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语文要素】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语文要素】
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5.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难点]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重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小组讨论,梳理方法。
(1)教师明确学习任务:读读“交流平台”,看看其中介绍了哪几种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画出关键语句并作批注。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并作批注,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4)教师小结:阅读文章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不仅能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还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结合课外阅读,拓展阅读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你读过的课外书和文章中,有哪些描写人物的片段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是怎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让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体会人物内心。
(1)小组讨论:从这三个例句中,你分别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内心活动?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板书。
预设1:从第一个例句中的“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等动作描写,能体会到毛主席的悲伤、心痛。
预设2:从第二个例句中的“愤怒地注视”“转过身来坚定地说”等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能体会到黄继光的坚定与勇敢。
预设3:从第三个例句中的“喉咙哽了一下”“停了一下”等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能体会到将军复杂、感动的心情。
(3)学生说说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
(4)教师小结:在体会人物内心时,抓人物描写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体验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情境仿写。
(1)出示三种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在生活、影视作品中所见的情境,想想焦急地等人(或期待落空,或久别重逢)时,人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一般会有哪些举动?表情如何?会说些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情景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写好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是否准确表达出人物内心”这一标准展开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难点)
2.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3.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指名读第二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小组讨论,说说从例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第一个例句:沃克医生平时是“从容镇定”的,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通过强烈的对比,能体会到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时心里特别紧张。
(2)第二个例句:平时“我”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一笑而过,这次却“无法释然”,强烈的反差中,能体会到这件事一定非同小可。
追问:为什么你有这种感觉?这两个例句有什么样的表达特点?
预设:两个例句都写了人物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像这样将同一个人对比明显的两种表现放在一起,表达效果显得特别强烈。
4.结合例句,教师出示一些前后反差明显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仿说。
(1)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自由仿说。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写范文,明确学习内容是规范书写篇章。
2.引导学生交流书写要点及方法。
(1)让学生默读短文,观察书写格式。
(2)出示书写格式提示,指名读。
(3)学生交流书写格式要点,鼓励学生说一说教材提示的要点之外需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
①标题和作者分两行,各自居中。
②每段另起一行,开头空两字格。
③点号不顶格书写。
④每行字要写在横格线的中间。
⑤字与字的间距要均匀。
……
3.出示篇幅适当的文章,让学生在横格纸上抄写。
4.让学生先围绕书写要点自评,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全班展示。
5.教师点评指导。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相机正音,指导朗读节奏。
2.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
(1)同桌讨论,说说诗歌的大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不理解的词句,如:
①“羌笛”是边塞地区流行的一种乐器。
②“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寓意别情。
③“烟花三月”指暮春时节、花开之季。
(3)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凉州词》中流露出思乡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3.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并试着背诵。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进行拓展,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如:学习“交流平台”时,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实例归纳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再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顺序来验证这一阅读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在体会人物内心的语言实践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时,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再出示一些前后反差明显的词语,指导学生进行仿说,必要的时候用填空的形式示范表达,有利于给初学者一个借鉴,帮助他们掌握这一表达形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