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
1.联系所学课文,总结文章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
2.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新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细腻而真挚的情感,但表达方法上各有特点。自主阅读“交流平台”,总结抒发情感的不同方法。
2.课件出示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有时,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有时,我们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回顾课文,巩固认知
过渡:古人早就注意到文章跟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了,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的就是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自然抒发。写文章就像我们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1.课件出示
有时,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如《那个星期天》,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有时,我们也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慨,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2.教师小结
《匆匆》的作者通过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个星期天》的作者通过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合作探究:这两篇课文都跟时间有关,都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细腻感受。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哪一篇课文,作者抒发的情感你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4.汇报交流: 例如,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盼》,重点写了初见雨衣盼雨、买酱油盼雨、吃晚饭盼雨、穿雨衣淋雨几个事例,几个事例中分别流露出作者心情“惊喜——焦急——失望——欣喜”的变化。
5.讨论交流:你觉得《盼》这篇课文跟我们这单元中的哪篇课文最为相似?相似在何处?
(《那个星期天》,情感自然流露;借助事例写出了情感的变化;借助景物抒发快乐之情。)
6.对比交流:本单元两篇课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呢?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1:两篇课文均有直接抒发情感的描写。
预设2:两篇课文都有对时间流逝的具体描述,以实写虚,融合了作者的无奈之感。
教师小结:无论是直抒情感,还是间接表达情感,都需要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努力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请大家浏览“初试身手”的内容,体会一下课文所给的例子分别表达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并说说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初试身手:运用方法
过渡: 请大家浏览“初试身手”的内容,体会一下课文所给的例子分别表达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并说说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1.课件出示: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如:
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得分的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天灰蒙蒙的,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2.教师小结:两则材料都写了花儿、鸟叫,但感受不同。第一段文字让人感到很高兴,第二段文字让人感到垂头丧气。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3.合作探究:如果把两则材料中的心情换一换,“我”看身边事物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试着说一说吧。
1.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不答应。
2.篮球比赛中,我们赢了二班。
4.汇报交流:
预设1:心情不好时:小猫不见了;对奶茶饮品没了胃口;鲜花店里花草黯淡无光;修车铺冷清极了;路人们的欢声笑语是那样喧哗,更显出我的孤单。
预设2:心情好时:逗一逗咖啡屋里的小猫;品一品奶茶店里的新饮品;赏一赏鲜花店里的花草;跟修车的大爷聊两句;看一看欢笑着从身旁经过的少男少女们。
四、迁移学法,学以致用
1.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出示: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上 弹琴 钓鱼……
2.集体交流。
(1)拓展举例:走在小巷里
心情好时:月光如水一样静静地倾泻下来,她沐浴在银白的月色中,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小巷里。谁家窗户里传出的琴声,铮铮琮琮,如灵泉流过她的耳畔她的心田。
心情不好时:月光如水一样静静地倾泻下来,仿佛给她罩上了一件寒凉的衣,她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小巷里。谁家窗户里传出的琴声,叮叮咚咚,如一把小锤敲击着她的耳鼓她的心田。
(2)拓展举例:奔跑在田野中
心情好时:他奔跑在田野中,想起自己钓起的那条大鱼,兴奋得一蹦三尺高,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歌。路边的野花,左摇右摆,好像在为他鼓掌。
心情不好时:他奔跑在田野中,想起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脱钩的大鱼,恨不得放声大叫。路边的野花,左摇右摆,好像在嘲笑他的粗心大意。
(3)拓展举例:弹琴
心情好时: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从他跳跃的手指下缓缓地流出,犹如淙淙流动的小溪,一直流进了我的心田……
心情不好时:我非常不喜欢弹琴,一看着那黑白相间的琴键,就觉得是那么的丑陋和刺眼。
(4)拓展举例:钓鱼
心情好时:哥哥钓着了一条巴掌宽的鲫鱼,小弟弟高兴得合不拢嘴,不住地欢呼雀跃。
心情不好时:一个小时过去了,水面上的浮漂一动也没动。我的心里非常着急:“鱼儿呀,你快点儿咬钩吧!不然,我今天上午的时间可就白费啦!”
3.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以及对不同场景的分析,体会到了在表达情感时用到的方法,在写文章时,对景物的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旨在表达情感。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的教学,我将其与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的课后练习第三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那个星期天》《匆匆》情感表达方法的异同。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对照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明晰这两篇精读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初试身手”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利用现成的材料谈体会,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心情对感受事物的影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为后面学生的练笔作铺垫。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 诲(huì) 惟(wéi) 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 弈
人 物 做 法 结 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②惟弈秋之为听。 ( )
③一人虽听之。 ( )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 沧(cāng)沧凉凉 孰(shú) 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 )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正午时( )。 近( )远(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远 ),正午时( 近 )。 近( 热)远(凉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2.情境表演,深刻理解。
(1)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2)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孔子名句节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随堂演练:
(1)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2)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
日初出大如车盖。
3.课后作业:
(1)背诵文言文。
(2)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和故事,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 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习 态度不同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结果不同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时 理由
一小儿观点 近 远 大小形状
另一小儿观点 远 近 冷暖温度
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
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前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读通,通过学生试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二是读懂,学生对照注释或者工具书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三是读好,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他们读的兴趣。我在第1课时的教学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学弈》的大意及蕴含的道理。
在第2课时中,我继续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并且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很快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