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08:19:27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
1.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  )
A.以人为本的思想   B.无为的思想
C.以理服人的思想 D.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
2.《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
A.正名 B.非攻
C.仁 D.礼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规范,这体现了孔子“礼”的主张。
4.《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5.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
【答案】 C
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7.《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其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不会出现在(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8.“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9.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10.“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11.(2014·山东·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2.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曲阜三孔,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应参阅(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13.“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无为而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
材料三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5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止2014年8月,全球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3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 201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5周年祭祀典礼、衢州市孔子塑像落成典礼在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衢州举行。
材料三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新华网博客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若材料三中的观点是针对为孔子塑像,你认为作者的态度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第1课 课时练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A
【解析】 孔子关注是否“伤人”而不关心财产损失情况,这明显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
2.【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孔子反对苛政,这反映出他提倡仁的思想。
3.【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孔子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这体现了孔子“礼”的主张。
4.【答案】 D
【解析】 因人不同答复不同,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5.【答案】 C
【解析】 本题要求阅读图片材料并认识其反映的含义。材料中的“仁”反映的是儒学的“仁爱”思想,现代社会对“仁爱”思想的宣传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祈愿。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7.【答案】 D
【解析】 《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不会出现儒家的道德准则。
8.【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强调要孝敬父母,这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注重灌输儒家伦理思想。
9.【答案】 B
【解析】 “有教无类”是指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这体现了“教育公平”。
10.【答案】 B
【解析】 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1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答案为A项。根据所学知识,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春秋战国初期,宗法分封制就已经瓦解,排除B项。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答案】 C
【解析】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13.【答案】 D
【解析】 把握材料中“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关键信息。
14.【答案】 (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
(2)维护奴隶制度。
(3)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点:孔子重视“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15.【答案】 (1)现象:“孔子热”,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本土乃至世界日益受重视。
原因:古为今用,汲取儒家思想的智慧可以解决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复兴中华文化及儒家文化;表明了中国对历史的态度。
(2)观点:反对。理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
(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设计思想: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一、孔子的学说(政治 哲学 教育)
政治思想:
仁的学说;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礼的思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二、老子的学说 (哲学 政治)
哲学思想:道生万物;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件29张PPT。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人。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史记》儒古代从事祭祀的人,由有学问的长者担任后来泛指学者(斋戒沐浴)后人称孔子创立的学派为“儒家学派”甲骨文写作“需” 孔子生平政治
思想一、孔子的学说(政治 哲学 教育)核心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一)孔子政治思想樊迟问“仁”。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此即为忠1.仁的学说:2)仁的实现途径: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含义:即仁者爱人,主要内容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的思想 核心是“仁”和“礼”2007年12月1日出生日本皇太子公主取名为爱子,称号敬宫,源自《孟子》中“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2.礼的思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为仁焉。”2)礼的实现途径:A、正名,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B、克己复礼3).礼的实质:维护统治阶级阶级的统治秩序。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想一想:礼的主张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一思想主张在当时
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4).仁和礼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1)礼含义及主要内容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即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政治
思想一、孔子的学说(政治 哲学 教育)核心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二) 治国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不排除以“礼”治国同时,逐步改良政治。阅读以下孔子名言,总结其治国之道一、孔子的学说(政治 哲学 教育)政治
思想哲学
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三、孔子的哲学思想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问: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务实态度教育
思想一、孔子的学说(政治 哲学 教育)政治
思想哲学
思想教育
思想一、孔子的学说(政治 哲学 教育)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四、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1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的教育成就和贡献?一、最早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
二、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主要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教育
思想一、孔子的学说(政治 哲学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1、在当时(春秋战国和秦朝)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汉朝至清朝)经发扬和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仁者爱人”,人指的是别人,爱跟你不相干的人,统治者爱被统治者,被统治者要爱统治者,让世界充满爱,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孔圣人的仁爱比耶稣的观点早了五百多年,孔子又是大教育家,所以中国的圣诞节应该和教师节同一天,也改成9月28日。一、等级观念:孔子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愚忠、愚孝、愚节。
《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八佾》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二、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
??《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简单的二元思维:孔子眼里,人只有两类,非君子即小人。??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孔子只重阐述,不提倡原创,春秋战国之后,再无思想大家。不重视原创只会出现抄袭严重,盗版猖獗。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五、迷信古人:孔子的目标永远向后,只恨不能回到周初,不思进取。
?? 《论语述而》子曰:“信而好古。”
六、歧视女性:孔子轻贱女性,视女子为小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造孽无数。
?? 《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七、狭隘的民族主义:孔子“正统嫡传”的文化道德优越感,不知天外有天。
??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八、孔子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这般,社会责任感,从何谈起?
?? 《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九、孔子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骨子里看不起劳动人民,视农民、菜农、手工业者为小人。 ??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十、孔子为人虚伪,言行不一。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
??在古代,孔子为什么能“由凡入圣”?讨论:1、其思想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2、后代儒家学者不断提高儒学地位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楚国人
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太上老君
即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 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一、老子的学说(哲学 政治)哲学
思想一、老子的学说(哲学 政治)朴素辩证法
思想道生万物矛盾对立老子的哲学思想1、天命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道”是凌驾于上天之上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进步意义: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国家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道最大。道才有天,天才有王,王是万人之主,
还远不如道,普通百姓更要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衍生状态叫以柔克刚,水滴石穿。天下之
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嘴里最硬的是牙,最软的是舌头,你老了,掉牙不掉舌头;大树比
小草高大强硬吧,大风一来,大树连根拔,没见小草满天飞。杯满则溢,空杯才能倒进水,
无可以生有,有就不能再生了。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成四种境界:
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咱们一般人是在功利境界,杀人犯、强奸犯这
都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圣人们,他认为中国古代达到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就是老子,
孔子都只在道德境界。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辩证的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它也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你如何评价老子的这一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政治
思想一、老子的学说(哲学 政治)无为而治老子的政治思想“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结合教材思考: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历史地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老子》十大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重生。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5、无为而无不为。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
8、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众人从之,势在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