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明朝中期以后进入早期工业化。该学者认为早期工业化指的是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在经济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农业。下面哪种经济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早期工业化的特点( )
①江南地区农民从事棉纺织等手工劳动的收入是农业收入2倍以上
②清中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20%,均高于17世纪欧洲城市人口10%的比率
③四川的井盐行业雇佣大量工人,生产分工协作高度发展
④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不再生产稻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 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
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 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3.观察下图,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
A.赋役制度的变革 B.户籍管理的完善 C.基层治理的加强 D.人口流动的减少
4.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已经是天下最盛。“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据此可知,当时( )
A.雇佣生产增加社会流动性 B.南方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C.海外瓷器的需求不断扩大 D.抑商政策逐渐失去效用
5.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6.据考证,清雍正二年,全国人口约1.2亿人。仅仅过了42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人口爆炸性地翻了约2倍,达2亿零9百万人。道光二十九年,人口又翻了一番,达4亿7千万人。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 )
A.为统治危机出现埋下隐患 B.缘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C.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 D.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7.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谭姓地主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成良田,收成大增。”这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经济作物多样且种植较广
8.明清是中国小说和戏曲快速发展的一个典型时期,其小说的繁荣突出表现在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戏曲的流行则表现在剧种多样,有昆曲、徽剧、汉剧、京剧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动明清小说和戏曲繁荣的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C.文化知识逐渐普及 D.国家文化政策宽松
9.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据南宋《梦梁录》记载,“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清朝也有街头吆喝的叫卖词:“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这表明宋代以来( )
A.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B.商品经济繁荣 C.城市娱乐活动盛行 D.具有品牌意识
10.明代,合伙经营的契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活动中,以至于在应用样文书中也提供这类合同范本,如崇祯年间刊行的熊寅几编的《尺牍双鱼》,便载有《同本合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经济纠纷激化了社会矛盾
C.政府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11.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的农民在宋元以前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背景是( )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 D.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12.明朝中后期,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苏州府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的需求减少
C.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种类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13.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 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 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14.明代江西省抚州府商人吴嘉庆家境颇为富裕,却依然让其子吴郁文外出经商,并告诫其子道:“四川成都最好卖机布,汝可将本银一百两往福建收买机布,到川发卖,不消一年,可以回矣。”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地域性商帮出现
C.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D.重利轻义观盛行
15.明朝学者王畿(1498—1583)说,“不论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顺在逆,只从一念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便是真为性命”,王畿的言论( )
A.是对先秦儒学的背离与批判 B.彰显了格物致知的价值
C.是个人意志自主的内在追求 D.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商洪仁辉上告中国政府案
材料 英商洪仁辉事件乾隆十九年(175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指示洪仁辉设法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乾隆二十年(1755年),洪仁辉等人抵达清政府指定的通商口岸宁波时,受到当地官员热烈的欢迎。因浙海关的关税比粤海关关税低,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所以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二年间(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派船去宁波贸易。英国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使广州口岸大受影响,前来贸易的商船比之前减少了半数有余,并出现关税锐减的局面。两广总督会同闽浙总督奏请禁止洋船往浙江贸易。乾隆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在宁波贸易的尝试被阻止后,英国人选择派洪仁辉向中国皇帝控告他们的“委屈”,并直接提出多口通商的要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皇帝发布谕旨:
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如市侩设有洋行及图谋设立天主堂等,皆当严行禁逐,则番商无所依托,为可断其来路耳。如或有难行之处,该督亦即据实具奏,再将前折随奏交部议覆,可一并传谕知之。
——摘编自倪月菊《洪仁辉与“一口通商”》等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案件的产生与处理意见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17.
