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卷
语文试卷(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艺术学而言,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共同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积累和学科建设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中国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路径,可以概括为“横向取法”,从而区别于其他西方舶来学科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纵向取法”。所谓“纵向取法”,就是指在同一门学科内部向西方借鉴、取经。所谓“横向取法”,就是指这门学科中国有、西方没有,或者中国与西方的发展程度相差不大,或同样为新兴学科,或西方国家虽有这门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重点发展,造成同样弱小的局面,此时便不适用向西方借鉴的“纵向取法”,而需要转向其他成熟的兄弟学科吸收养分。艺术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发挥自主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将其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需要从作为学术概念体系的话语本身着手,最终也落实为进行学术交流的话语表述。哲学社会科学所说的“话语”,主要包括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学术话语、国际传播话语四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国际传播话语截然分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在很多领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体现了新中国的制度创新,
(摘编自祝帅《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
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以“神、妙、能、具”表达对于艺术品级的认识,以“雄浑”等语言传递对文本风格的认识,以“胆、识、力”等形容创作之体的才能,以“淡、清、逸”等指称人的体态气质之美。中国人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基本体系观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观点、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对艺术功用与价值、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入剖析,对艺术家的身份、使命与人品、艺品关联性的解读,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的审美认知、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在具体的推理演绎中,中国艺术学理论追求一种圆融通达视域下的彼此交往和亲密接触,最终完成的是一种“亲缘性”的结构书写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体系的表达则往往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以具体的事象、物象或意象进行譬喻、转换与关联。理性意旨与感性形象之间并非单一的链接关系、二者并不完全契合。感性形象常以其丰富性、生长性跃出抽象意旨的框定,幻化成不同的理性之蝶,令人激赏、流连。
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对于这种体系的发掘、梳理与剖析,既是一种古今对话,又是一种中外交流。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独特贡献。
(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彰显中国特征的艺术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已提上日程,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目标。
B.从学科体系来看,中国艺术学学科在西方现有成就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中国式内涵。
C.中国为艺术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颇具特色的观念,有利于构建并丰富艺术学理论。
D.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艺术学理论建构的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加强和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确了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完成其合法性论证。
B.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采用“横向取法”的路径,摒弃西方舶来的学科门类,汲取本国不同地区艺术发展成果。
C.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D.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之思涉及与艺术相关的很多方面,这种体系的表达往往借助诗性之语来传递理性之思。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关于诗性表达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C.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D.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学与其他学科门类并列始于2022年。 B.美术学、设计学都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
C.艺术管理学和管理学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D.我国在艺术学理论方面已取得骄人成绩。
5.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哪些独特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幸福
陈忠实
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着席棚,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气里——是给幸福订媳妇吧?
房东杨大叔跑出来,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说:“咱幸福考上大学①咧!”
“叔!”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那天,幸福奶走出来,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问。
“吆车送菜去了。”大婶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
“他怎么会吆车?”我不由一愣。
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
我住在厦房南间,和幸福是隔墙邻居,住过半个多月,幸福从来没有跷过我的门槛。
一天,他却破例走进我的房子。顺炕站着,问我:“你过去念过的中学课本还在不在?”
“唔,说不定。”我毫无准备,又怕他失望,“大约还在,不会全的……”
“你礼拜天回去,给我捎来。”他说,“听说老课本深,我想试试。”
我找了几本残存的数理书,带给幸福。之后的夜晚,总看见邻居窗上亮着灯光。
期间,我常常听见村里人说到幸福的聪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见一个景象。
那是个星期天,队里要分当月的粮食,会计把幸福叫走了。仓库门口,中年会计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笔,一手打算盘。幸福坐在会计旁边,袖着的双手搭在桌沿上。会计念过一户的人数(按五级定量,人数折合后有整有零),就急忙拨拉算盘珠儿。幸福薄薄的嘴嚅嗫一下,侧过脸报出一个数字。会计和他算盘珠儿的数字对照,没错,就给过磅的社员大声呼报……
他怎么会赶大车呢?他那细条条个头儿,比姑娘还腼腆、还柔静的样子,说话像蚊子一样细声,怎样呵斥、驾驶那些活蹦乱跳的骡马二骡子呢?
