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08:22:05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2课 课时练
1.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仍然没有结果。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是(  )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荀子和墨子 D.老子和孔子
2.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伦理对传统节日影响的诗句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 B.每逢佳节倍思亲
C.遥知兄弟登高处 D.遍插茱萸少一人
3.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4.下图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一幅插图,并配有诗文“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观察此图你认为这幅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6.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
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
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
7.“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8.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一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
A.《荀子》 B.《墨经》
C.《老子》 D.《论语》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请推测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  )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仁政学说
C.墨子的兼爱 D.庄子的齐物
10.(2014·如东)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1.战国时期的某思想家认为:“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请推断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1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3.某校发起的“汶川,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活动中,下列最不可能参加救灾的人群是(  )
A.高二(11)班儒家信徒汪洋 B.高二(20)班道家信徒恣肆
C.高二(12)班法家信徒落英 D.高二(16)班墨家信徒缤纷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于丹论语心得》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3)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15.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荀子·哀公》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楚语上》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
——奥运官方网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第一单元 第2课 课时练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A
【解析】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2.【答案】 B
【解析】 儒家伦理重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爱,B项与这一点最为接近。
3.【答案】 A
【解析】 “民贵君轻”显然有损君王尊严。
4.【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练得仙药”“飞天”等信息可知题中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
5.【答案】 A
【解析】 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A项社会动荡不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共同的社会背景。B项百家争鸣趋于合流发生在西汉;C项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发生于春秋时期;D项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发生在战国时期。
6.【答案】 A
【解析】 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法治”,严酷地统治人民。
7.【答案】 C
【解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主张。
8.【答案】 D
【解析】 据“仁在其中矣”这一信息可确定复旦校训当出自儒家典籍《论语》。
9.【答案】 C
【解析】 墨子的兼爱主张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10.【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晋文公因“僭越礼制”而遭受指责,这正好体现了儒家学说中关于“礼”的主张。故选A。
11.【答案】 C
【解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重视刑罚的作用,与之符合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12.【答案】 B
【解析】 A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墨子的主张,D项是韩非的主张。
13.【答案】 B
【解析】 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三家的代表人物都有可能参加救灾;而道家主张“无为”,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风气,认为人必须顺从自然,所以其代表人物最不可能去参加救灾。
14.【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2)“民贵君轻”的观点。
(3)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
15.【答案】 (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
(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解题关键是分析、概括材料。材料一中五则材料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联系,可知是民本思想。材料第一段“民为君之本”——民众是君主治国的根本,体现“重民”的思想;第二段“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君主要像关心自身一样关心民众,体现了“爱民”的思想;第三段“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民众缺乏生存物资,国家肯定会灭亡,所以君主不过分地掠夺百姓,才能长久地统治下去;第四段“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体现出“从民”的思想;第六段执政者须“言必信”、“民无信不立”——统治者要取信于民。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四句《论语》经典名句概括。第(4)问注意两则材料的不同角度。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2、荀子
荀子传世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二、墨子与墨家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三、庄子与道家
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
四、韩非与法家
五、孙膑与兵家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 “亚圣”
荀子
“天命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战国时期的显学,被其他学派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人必须服从自然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
法家
韩非
法、术、势结合;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统一集权国家的需要
兵家
孙膑
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同步练习 (20分钟—25分钟)
课件26张PPT。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九流十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
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含义:《诸子集成》书影 这一整套《诸子集成》于1935年编辑出版,蔡元培题笺,囊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晏子、管子、商鞅、孙子、韩非子等“诸子之精粹合成一书”。导入返 回返 回(二)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① 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③ 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② 思想: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冲击;一批士人
四处游学、讲学,促进了文化觉醒【读一读 想一想】
阅读“导言”和“阅读与思考”,概括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社会背景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为代表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生平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著作有《孟子》1.仁政(核心)
① 重民
② 三件宝:“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民心,民众支持率)。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③ 民贵君轻
2.人性论:性善论
3.个人修养和义利观
“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2)学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历史影响
A、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
B、《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C、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荀子①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朴素的唯物思想)②人性论: “性恶论”③ 政治思想:礼法并施(2)学说 (3)地位和影响① 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被认为是“异端”
②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有深远影响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爱人 仁政 仁义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墨子》。
组织严密,成员称为墨者,领导人称为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是侠客的渊源)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与孔子的“仁”对比
“非攻”是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3、历史影响
(1)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
1、庄子简介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著《庄子》。
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 2.庄子的主要思想1)“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2)“逍遥观”:
①含义: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②途径:“无所恃”3)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四、韩非与法家
1、韩非子简介
韩国人。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由儒家和道家分化发展而来。韩非在法家两派的基础上吸收荀子的某些思想,构建了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理论。秦始皇推崇的“韩非子”法:法律术:权术势:权威处理政事的基础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君主的“筋力”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
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1)法、术、势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主张变法革新2.韩非的主要思想※3.历史地位(1)在当时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张以法为本,强调轻罪重刑。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儒家强调德治,为政以德,强调仁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孙武所著。(春秋时期)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谋诡计大全。兵家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一书。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要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六、百家争鸣的影响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3、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无为)
4、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5、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