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
5.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2.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3.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根据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重点)
3.读例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难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质疑导入:你认为什么是“习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说说自己的认知。
2.说说习惯对人的影响力。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认识。
(2)知识链接:读一读屏幕上关于习惯的名言。
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亚里士多德
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 ——约·凯恩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
3.过渡: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六年期间我们学习了很多课程,也养成了一些
良好的学习习惯,你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和同学分享呢?
4.小组交流,教师反馈。
预设1:坚持每天阅读,让阅读成了习惯;边读边思考,学会了质疑,会带着问题去读书了。
预设2:在读书时能展开想象、联系实际;学会了做读书笔记,能不断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
预设3:生活中开始注意观察了,开始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了;坚持每天写一写,通过多动笔提高了写作水平。
过渡:同学们从不同方面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总结,现在请大家读读“交流平台”中几位同学的发言,看看他们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件出示交流平台)
1: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读课外书,而且读的大多是名著,阅读品位也在提高。
2:我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感觉好像在和作者聊天,同时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3:我每次完成习作后都认真读几遍,看看通不通顺,有什么问题,然后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我越来越喜欢写作文了。
4.我碰到不懂的问题会随时向别人请教,或者去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勤问勤查的习惯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教师点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搜集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有的善于使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难懂的字词。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5.启发思考:你觉得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什么好处?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养成越来越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推测词语的意思。
1.过渡: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文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课件出示)
2.出示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指名读句子,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2)提问:“俱”“弗”“然”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预设:“俱”表示“都、全部”,“弗”表示“不”。“然”是“这样”的意思。
3.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1)出示“声泪俱下”“自愧弗如”“不以为然”。
(2)预设:“声泪俱下”的意思是声音和眼泪一起出来,边说边哭,形容人特别悲痛、哀伤。“自愧弗如”对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内心惭愧。
“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教师点拨:古义和今义有差异的词语,我们不能用今义去解释,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我们可以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来推想成语中的某些字词的意思。
(3)过渡:有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是不同的。请结合我们曾经学过的文言文,猜一猜“汤”“走”的意思。
预设1:在《两小儿辩日》中,“汤”是热水的意思。
预设2: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诸儿竞走取之”,“走”是“跑”的意思。
那怎么理解“赴汤蹈火”“走马观花”呢?
预设1:我猜“赴汤蹈火”的意思是面对滚烫的热水、炽热的大火,也敢往里走的意思。这个词语常常和“在所不辞”连起来用,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点评:你能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词语,非常好)
预设2:“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点评:你能关注词面意思来理解,非常不错!孟郊在《登科后》一诗中就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因为马跑的速度快,所以才能看尽长安城的花。这个成语原形容志得意满的心情。后来也形容对事物观察不仔细,只是大致了解一下。)
教师点拨:“赴汤蹈火”奔向热水,踩在烈火上。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走马观花”这个成语原形容志得意满的心情。后来也形容对事物观察不仔细,只是大致了解一下。
③那怎么理解“过犹不及”呢?
预设:在《两小儿辩日》中的“及日中则如盘盂”“及”是到,到了的意思。所以我猜“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超过标准就如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不符合标准。
(4)拓展:掌握了这些推想词语的方法,你能尝试说说“诲人不倦”“人尽皆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预设:通过《学弈》,我知道“诲”是“教授、教导”的意思,所以“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道疲倦。“皆”在文言文中当“都”讲,所以“人尽皆知”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的意思。
(二)体会引用的好处。
1.出示课本上的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句子的特点:自由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预设:都提到了名人名言,但有的使用了引号,有的没有使用。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这里间接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说明科学的灵感需要发奋努力。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里直接引用司马迁说的话,说明人死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教师点拨:这两个句子通过引用,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更加有力地佐证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2.知识链接:
(1)什么是引用?
把名言、格言、成语、诗词、典故、史料以及特殊需要的语句等,有选择地使用到文章或讲话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辞格叫引用。
(2)引用的分类
①明引: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XX说”等字样,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
②暗引:暗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来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
引用的修辞效果
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或讲话论据确凿充分,不仅让读者有启发,有顿悟,而且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使文章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4)运用引用要注意的问题
①引用的话必须和自己的话密切结合,和上下文取得自然的联系,不要无目的无章法地引用。
②要正确地理解引用的语句,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
③明引一定要慎重,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
教师点拨: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可以像这样引用自己已记住的名人名言,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
预设:我曾在描写春天的作文里引用过唐代诗人孟浩然描写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曾在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中引用过名人名言。
3.拓展积累,随堂演练
(1)拓展积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三国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结合下面情境,为了让表达效果更好,可以引用哪句话?
