司使
计相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二院制三 司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宣政院
宗教及西藏事务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雍,况三省乎”? 根据以上资料,你认为元朝实行一省制有哪些重要理由?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提示:出现了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这是相对于隋唐之前政治体制的一个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之后的历朝,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也有利于加强皇权,促进中华帝国的封建繁荣。提示:
①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各代不断调整中央机构;
②总的来看,历代的制度改革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③中央官制的改革中,也体现了相权的不断被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加强。
清朝-----军机处明朝-----废宰相,设内阁隋唐-----分散相权汉朝中朝外朝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皇
权宋---二府三司(再分相权)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本质: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二、选官制度
1、西周:“世卿世禄”制度
2、战国:军功爵制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破坏而遭到破坏
“世卿世禄”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军功爵制3、汉朝:察举与征辟制征辟制:(自上而下)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选官制度(二)认识 1)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措施的贯彻,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水平的官员来保证。因此选官制度的变化是一种必然。 2)通过选拔官员,彻底摆脱世袭的历史性弊端,察举制值得肯定。 3)只是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上升,使中央集权遭到了强大的离心力牵引,从而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青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时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创立及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
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2)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3、沿革董仲舒 (公元前179~前104 )晁错两汉察举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左思两宋 殿试图别头试、锁院、弥封、誉录苏易简 王安石 明清科举府试、县试(童生)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秋闱” “桂榜”
会试(贡士)“春闱”“礼闱” “杏榜”
殿试(进士)清代一品官出身进士简表《四书备旨》,厚约1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印刷、装帧精美,像英文袖珍小字典。印于1893年,印刷商为“上海城内周月记机器印书处”。小书收录四书的全部内容和批注,足有20多万字。一页排了900多字!其中,正文字大小2毫米见方,而注解文字仅1毫米见方。拿着放大镜,记者也看得脑袋发昏。书商在首页上留言:“幸勿误带入场。”皇榜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特点: 1)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评价:1)积极作用: 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
——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评价:2)消极作用: A、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B、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
C、最严重的是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至今是否仍有可用之处?说说你的见解。想一想、议一议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
才能九品中正:
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
孝廉趋势: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自下而上的推荐中央政府分科考试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
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三、监察与谏议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结论: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
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獬豸 xièzhì ?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双目明亮,额长一角,俗称独角兽。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归纳秦、汉、隋唐、宋、明清等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 。1、监察制度2、谏议制度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评价:
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古代政治制度中央行政机构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科举制度的确立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制度保障人才基础廉洁高效政治制度高度成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