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下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下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09: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段意,编拟小标题。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文本
1.回顾《黄继光》,引出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黄继光》这篇课文。在上甘岭战役中,当敌人的碉堡阻挡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时,英雄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用他年轻的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英雄的故事。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板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思考: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预设2:他是怎样炸暗堡的?
预设3:炸的结果怎么样,从哪看出他舍身炸暗堡的?
二、人物介绍及写作背景
1.人物简介:董存瑞(1929年~1948年),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董存瑞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
2.背景介绍:194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他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顺利完成了规定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但突然遭到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部队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连长批准了他的请求。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最终,敌人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本文作者是从董存瑞参加革命后立过的3次大功、4次小功中,选择了舍身炸暗堡这件最典型、最重大的事情来描写董存瑞的。
1.初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任务:
(1)自读课文,弄懂词语,读通句子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编拟小标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震撼 迸射 恳切 战壕 扑哧扑哧 匍匐 凹地 嘹亮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正音:震撼(hàn) 迸(bèng)射 恳(kěn)切 战壕(háo)
扑哧(chī)扑哧 匍匐(pú fú) 凹(āo)地 嘹(liáo)亮
(3)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3.词语解释。
(1)震撼:指土地剧烈摇动。
(2)迸射:喷射;由内而外地强烈放射出。
(3)暗堡:隐蔽不露的地堡。
(4)恳切:真诚而殷切。
(5)匍匐:爬着向前行进。
(6)嘹亮:形容声音清脆洪亮。
(7)战壕:作战时用作掩体的壕沟。如堑(qiàn)壕、交通壕等。
4.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可分成几部分?
①如果学生分段有困难,可提示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再把“经过”分成三段。
②进而引导学生编拟小标题:暗堡封路;请求炸堡;冲向暗堡;舍身炸堡;解放隆化。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写批注。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董存瑞的优秀品质的?请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表现董存瑞优秀品质的相关句子。
(二)悟品质。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董存瑞的优秀品质的?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提示:指名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句子,体悟董存瑞的优秀品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1.关注环境描写的语句。课件出示:
一次是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时,“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
一次是董存瑞去炸暗堡的路上,“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
(这两次描写突出了战斗环境的恶劣,衬托了董存瑞完成任务时的艰难和危险。“喷出”说明火力之猛,“几条火舌”可看出火力之大和强。“交织”是指相互交错,空隙很小,“交织成一道火网”,说明火力不仅猛、大、强,而且还很密。从中可体会到董存瑞处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要想前进一步是多么艰难。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做好为革命舍身的充分的思想准备,是无法前进的。)
2.思董存瑞的“言”。课件出示: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课文中董存瑞的语言描写不多,两句话仅十七个字,却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表现出董存瑞做好了舍身的思想准备。)
第一句话中董存瑞是在什么情况下“坚决”请求任务的?
(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教师点拨:董存瑞是在敌人猛烈的炮火面前,是在战友已经倒下的情况下,是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请求炸暗堡的任务的。可以看出此时的董存瑞已经做好了“舍身”的思想准备。
第二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董存瑞牺牲之前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董存瑞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之所以献身是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同时这句话也是在鼓励战士们英勇战斗,夺取最后的胜利。
3.观董存瑞的“行”。课件出示: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第一处董存瑞在敌人密集的炮火面前,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只是想着如何才能接近暗堡完成任务。)
思考:董存瑞这“猛地一拉”意味着什么?从董存瑞的动作中,你可以看出此时他怎样的内心想法?
(一个“猛”字突出了英雄董存瑞为革命献身的决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董存瑞的英勇和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4.察董存瑞的“神态”。课件出示: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前者写出了董存瑞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后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达到了高峰。)
(1)第二处第一句重点理解“钢铸一般的脸”,用“钢铸”形容董存瑞此时脸部的神态,可看出英雄人物视死如归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2)第二处第二句读到这里的“一秒钟、两秒钟”,你们觉得时间过得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顽强毅力,因为每一秒钟对于董存瑞来说都是毅力的考验。)
教师点拨:在这样的以“秒”计算的生与死的关键时刻,我们的英雄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从“像巨人一样挺立着”和“坚毅的光芒”可以看出英雄为革命舍身的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过渡: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感受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英勇气概。
5.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一起来说一说吧。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表达方法、人物优秀品质进行交流)
四、回顾全文,体会表达
1.回顾全文,体会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全文围着“炸”字写,先写为什么炸,接着写怎样炸,最后写炸的结果。
(2)重点突出。文章第三、四部分写得详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说明炸暗堡的艰巨,突出了中心。
2.写法特点
用多种描写方法,展现人物形象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作者通过对董存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英勇坚毅、舍身为国的英雄形象。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写人,能鲜明地表现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五、小练笔
播放故事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影像片段,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暗堡封路 → 请求炸堡 → 冲向暗堡 → 舍身炸堡 → 解放隆化
仇恨 勇敢机智 视死如归
坚决 坚强 英勇献身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对英雄董存瑞的了解。接着,在分段、概括段意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为体悟人物精神品质作了铺垫。
“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研读课文,重点探究”这一板块,我让学生抓环境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自主学习课文,深层次感受英雄董存瑞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精确把握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语言文字教学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之功效。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 诲(huì) 惟(wéi) 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 弈
人 物 做 法 结 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②惟弈秋之为听。 ( )
③一人虽听之。 ( )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 沧(cāng)沧凉凉 孰(shú) 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 )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正午时( )。 近( )远(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 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 太阳:初升时( 远 ),正午时( 近 )。 近( 热)远(凉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2.情境表演,深刻理解。
(1)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
(2)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孔子名句节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随堂演练:
(1)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2)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
日初出大如车盖。
3.课后作业:
(1)背诵文言文。
(2)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和故事,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4文言文二则
学 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习 态度不同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结果不同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时 理由
一小儿观点 近 远 大小形状
另一小儿观点 远 近 冷暖温度
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
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教学反思]
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前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读通,通过学生试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二是读懂,学生对照注释或者工具书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三是读好,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他们读的兴趣。我在第1课时的教学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学弈》的大意及蕴含的道理。
在第2课时中,我继续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并且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很快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