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08:25:22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4课
1.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理学比孔子学说更科学
3.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4.景德禅师语录。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5.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6.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7.宋末元初的文天祥是大家熟知的英雄,当他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他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  )
A.道学 B.理学
C.佛学 D.心学
8.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0.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2014·新课标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思想吻合(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13.(2015·盐城)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
A.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 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陆九渊的什么思想?其性质是什么?
15.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读图。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到宋代,儒学发展成为________,对这一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九渊。
(4)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第一单元 第4课 课时练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A
【解析】 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该图反映了这一特征。B、C两项不是实质;画面主体是佛教的释迦牟尼,D项与此不符。
2.【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朱子高于孔子”应是指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D项朱熹的学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也不科学。A、C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3.【答案】 D
【解析】 “节”“让”“信”“仁”“礼”“恕”等体现了理学的三纲五常等思想。
4.【答案】 D
【解析】 石头希迁的回答体现了心学的观点,四个选项中,只有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5.【答案】 B
【解析】 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
6.【答案】 B
【解析】 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其它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7.【答案】 B
【解析】 讲正气体现了理学注重气节的思想内涵,心学不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8.【答案】 A
【解析】 ④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选项即可。
9.【答案】 B
【解析】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10.【答案】 C
【解析】 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唐高祖、武则天和唐武宗对佛、道两教态度的变化,并非出于个人好恶,而是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排除A项;B、D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武则天的态度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对儒学的排斥态度,故C项的表述正确。
12.【答案】 D
【解析】 慧能的佛偈重视人的主观性,这与心学吻合。
13.【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A项符合要求。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
14.【答案】 (1)现象: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
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体现了朱熹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理学思想,即主张三纲五常,以此“理”规范人们的道德规范。
(3)陆九渊的心学。主要内容是“心即理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15.【答案】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仁”。
(2)观点: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位: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4)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方面展开表述。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表现: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
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二、两宋时期: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
2、思想主张:
三、南宋至明朝: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
2、思想主张:
3.统治地位的确立
四、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影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阻碍中国社会历史进步。
积 极 影 响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 “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课堂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4课 宋明理学 同步练习
课件18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①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识记)②“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理解)③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解)考标要求: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三人辩经论道图《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教合一”的思潮三教合一道家神仙处处留痕——三教合一泰山红门宫 孙悟空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表现: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
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以上表现说明儒家思想出现了什么情况?“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二、两宋时期: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2、思想主张:①“理”是万物本原
②“人伦者,天理也”①“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②“存天理,灭人欲”“格 物 致 知”3、深远影响:①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 纲常名教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
③ 朱熹《集注》成为后世科考教科书;
④ 影响海外,日、朝形成“朱子学”学派。 “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 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学的社会政治观三、南宋至明朝: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2、思想主张:3、深远影响: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内心反省即可得天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明中期以后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
是真理”,万物皆在心中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相同:
(1)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属儒家学派;
(2)都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不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外在的“理”vs 内在的“心”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格物致知” vs 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3)所属哲学范畴有差异:
客观唯心主义 vs 主观唯心主义?3.统治地位的确立:北宋:曾被斥为伪学,遭查禁,后地位上升
南宋:不断发展、朱熹集大成者
元朝:普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内容
明朝:发展到高潮阶段、统治地位确立宋明理学儒学受到佛、道挑战演变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背景: 知识·梳理影响:辩证评价(积极 消极)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含义】四、对宋明理学的评价消极影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阻碍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积 极 影 响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想一想 根据以下图片、文字,你对宋
明理学如何评价?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