“这娃野了!谁也管不下!”大婶烦怨地说。
这天晚上开完会,我和宝全队长搭伴走。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朦朦月光洒在街巷里,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清冷的空气中。宝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转过头,说:“这几个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闻,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却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着,跟着宝全走进一个独庄孤园门。瞧见靠墙的一张方桌上,摆着一只大瓷盆,几个青年围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声笑着,看见宝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队长,算你运气好,还有一条腿……”我却一眼瞅见靠墙坐着的幸福,心里一震。
幸福侧身对着我,低着头。我叫了一声,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暂的难堪之后,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块狗肉,轻狂地笑着。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这哪是我记忆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来。一进门,他懒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惫,很烦厌,似乎希望我快点走开。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势,用时间和忍耐,终于打开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筹办农业社的热火年月里,受了半辈子苦的爷爷,给新生的孙子起了个带着时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打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
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面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
杨大叔和大婶只怕孙孙变瞎了,自己劝,把亲戚友人请来劝,全没有效果。
……
一阵胡弦响,我回头,和幸福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走进院子,提着板胡,拿着鞭鼓、梆子。他们看见我,嘻嘻哈哈说:“啊呀,你鼻子真灵!从城里也闻见这儿的香味咧?”
“我闻见狗肉咧!”
“你闻不见了,‘狗肉铺子’关门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来。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来,梆子砸出清脆的响声,二胡手在调弦……
好!听小杨村自乐班的弹奏吧!
1979年4月
(有删改)
[注]①1977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来,既有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借助“我”的观察视角,展现分粮食时会计和幸福一个紧张一个潇洒的计算姿态,通过对比突出幸福的聪明。
C.“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是对南塬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D.小说结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的群像,预示着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样迎来新的希望。
7.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写,下列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运用通感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大叔发自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
B.“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是“我”眼前幸福的神态,也是我记忆中幸福的神态,“悄声抱怨”可以看出幸福的不满。
C.“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写细腻地反映了杨大婶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出下文。
D.“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与“头发蓬乱,衣裤邋遢”的外貌描写相呼应,展现幸福内心自惭形秽的一面。
8.回忆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好处。(5分)
9.陈忠实曾就自己的创作谈到:“这一次又一次或欢乐或痛苦的过程,铸成了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请结合文本中幸福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功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B.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C.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B.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4分)
(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功戒明也。(4分)
14.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诗首句中的“百战”写出前线战事的频繁,“碎铁衣”则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B.李诗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将领形象,他勇武过人,在战斗中射杀敌方将领。
C.王诗中,军队行军途中,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D.李诗和王诗同为边塞诗,都描写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格调高昂。
16.王诗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回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的“ , ”两句,从秦和诸侯两方面对比描述了九国联合进攻秦国这场战争的结局。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点明不同人的态度,指出商代盘庚迁都同样遭到了许多人反对的两句是“ , ”。
(3)小刘同学想以花或鸟为例解释拟人手法,却只想起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想再举一个例子,小王同学提醒她说,古诗词中这种句子很多,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铺纸,蘸墨,挥毫,寥寥数笔,花鸟便 A 。寂静的画室里,画者认真,观者亦入迷。画室之外,不见高楼大厦,未有车水马龙,只有阳光越过院墙,洒在冬日田野之上。举目远望,桃林片片,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与画室内的张张作品 B 。
①萧县是汉文化腹地,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众星璀璨。②在明清时期,萧县就形成了“龙城画派”,现在更是涌现出一批艺术名家。③如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 C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皆可泼墨作画,下笔成书。④而提起萧县书画发展的高峰,不得不提刘套人萧龙士。他师从齐白石,擅长花鸟、兰、荷。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一边坚持创作,一边积极传授画艺,力推“江淮大写意”。经过不懈努力,群众书画逐步走出本地,在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进而名声大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手机,就是给我,我也不要。 B.你只要肯争气,你就能做到。
C.他早上六点就到教室学习了。 D.我就知道,他可以成功上岸。
20.“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这句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 ① ;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这都是常见的现象。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地、具体地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起作用。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相反, ② ,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如文学、绘画却相对繁荣发展。在动乱的年代被时代赋予前景探索这一巨大课题的哲学思辨因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而更发达一些……总之,只要我们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是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来增加“识别度”。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面对“识别度”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卷
