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4.朗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并总结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朗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寓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重点)
2.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民俗风情;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民俗中的人情美;能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到了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第1段话)
2.回顾总结:本单元其他课文内容的主次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预设1:我在读《腊八粥》一课时,发现“等粥”部分写得详细,而“喝粥”部分写得简略,突出了八儿的嘴馋,也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预设2:我在读《藏戏》一课时,发现“藏戏的特色”写得详细,而“藏戏的形成过程”写得简略,这让我懂得了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是“藏戏的特色”。
3.讨论交流: 通过阅读以上的“交流平台”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第2、3段话)全班齐读以上文字。
4.汇报交流:
预设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预设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不是随意为之。
预设3:读文章和写文章都要分清主次。
5.归纳小结:教师借助以下图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谈话导入:汉语言词汇丰富,请大家朗读下面的片段,一起来发现并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吧!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1)第1段话说明灯的种类多。加点的词都表达了“都,全部”的意思。
(2)第2段话说明参赛人员比赛取得好成绩。加点的词都表达了“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意思。
(3)对比朗读1: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牛角的,有的一律纱灯,有的一律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
对比朗读2: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勇夺第一,思雨在跳远比赛中勇夺第一,宁宁在游泳比赛中勇夺第一。
(4)教师相机归纳: 在相同语境的语句里,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尽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5)随堂演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根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想一想括号里面可以填入哪些词语。
假期,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 ),八达岭长城( ),天安门广场( ),颐和园( )。
花园里,各色的月季花( ),艳丽的牡丹花( ),热情的杜鹃花( ),美丽的海棠花( ),到处花香醉人。
①先组织学生说一说,句子本身要表达什么意思。
②再说一说,根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括号里可以填人的词语有哪些。
③完成填空练习。
第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下词语中选择:人头攒动、人潮汹涌、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第二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下词语中选择:欣然怒放、吐露芬芳、绽放笑容、傲然盛开。
教师也可根据学情,仅给出部分词语作为提示,或出示带有重复词语的完整句子让学生进行修改。
2.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1)过渡: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
(2)指名学生回答。
(3)合作探究:阅读下面文字,边读边观察,思考:习俗和寓意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件出示:
习俗:◇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糕”与“高”谐音,所以过年吃年糕有步步登高,一年更比一年强的意思。
(4)随堂演练:读一读下面的习俗,试着说一说它们的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预设1: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预设2: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福从天降。
(5)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有吉祥寓意的习俗吗?(教师补充一些寓意吉祥的习俗,让学生读一读。(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记录下来,丰富自己对传统习俗的了解)
◇大年初一吃饺子 寓意:一年交好运
◇过年倒贴“福”字 寓意:福到家
◇元宵节吃汤圆 寓意:阖家团圆
◇除夕生旺火 寓意:红红火火,人丁兴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2.朗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寓意。(难点)
一、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自由读一读下面的文段,并观察下面的字,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2.指名学生说。(行楷)
知识锦囊: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是行楷。行楷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3.播放“行楷”的书写视频,看了这段行楷书写的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呢?一起来试着写一写“书写提示”中的文段吧。
书写指导:书写时不要局限在临摹上,而是要体现“笔画相连”“笔意相连”的书写特点,即写上一笔的同时要想到下一笔,使笔画更连贯,从而逐步提高书写速度。
4.归纳小结:这段行楷书写工整规范,干净利落。笔画与笔画之间自然相连、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流畅自然。
二、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是文化大国,而中国的古诗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领略古代诗人的风采,受到古典艺术的熏陶,收获人生的启迪。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背一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吧!
2.学生交流背诵。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长歌行》。(板书:长歌行)
4.知识锦囊:
长歌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汉乐府:“乐府” 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用于朝廷祭祀或宴会。
“汉乐府”由乐府机关采制的诗歌,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5.读古诗,划分节奏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古诗,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评价纠正。教师提示易读错的字,如“焜”读kūn
(4)全班齐读古诗。
(5)先标出诗歌的停顿,再有节奏地读。(提示读的方法:要注意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
课件出示: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重点字词讲解:
①【葵】菜名,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②【朝露】清晨的露水。
③【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④【布】布施,给予。
⑤【德泽】恩惠。【焜黄】形容草木枯黄的样子。⑥【华】同“花”。
⑦【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6.诗歌大意: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常担心那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7.讨论交流:从这首诗中你得到哪些启发呢?(生自由讨论)
8.诗歌小结:《长歌行》这首诗先写眼前之实景,再写想象之虚景,最后抒发感慨,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趁着青春努力奋斗。希望同学们能牢记这首古诗,时时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学到这儿,你们能背诵这首诗了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引读等形式对桌间熟读成诵,还可以带着理解,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9.大家还知道哪些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句子呢?
拓展延伸: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课堂小结: 通过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一起来试着制作“学习收获卡”吧。
学习内容 我的收获
交流平台 阅读时,要分清文章主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习作时……
词句段运用 ……
…… ……
学生上台展示。
教学反思
语文原地的教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什么联系,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基于此,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交流平台”时,通过回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的详略结合的妙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教学”书写提示“时,鼓励学生仿写、练写,对比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学习“日积月累”领悟诗歌的能力。《长歌行》是一首乐府民歌,学生基本都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要是能把熟读理解环节与指导朗读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 诲(huì) 惟(wéi) 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 弈
人 物 做 法 结 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②惟弈秋之为听。 ( )
③一人虽听之。 ( )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 沧(cāng)沧凉凉 孰(shú) 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 )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正午时( )。 近( )远(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远 ),正午时( 近 )。 近( 热)远(凉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2.情境表演,深刻理解。
(1)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2)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孔子名句节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随堂演练:
(1)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2)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
日初出大如车盖。
3.课后作业:
(1)背诵文言文。
(2)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和故事,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 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习 态度不同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结果不同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时 理由
一小儿观点 近 远 大小形状
另一小儿观点 远 近 冷暖温度
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
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前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读通,通过学生试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二是读懂,学生对照注释或者工具书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三是读好,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他们读的兴趣。我在第1课时的教学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学弈》的大意及蕴含的道理。
在第2课时中,我继续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并且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很快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