情境一:劝告他人真心向周边人学习。
示例: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情境二:当他人遭受失败时,你打算开导开导他。
示例:可以引用温德尔·菲利普斯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教师小结: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进行引用,可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根据表达的需要
来选择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要在引用时注明来源出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欣赏赵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重点)
2.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难点)
一、学习书写提示
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习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为我们的习作争光添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五的“学习提示”,去欣赏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感受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1.出示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法家。他创“赵体”书,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2.出示赵孟頫的书法作品。
3.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4.出示课本上的评价。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修理柔美,稳健大方。《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5.出示赵孟和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同一个字,与同桌说说有什么不同。
(1)指名交流。
预设:赵孟頫的字写得略扁,顿笔处比较圆润;颜真卿的字方方正正,顿笔都很明显。
教师点拨: 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具特色,赵孟頫的字写得圆润,笔画比较柔美。颜真卿的字力透纸背,显得更凌厉、大气。
(2)引导学生欣赏赵孟的其他作品。全班交流:从赵孟頫的作品中,你学到了什么?
预设1:小学生应该写楷体頫字,楷体字应该一笔一画地书写,做到横平竖直,撇捺舒展。
预设2:看到赵孟頫的字,我觉得很舒服,感觉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样,我想他肯定和他的字一样温婉圆润。
6.学生尝试临摹。
教师点拨:一是要注重整齐划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等距。二是要注意细节变化,笔画的长短、避让穿插、轻重缓急等要慎重考虑。
二、学习日积月累
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些古人的名言警句,看看这些句子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学生自读名言,把句子读通、读顺。(课件出示)
(1)指名读。
(2)指导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句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3.结合关键字,用学过的古文知识理解日积月累中句子的意思。通过关键字体会,归类日积月累语句。
4.全班交流句意。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预设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句出自《周易》,我们后来讲的“穷则生变”就是由这句话演变而来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预设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激励人要弃旧图新。“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进步的意思。
预设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出自《荀子·劝学》。这里的“青”指靛青,“蓝”指蓼蓝之类,是可作染料的草。原句的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这句话通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预设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一句出自《淮南子》。“苟”当“如果、假如”讲。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5.教师点拨:这四句话都是鼓励我们遇事要学会变通和创新,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
6.小组内以接龙读、对读等形式反复诵读句子,并背诵。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古人的话往往包含大智慧,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这些哲理话语只当做学习的任务,更要当做人生的道理来践行。
2.背诵日积月累。
3.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并引用古训练习说一句话。
[教学反思]
本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交流平台”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升入初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词句段运用”中推想词语的意思环节时,我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学习推想词语意思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奠定基础。在教学体会引用的好处时,我让学生结合文章来整体感悟,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引用这一修辞方法的好处。同时创设运用引用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积累运用到具体语境中,激发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引用来表达的兴趣。
学习“书写提示”时,我让学生对比赵孟和颜真卿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赵孟的楷书的特点,感受中国文人书法作品的意蕴,端正学生的书写态度,以便他们尽可能练出一手好字。
学习“日积月累”环节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时,我主要采用结合关键字,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理解句意,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四句名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意。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 诲(huì) 惟(wéi) 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 弈
人 物 做 法 结 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②惟弈秋之为听。 ( )
③一人虽听之。 ( )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 沧(cāng)沧凉凉 孰(shú) 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 )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正午时( )。 近( )远(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远 ),正午时( 近 )。 近( 热)远(凉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2.情境表演,深刻理解。
(1)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2)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孔子名句节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随堂演练:
(1)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2)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
日初出大如车盖。
3.课后作业:
(1)背诵文言文。
(2)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和故事,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 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习 态度不同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结果不同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时 理由
一小儿观点 近 远 大小形状
另一小儿观点 远 近 冷暖温度
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
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前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读通,通过学生试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二是读懂,学生对照注释或者工具书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三是读好,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他们读的兴趣。我在第1课时的教学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学弈》的大意及蕴含的道理。
在第2课时中,我继续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并且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很快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