语文试卷(四)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中国艺术学学科在西方现有成就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中国式内涵”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可知,原文只是说“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我国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以西方现有成就为“基础”。故选B。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们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完成其合法性论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可知,该项将原文的充分条件改为必要条件,且丢掉了“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这一环节,以偏概全地得出结论,理解错误。B.“汲取本国不同地区艺术发展成果”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该项对“横向取法”理解错误,“横向取法”是指向不同门类的学科吸收养分,而不是“汲取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成果”。C.“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价值”错误。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可知,“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与“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理解错误。故选D。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C、D三项均为白话诗,不符合材料二中对“诗性表达”的要求,即“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以具体的事象、物象或意象进行譬喻、转换与关联”。A.表达了顺应自然,自得悠闲,坦然面对人生绝境的自在超然的人生境界。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符合材料二中对“诗性表达”的要求。故选A。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A.原文是说“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理论艺术学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而不是将艺术学与其他学科并列为学科门类。故选A。
5.①利用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赋予“艺术学”新的中国式内涵。②采用“横向取法”路径,实现艺术学理论的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④采用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方式,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映了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错误。此处就是环境描写,选项把它与“艰难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属于过度解读。故选C。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通感”手法错误,是比喻,把脸色的笑容比作“欢悦的浪花”。B.“幸福的不满”分析不当,“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虽然是“抱怨”,却是幸福的“抱怨”,写出幸福考上大学之后的喜悦,没有“不满”。D.“表现了幸福内心自惭形秽的一面”分析不当,幸福搞科研却被批是“修正主义路线”,考大学又被换了下去,他有些自暴自弃。故选C。
8.①打破了常规的叙述,有利于形成小说的波澜,如“我”在庆祝幸福上大学的喜宴上回忆有关幸福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回忆中有回忆,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如文中由对两年前幸福的回忆,引出对四年前幸福的回忆;③回忆与现实交错,表现幸福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使得人物更为立体丰满,④回忆与现实交织,表现了幸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命运,更有利于揭示主题,时代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常规叙述方式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而小说则打破了这种叙述方式错,开头写收到幸福“留言”,到幸福家去,原来幸福考上了大学,引出了“我”关于幸福的回忆,“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这样写一是打破了常规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形成小说的波澜,而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幸福考上大学是有“故事”的;小说回忆中有回忆,如“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然后写大婶告诉“我”幸福吆车送菜去了,引发“我”对于四年前初见幸福的回忆“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可见这是由对两年前幸福的回忆,引出对四年前幸福的回忆,使得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回忆与现实交错,表现幸福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如四年前的幸福“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两年前的幸福“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而现在的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这些写使得人物更为立体,更有利于揭示主题。
9.①农业社的热火年月,给了幸福学习的机会,他积极向上;②搞科研被批评又不被推荐上大学,幸福一度消沉,自暴自弃;③恢复高考,幸福终于考上了大学,他重拾自我,充满信心。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阙”是名词,意思是“过失”,做“有”的宾语,且“咎”是做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阙”和“咎”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B;“知”的宾语是“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后面可以断开,且“多暗”说的是“恤事”,所以“多暗”和“恤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旄钺指君主”错误,“旄钺”指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不指君主。故选A。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刘备……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错误,文中说的是“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候”,由此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候的是刘禅,不是刘备。故选B。
13.(1)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 (1)中,“于”,在:“病笃”,病重;“召亮于成都”,状语后置句,“于成都”,从成都:“属以后事”,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以后事属之”,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属”,嘱托,托付。
(2)中,“虽”,虽然:“峻”,严厉:“以”,因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并列。
14.(1)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抓住“自身的战败原因”“哪些”这些提示性信息,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街亭之战的内容,分析战败的原因,筛选出蜀国自身这方的原因,最后分点概括。首先找到街亭之战。如文中说“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邰战于街亭”,这就找到了设题的区域。接着寻找原因,如“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邰所破”,意思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邰打得大败”,由此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这是原因之一。而马谡是诸葛亮任命的,且诸葛亮上疏中也提到“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见街亭之战的失败也与诸葛亮识人不明有关:同时文章最后对诸葛亮做出评价,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同时也分析了他“北定中原”没有成功的原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可见还与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有关。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眉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情认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观察他的行为,从不与虚伪的人为伍;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都描写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格调高昂”错。李诗“独领残兵千骑归”写英勇的将军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不是战斗胜利的描写。故选D。
