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寞”等15个字,会写“流落、凄凉”等22个词语。
2.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3.能就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感受,能对鲁滨逊作出简单的评价,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培养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惧、凄、寞”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流落、凄凉”等22个词语。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情景导入: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鲁宾逊漂流记》《杰克上校》《辛格顿船长》等。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情节逼真,虚构的情景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4.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一艘英国海船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1)齐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
流落 凄凉 防御 寂寞 宴会 恐惧 倒霉 忧伤 书籍 缺乏 处境 理智 控制 木筏 蓄养 抛弃 侵袭 倾覆 宽慰 深重 困境 焉知非福 心平气和
(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处境、木筏、蓄养、宽慰
(3)课件出示会写字。
(书写指导:“凄”整体左窄右宽。右部横画布局均匀,“女”的横要长,托住上面。 “籍”字上部是“ ”,不要写成“艹”,“耒”的捺改点,不要写成了“未”。 “覆”字的上部要写得扁一点,下部要写紧凑,同时注意撇捺伸展。)
(4)重点词语解释。
(梗概:大略的内容。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倾覆:(物体)倒下。在课文中是“沉没”的意思。)
2.整体感知。
听朗读故事梗概,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交流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航海爱好者鲁滨逊遭遇海难,流落荒岛的故事。)
(2)讨论交流: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总结归纳学生的初步感受。
(板书:崩溃、害怕、新奇、自信等)
(3) 默读“梗概”部分,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列出来,批注在对应点的旁落旁边。(课后习题第一题)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重返英国)
(4)汇报交流: 这些就是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做的事,游历冒险类小说的情节大都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读了梗概,我们就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把握《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名著的大致内容了。
3.探究质疑: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
三、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小组合作交流,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鲁滨逊的内心,体会他在荒岛上的心情境遇,感受他的人物形象。
四、随堂演练。
1.选字组词,在正确的字下面打“√”。
(妻 凄)凉 (宰 寄)杀 (叛 判)乱 (荒 芜)岛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句)
鲁滨逊看到痕迹和人骨。
(2)他惊恐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的野人留下来的。(改为反问句)
他惊恐万分,猜想这难道不是附近的野人留下来的吗
第2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借助板书上的小标题回忆梗概的主要内容。
2.讨论交流:浏览精彩片段,对照梗概,你能判断出精彩片段在小说的哪个部分吗?
(流落荒岛)
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默读节选片段,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写后面的表格,梳理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课后习题第二题)汇报交流:
困难 解决办法
没法估算日子 用刀刻痕记录时间
缺乏物资 从船上收罗很多东西
没有住的地方 砍木材,加工,打桩,建住所
恐惧、沮丧 记录遇到的幸与不幸,尽可能安慰自己
2.细读节选片段,对人物进行评价。
(1)自主探究:在鲁滨逊克服种种苦难的过程中,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节选片段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并在旁边做批注。(课后习题第二题)
预设1:自制“日历”: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竖在我第一次登岸的地方,上面刻着:“1659年9月30日,我在这里登岸。”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我就有了日历。
(聪明机智,努力解决问题。)
预设2:修建住所: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不畏艰难,顽强生存。)
预设3:第8自然段中鲁滨逊把自己的幸与不幸罗列出来的情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冷静理性)
合作探究
①引导学生观察节选片段中的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对比有什么好处?
(幸运的事比不幸的事写得多,所有不幸都能从另外的角度体会到它的幸运)
②从鲁滨逊这样的做法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种对比,可以使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中可以感受到鲁滨逊的积极乐观。)
③从流落荒岛到克服种种生存的困难,鲁滨逊的内心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用示意图把他的心理变化描述出来。
(点拨鲁滨逊内心的变化。)
最初流落荒岛——内心沮丧;制作工具,建造住所——冷静下来;
习惯岛上的生活——心平气和;思考幸与不幸——内心得到宽慰。
教师小结: 在品读精彩片段的过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也仿佛跟随着鲁滨逊一起经历了重重的生存挑战,内心也在不断地变化。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理智、乐观、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些也是我们需要从他身上学到的。
④深陷孤岛,困难重重,鲁滨逊没有向困难低头,令人钦佩,你觉得鲁滨逊身上还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勤劳善良、乐观向上、靠智慧解决困难、有冒险精神的人。)
⑤你能发现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梗概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的,而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梗概只保留了小说起因、经过、结果的大概内容,而精彩片段中含有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合作交流
①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说一句话。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1:我感受到鲁滨逊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人,面对命运舍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预设2:我感受到鲁滨逊是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活得有意义的问题。
预设3:我感受到鲁滨逊是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他还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预设4:我感受到鲁滨逊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热情地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教师小结:不同的人读同一本《鲁滨逊漂流记》,会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课后请大家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相信你也会有丰富的收获。
三、拓展延伸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名言
世间万物,只是有用处,才是最可宝贵的。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送给别人;我们能够享用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没有用。
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态度使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四、随堂演练
1.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烦恼呢?请你借助表格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想一想、写一写最近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借助表格完成)
我遇到的困难或烦恼
坏处 好处
2.当读到“搬运物资”这个情节时,老师好想知道鲁滨逊搬了几次,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或者危险。
请用上“当读到______________时,我好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说说其他的情节。(其他同学可发挥想象,猜一猜情节。)
板书设计
喜欢航海和冒险
梗概 流落荒岛
建房定居
荒岛历险 驯养培育 不畏艰险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积极乐观
精彩片段 困难重重 理性思考
教学反思:
阅读单元篇章页和单元目录页,学生就能建立起单元整体印象,这有助于他们全面、多元地思考问题。梗概既是这个单元的阅读要素,又是写作要素。而学生对于“梗概”十分陌生,因此必须通过这篇课文的梗概教学让他们对梗概有正确、清楚的认识。基于学情,我给出词典上的解释,就是让他们对梗概有一个理性初步的认识。梗概中要把故事大意讲述出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要交代清楚。“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是让学生抓住人物和情节去梳理梗概。学生把情节的小标题梳理出来的时候,对整本书也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再细读节选片段,就能了解鲁滨逊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心态与顽强精神。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 诲(huì) 惟(wéi) 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 弈
人 物 做 法 结 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②惟弈秋之为听。 ( )
③一人虽听之。 ( )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 沧(cāng)沧凉凉 孰(shú) 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 )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正午时( )。 近( )远(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远 ),正午时( 近 )。 近( 热)远(凉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2.情境表演,深刻理解。
(1)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2)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孔子名句节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随堂演练:
(1)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2)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
日初出大如车盖。
3.课后作业:
(1)背诵文言文。
(2)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和故事,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 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习 态度不同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结果不同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时 理由
一小儿观点 近 远 大小形状
另一小儿观点 远 近 冷暖温度
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
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前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读通,通过学生试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二是读懂,学生对照注释或者工具书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三是读好,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他们读的兴趣。我在第1课时的教学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学弈》的大意及蕴含的道理。
在第2课时中,我继续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并且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很快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