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08:15:52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4课 课时练
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
2.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
A.兄弟情谊 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
3.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
A.中书门下 B.通判
C.枢密院 D.三司使
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出现 B.科举制完善
C.分割事权 D.重武轻文
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度
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军机处
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8.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就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
①从秦到明皇权不断加强
②从秦到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断加强
③从秦到明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亡
④丞相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10.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和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二中字母所代表的历史含义。
(2)图三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变化?
(3)从图一到图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基本特征?
(4)基于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分别概括历史图片和图示在学习、探究历史中的作用。
11.(2014·石家庄)自明朝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明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奏本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地位有所提高 B.明英宗时初设内阁制
C.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D.内阁制保证了官僚团结
12.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3.(2015·济宁)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14.(2015·扬州)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哪些具体措施。每个朝代举1~2例即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
(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第一单元 第4课 课时练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A
【解析】 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
2.【答案】 C
【解析】 汉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表面上是施恩,实际上分割了王国的实力。
3.【答案】 C
【解析】 “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体现了兵帅分离的措施,这出现在宋朝。
4.【答案】 C
【解析】 宋代王师北定事务属于军事方面,枢密院拥有发兵之权,故选C项; 中书门下、通判、三司使分管行政、地方监察、财政,排除A、B、D三项。
5.【答案】 C
【解析】 为防止权臣篡权,宋代采取了分割事权的策略,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这在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了北宋行政效率的低下。
6.【答案】 C
【解析】 “虽无相名”说明已废除了丞相,这只能是明代以后,“实有相职”说明该制度还有一定的权力,这只能是内阁制度,清代的军机处无任何实权。
7.【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万年红”,“红”与“朱”义同,并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可知,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其真实意图。
8.【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职的设置,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含②的A、D两项;明朝废除了丞相,排除含④的B项。
9.【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本身来看,中央的中书省批评了各行省的事事禀报,强调一般问题自行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选C项;材料强调重要事情依然要及时禀报,可见并未扩大行省权力,故排除A项;材料无从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
10.【答案】 (1)A.丞相 B.御史大夫 C.尚书省 D.中书省
(2)废除丞相,六部直属于皇帝。
(3)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权力高度集中。
(4)图片:创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体验历史。
图示: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
11.【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内阁大臣取得了“票拟”之权,这体现了内阁地位有所提高,A项正确;内阁制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扩大了内阁的作用,排除。
12.【答案】 D
【解析】 图中的关键信息是没有丞相、皇帝直管六部,这种情况开始于明朝。
13.【答案】 D
【解析】 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
14.【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嘉庆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故选D项;其他各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15.【答案】 (1)秦:创立皇帝制度或三公九卿制或郡县制。汉:察举制或中朝或刺史。
唐朝:三省六部制或科举制。
(2)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
汉、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汉初、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汉、宋时期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预习思考:
1、西汉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七国之乱”、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汉、宋两朝为削弱地方分权势力所采取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5、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
问 题 思 考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与集权的斗争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1)汉高祖巩固政权
(2)汉景帝平息叛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
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1)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形成与发展)五代十国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
(1)废丞相,设内阁
①原因:
A、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历史原因)
B、明初丞相位高权重(直接原因)
C、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

②经过: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③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作用:
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难于形成民主的氛围,使中国在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1、讨论:西汉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讨论:《治安策》、《削藩策》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
3、讨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讨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两大着眼点是什么?