16.①表现环境的恶劣:风沙遮天蔽日,天色阴沉昏暗,环境极其恶劣;②突出战事的紧急:即使环境恶劣,战士们仍半卷着红旗,挥师疾进:③赞美唐军的英勇:唐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的热情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大漠风尘日色昏”是一句景物描写,描写风沙遮天蔽日,天色阴沉昏暗的场景,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红旗半卷出辕门”,在环境恶劣的情势下,唐军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突出战事的紧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17.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矢、镞、矣、胥、窥、檐。
18.A跃然纸上B相映成趣C蔚然成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形容花鸟画生动形象,可用“跃然纸上”。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B语境形容农村田园风光与画室内的绘画作品配合相宜,可用“相映成趣”。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C语句形容民间习书作画形成良好风气,可用“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就”表示事情发生得早。A.表示假设的让步。B.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怎么样。C.表示事情发生得早。D.表示加强肯定。故选C。
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这句话表现的是农村民间形成的书画风气,而下文“如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就是具体表现这一民间风气的。此句放在③处与下文衔接紧密。故选C。
21.①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文艺反而欣欣向荣;②因为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③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艺术与社会条件是有联系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是分句的前半部分内容,与后文“文艺却反而萎缩”意思相反,所以可以填: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文艺反而欣欣向荣。第二空由“相反”可知与上文“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意思相反,所以可以填:因为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第三空由“总之”可知是对文段的总结,由“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可知文段阐述的是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的问题,联系整个文段内容可知它们是有联系的,所以这里可填:艺术与社会条件是有联系的。或者可以填: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22.①太平盛世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②动乱的时代与此不同。③时代赋予哲学思辨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④哲学思辨更发达一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长句改短句可以先确定主谓宾,再考虑定状补。本句的主谓宾是哲学思辨更发达一些。当然这里所说的哲学思辨是指在动乱的年代被时代赋予前景探索这一巨大课题的哲学思辨。“更发达一些”是与太平盛世相对来说的。太平盛世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而动乱的年代被时代赋予前景探索这一巨大课题。为了逻辑上更清晰,可以先讲太平盛世的情况,即太平盛世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再讲动乱的时代与此不同;接着讲不同之处,即时代赋予哲学思辨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最后总结,哲学思辨更发达一些。
23.例文:
力图发展强自我,他人关注自会得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宽广的网络平台为每个人表现自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人们竞相以各种方式博取他人的关注,“存在感”一词随之爆火。想得到他人的关注本无可厚非,可哗众取宠的做法绝不可取。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与信心,他人的关注也会随之而来。
“存在感”源于人的本能需求,抑或说是生物的本能需求。大自然中不少动物都有着鲜艳的毛色、美丽的外表,来帮助他们在求偶中获得优势,这其实也是一种“存在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想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关注,抑如人们追求的回头率、点赞数、阅读量……都是追求存在感的表现。所以,追求“存在感”本身没有过错,有错的是以错误的方式来追求那种别人出于“看笑话”的心理才关注你,而得到的“存在感”。
追求“存在感”,绝不可为了一时的关注而迷失自我,放弃自我。以智商丢失、故意扮丑换来的“存在感”,终是一片烟雾。音乐网红小潘潘以甜美的嗓音闻名,她为了追求“存在感”,胡乱改编黄梅戏而引来骂声一片,纵然她的关注量暴涨,骂声散去,无人会记得起她;前不久以“吃个桃桃”而闻名各大互联网平台的风小小矫揉造作,一位大好青年捏着嗓子说话,令人反感,引来无数网友讨伐,可在直播道歉中,他的本音也不难听。而硝烟散去,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现在的处境。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故意扮丑,穿着旗袍以宣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打擦边球……这些行为会引来人们的关注,可引起这些关注的是对丑恶行为的批判,终不会长久。这些人也为了所谓“存在感”放弃了自我。
真正的“存在感”应来源于自身优秀而引起他人的关注。我们应该提升自我能力,以一技之长换得他人关注。正如那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复旦大学大学生孔怡德每天坚持图书馆打卡已两年,被称为“打卡王”,得来众人的赞美与钦佩;手工区VP主手工耿以自己奇思妙想的创意得来大量关注,每人都等待他新的创作作品;三毛雕刻以雕刻水果而出名,他的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引得大量关注。作为我们青年学生而言,只有像他们一样,提升自我得到的“存在感”,才可能长久,才不会迷失自我,更不会担心少了关注。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提高自身信心与能力才是硬道理,他人关注自会得到,我们绝不该舍本逐末,因“存在感”而迷失自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作文题。材料以“第一抹新绿”最易吸引眼球,同时也容易湮没无闻为例,阐述了人生之道。“第一抹新绿”若欲提高“识别度”,受人关注,则应增强“识别度”。当然,它也可以选择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做好自己。材料以“识别度”为中心话题,提出了人生的多种选择与可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面对“识别度”?答案有多种。此处的该如何面对“识别度”的问题?包容性很强。考生既可以写如何看待自身的识别度,也可以写如何看待他人的识别度,当然,也可以把“识别度”当作一个客观存在去谈论。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可以努力增强自身的“识别度”,使人生更多姿多彩;也可以选择默默深潜,于砥砺深耕中成就自我;也可以二者兼顾,厚积薄发,不负人生与时代。行文构思上,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青年毛泽东凭借《体育之研究》一文,以新颖的角度指出国人的弊病,从而在大家辈出的新文化运动中增强了“识别度”,锋芒毕露的事例,以此论证增强“识别度”的正确方法途径。也可以引用老子“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名言,论证不争不抢,默默做好自己,从而体现辩证思维。在论据的选择上,考生可以立足于当下社会,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如可写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博眼球”现象,指出提高“辨识度”并不是恶搞另类、毫无底线;默默做自己也不是拒绝上进,使论证更为严谨。
立意:1.看淡“识别度”,做最好的自己。2.力图发展强自我,他人关注自会得。3.增加识别度,保持存在感。4.卓然不群,敢于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