材料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提出“博古通今”的史学思想,强调史学的经世作用,倡导“六经皆史”,反对理学奉《六经》为神圣经典,以繁文注训拘守不改的做法。该主张打破了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对李贽等人的治学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王世贞认为,“史之大纲在不虚美、不隐恶”;符合信史的要求,才能起到鉴戒惩劝的作用,故力主据事直书,反对曲笔讳饰。王世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如客观指出“秦始之恶极矣!然其创制立法可纪也”。明代国史不立,实录不实,野史空前兴盛。针对这一现状,王世贞将史料分成国史、野史、家史三大类:“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摘编自鲍永军《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王世贞的治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世贞治史主张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江南地区农民从事棉纺织等手工劳动的收入是农业收入2倍以上,①符合题意,清中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20%,均高于17世纪欧洲城市人口10%的比率,②符合题意,四川的井盐行业雇佣大量工人,生产分工协作高度发展,③符合史实,故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不再生产稻谷说法绝对化,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学“冥心求理”以致脱离了人民群众,并强调做学问应向古人学习,体察民情,为民造福,这正是其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的体现,B项正确;“否定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子求学应恪守民本思想,代表的是士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戴震思想仍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在18世纪中期左右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把人丁税摊入田亩统一征收,不再征收单独的人丁税,导致不再需要隐匿人口,所以统计人口和实际人口逐渐一致,A项正确;中国户籍制度在清之前已经完善,因其是征收赋役的标准,排除B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基本是自治的状态,材料未涉及与前代基层治理的比教,排除C项;随着清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是增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根据“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可知,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业繁盛,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雇佣劳动的出现促进了社会人口的流动,所以说雇佣生产增加社会的流动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而不是流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影响,并不能体现海外瓷器的需求变化,排除C项;明朝时期,抑商政策并没有失去效用,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泰西水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促进了西方科学的传播,推动社会中形成重视科学的风气,为社会发展注入了一定活力,D项正确;“源于”说法有误,排除A项;中华民族危机出现始于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排除B项;“剧变”说法程度较深,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代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这为统治危机的出现埋下隐患,A项正确;当时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生产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新型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排除C项;清朝时期人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体现了农村出现了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即雇佣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文化专制加强,所以国家文化政策宽松说法错误,D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明清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是明清小说繁荣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时期文化知识的发展推动了小说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以来(中国)。据材料“宋代以来行商者走街串巷”“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行商较为繁荣,行商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吆喝的叫卖词不属于市民文学,排除A项;行商属于商业,不属于娱乐活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行商反映的商品经济发展,没有体现品牌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讲述了在明代为规范合伙经营,出现了合同的范本,而合同正是一种契约的表现,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出现及发展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合伙经营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制定合同不一定是为了解决纠纷,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合同范本的制定是出于政府管理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对其进行了改进,A项正确;“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与题意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材料中的专事蚕桑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桑叶、棉花经济作物不是用来自己消费而是投入到市场获得利益,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升,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的方式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人口的变动,且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方人口较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食物物种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时间是明朝初年,自明中期起,白银才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C项正确;张居正改革是在明朝中期,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往福建收买机布, 到川发卖”可知体现了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A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商帮”及“轻义观”,排除BD两项;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弛,排除C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只从一念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和所学知识,王畿的言论强调个人意志的作用,C项正确;王畿的言论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知方法,排除B项;王畿的言论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外国商人和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国内商人和中央政府间的矛盾;各层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2)时代特征需从以下角度作答:从清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频繁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角度作答;
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束缚,社会难以转型的角度作答;
从西方殖民扩张与亚非拉地区的抵抗的角度作答;
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清朝统治者拒绝扩大对外交往的角度作答。
【详解】(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两广总督会同闽浙总督奏请禁止洋船往浙江贸易。乾隆皇帝同意他们的意见。在宁波贸易的尝试被阻止后”可知外国商人和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根据材料“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可知国内商人和中央政府间的矛盾;根据材料“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可知各层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代中国。时代特征需从清代经济、政治、外交政策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等角度角度分析,可知清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频繁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角度;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束缚,社会难以转型;西方殖民扩张与亚非拉地区的抵抗;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清朝统治者拒绝扩大对外交往。
17.(1)博古通今;六经皆史;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国史、野史和家史各具特色,均有价值。
(2)丰富了传统史学的内涵;推进了史学理论的发展;对明清之际的新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推动了后世史学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王世贞的治史主张根据“ 王世贞提出博‘博古通今’的史学思想,强调史学的经世作用,倡导‘六经皆史’,反对理学奉《六经》为神圣经典,以繁文注训拘守不改的做法”得出博古通今;六经皆史;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根据“ 明代国史不立,实录不实,野史空前兴盛。针对这一现状,王世贞将史料分成国史、野史、家史三大类”得出国史、野史和家史各具特色,均有价值。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强调史学的经世作用,倡导‘六经皆史’”可知是丰富了传统史学的内涵,“打破了对儒家经典的迷信;结合所学可知,王世贞的治史主张对明清之际的新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推动了后世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