5、小结: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同步练习 (20分钟—25分钟)
课件52张PPT。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
与集权的斗争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1)汉高祖巩固政权刘邦为了联合反项羽力量,先后封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异姓王。
汉朝建立后,刘邦亲自带兵俘获燕王臧荼。
胁迫韩王信,韩王信被迫叛逃匈奴;
借口赵王谋反,把张敖贬为列侯;
诱捕楚王韩信,先贬为侯,后找借口把韩斩首;
逮捕梁王彭越,先贬为庶人,后流放蜀地,最后被灭族;
刘邦把彭越的肉酱送给淮南王英布,并借口加害英布, 九江王英布起兵反叛,最后因谋反罪被杀;
幸免的是衡山王吴芮西汉初期形势 材料: ……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
──《汉书·诸侯王表》
1、汉朝统治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因此认识,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推行郡县制,分封同姓诸侯王亡于孤立,没有得到的援助 刘邦大封同
姓王,以为依仗
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
固皇权,稳定天
下,他分封给同
姓诸侯王的土地
面积甚至超过了
中央直辖的土地
面积。结果他死
后不过18年,诸
侯王就发动了叛
乱。 西汉前期形势图(2)汉景帝平息叛乱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1)汉高祖巩固政权 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开始发动叛乱,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汉景帝刘启太尉周亚夫景帝平叛 公元前154年,景帝采
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
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
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
率军,以轻兵
断绝叛军粮道,
三个月后平定
叛乱。(3)汉武帝加强皇权(2)汉景帝平息叛乱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1)汉高祖巩固政权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刘启十子,汉文帝刘恒孙,刘邦曾孙,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第一个使用年号;加强中央集权;“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解除匈奴威胁,保障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度;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元前88年,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为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借口处死。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2、地方:设置刺史1、中央: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巩固大一统3、选官:察举制征辟制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1)安史之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贪图享乐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618-907)1、藩镇割据的形成的原因
⑴(唐玄宗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 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范阳(河北)、平卢(山东)、河东(山西)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与部下 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而衰 ).
⑵安史之乱后代宗在内地设节度史,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评叛的将领在内地为节度史,唐朝后期一百五十年里,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
2.五代十国国局面实际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藩镇割据(形成与发展)五代十国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1)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尽管唐朝大将郭子仪、
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
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
在唐朝后期一百五十年里,
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
四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
法三镇,各占一方,形成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
亡后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就
是藩镇割据的结果。“天子宁有种耶?
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十年开拓天下,
十年养百姓,十年致
太平。”
——周世宗柴荣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2)杯酒释兵权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自留少许,其余由中央掌握A.杯酒释兵权B.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集 军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节度使、武将C、州郡长官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发兵权c、“强干弱枝、守内虚
外”的部兵原则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枢密使---割军权
计相-----割财权
宰相-----仅有行政权集 政权集 财权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
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
弱局面。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
与集权的斗争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额细眼
凸鼻阔唇
耳虽小廓却厚
颊虽突而颏硕
身长而背弓
腿长而膝弓
腰粗而肩窄
手阔而指细据说,刘伯温一见之下,便据相术得出结论:“此人之相,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朱元璋简历:佃农、放牛娃、旱灾、蝗灾和瘟疫、父母双亡、小沙弥、游方僧,小亲兵、小军官、大元帅、皇帝。“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衙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高悬一剥皮实草之袋(皮草囊),使之触目惊心。” ----叶子奇《草木子》 1、明朝:
(1)废丞相
①原因:
A、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历史原因)
B、明初丞相位高权重(直接原因)
C、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

②经过: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③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2)设内阁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 内 阁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史料探究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
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
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
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
“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
请罪。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机构的无孔不
入,也说明了明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探究思路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明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清代皇帝的批红顺治皇帝 内 阁
日常事务顺治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机构康熙南书房南书房逐渐收回权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皇权受到限制。雍正设军机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强化了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皇帝内阁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南书房军机处(军国大事)军机处过程(清初)(康熙)(雍正)清朝朝中枢权力机构1、军机处的设置(1)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2)特点:(1)逐渐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在内阁之上。(2)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跪受笔录”(3)保密性强,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办事效率高(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右图:军机处的位置清朝军机处秦朝(形成)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朝(加强)明清(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积极作用: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难于形成民主的氛围,使中国在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要付出沉重的代价。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持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宗法血缘为政治基础,
②尚未形成集权
③神权与王权想结合①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行政能力高于一切,实行人治
④ 宗法血缘残余伴随君主专制、个人集权,贯穿着政治制度的始终。
⑤贵族政治参与伴随官僚政治,贯穿着政治制度的始终。
⑥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结合。家族、家庭成为皇权基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