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短 歌 行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即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为才是举”,为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此《短歌行》。
研读1、诗中用“朝露”比喻什么?为什么用“朝露”作比?
2、你认为“苦”字应该如何解释?
3、如何理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的主要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假如诗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种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实现时产生的烦恼中一种积极的情感。4、作者究竟 忧什么?
5、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 ?
6、诗人是如何间接地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
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后引《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 表达对贤才的礼遇。诗歌主题提示一:知人论世,紧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个人
经历。
提示二:准确筛选作品中显性传情词语。忧思: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为才是举”,为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艺术手法一、运用比喻的手法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二、引用典故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
遗余力的真诚态度。课 后 思 考 题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
拓展阅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