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
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
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
②黄老之学适应当时休养生息的需要; (客观)
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
2.影响(效果):
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
3、内容
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
②“天人感应”——仁政。 (限制君权 )
③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大量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
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
3.影响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文化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
课后探究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有人认为,汉儒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转而向专制统治妥协。也有学者认为,汉儒的这种变化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政者的承认,当它在取得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仍致力于继承先秦儒学的批判精神,置天意于天子之上,给封建帝王的专制实施一些约束。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法家 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适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思想能收到奇效
道家 提倡“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儒家 提倡仁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思想。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同步练习(20分钟-25分钟)
第一单元 第3课 课时练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曾一度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这一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C.该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D.这一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2.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3.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4.相对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新儒学,“新”的主要体现是( )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
5.汉初,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他对萧何制订的制度一律照搬,这就是“萧规曹随”。“萧规曹随”的做法,明显与下列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相符(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6.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来于(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法家学说
7.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总结其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治理天下的经验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 )
A.战国时期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8.(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9.西汉时,辽宁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失火,董仲舒认为两处火灾是“天意”,“天”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 )
A.“天人感应” B.“制天命而用之”
C.“君权神授” D.“大一统”
10.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1.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不怨于下而朕不知。”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3.(2014·双鸭山)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14.《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两汉学术思想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见下图)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梳理。
(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思想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
(3)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所尊“儒术”与先秦儒术已大不相同,它兼涉诸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政治张力。对此你怎样理解并评价这一文化现象?
第一单元 第3课 课时练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B
【解析】 干扰项是A项,A项是客观原因。
2.【答案】 D
【解析】 仔细解读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意在主张君权神授。
3.【答案】 C
【解析】 “三纲五常”的观念被统治者用来维系专制统治,是对人的自然欲求的一种扼杀,对人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形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诸多阴暗面。
4.【答案】 C
【解析】 “天人感应”是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基础。
5.【答案】 D
【解析】 “萧规曹随”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6.【答案】 A
【解析】 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是改造后的儒家思想。
7.【答案】 B
【解析】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8.【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9.【答案】 A
【解析】 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火灾是“天意”的主张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10.【答案】 C
【解析】 题支必须与题干完全对应,才有可能正确。D项没有表述出关系,排除;B项中的适应专制统治不符合“大一统”这一题干限制条件,排除;A项把两者的关系表述反了,排除。
11.【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主要思想是“天人感应”,这是儒家的思想。
12.【答案】 B
【解析】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秦始皇时确立的。
13.【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对富者进行限制,对贫者进行帮助,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容易统治,由此可见作者主要是通过调节贫富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稳定,故此题应选D项。
14.【答案】 (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15.【答案】 (1)自汉高祖到汉景帝,儒家思想与黄老之学并存,黄老之学占上风;从汉武帝到王莽时期,儒家思想独尊,但已混杂了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东汉末年,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复兴。
(2)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这种对儒家学说的调试与再造,有利于文化的丰富性和适应性。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有积极意义。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政策,不利于文化的繁荣。
课件22张PPT。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温故知新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春秋战国秦 朝西汉初汉武帝时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黄帝像老子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
②黄老之学适应当时休养生息的需要; (客观)
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
影响(效果):
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汉惠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开发边疆
三击匈奴
出使西域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开始以
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
闻名于世要求打击王国势力
“削藩”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是在什么时期?是通过哪些人实现的?汉武帝时期
一君一臣:汉武帝和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随堂演练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一片繁荣景象。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1、原因: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2)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王国问题。北方匈奴威胁。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3、内容:②“天人感应”——仁政。 (限制君权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③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项品德标准,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品德规范。对百姓:
法家是,要尊重天子听皇帝的话,不听把你脚剁了。人跑越南去了,你怎么剁啊。
儒家说,你要尊重他,他是天子,他代天行生生之道,要是不听他的,必遭天谴,一个雷给你劈了,跑南极也劈。这样一来,你得服从天子吧,皇上如果失德,苍天就会示警:干旱、山崩、地震。苍天示警了,皇上就知道自己做坏事了,于是斋戒沐浴,下罪己诏,把自己臭骂一顿。老百姓觉得这个皇上不怎么样,你就祷告吧,老天爷,你儿子太坏了,你赶紧把你儿子收走吧。50年后皇上驾崩,当然你能熬上50年的话,你的祷告就算应验了。袁腾飞白话新儒学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大量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
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规定 “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2)中央设立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矩,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各郡县设立学校,初
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五经书影讲经图4、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5、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 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文化专制,束缚了思想发展。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6、评价: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深入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根本原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论语》《春秋繁露》
仁天人感应儒学儒学、阴阳、黄老、法家批判时政维护专制集权政治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儒家 提倡仁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思想。法家 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适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思想能收到奇效。道家 提倡“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