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首都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B.曾一度垄断亚欧之间的商路,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C.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信奉基督教,其首都是基督教活动的中心
2.“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11世纪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首先登上历史舞台。12世纪以后,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相继问世。当时大学兴起的背景是( )
①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③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
④教会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该剧的创作( )
A.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追求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12世纪,以教学和写作为职业的知识分子开始在西欧大量出现,人们对接受教育的认同、对追求艺术的愿望以及继承古典文化的热情不断升高。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这一时期被重视,文学艺术得以长足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兴起和发展 B.基督教会垄断教育
C.教权的不断强化 D.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5.中古西欧社会多元社会结构主要表现在二元权力体系、多元权力主体和多元法律体系等方面。其中二元权力体系主要是指( )
A.教权体系和王权体系 B.庄园主体系与农奴体系
C.西欧封君封臣体系 D.王权体系与市民体系
6.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7.《罗兰之歌》是根据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时期真实战役编写的英雄史诗。诗中宣扬:战胜异教徒,效忠基督教会;一个藩臣可以同时向多位领主效忠的道德观,这在对待上帝诚惶诚恐的基督徒心灵中容不得半点怀疑。据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封君封臣制中封君与封臣互有权利和义务
C.骑士文学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生活
D.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
8.中世纪,欧洲的城镇受该地区贵族、主教严格管制。随着经济实力增强,部分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开始寻求自治,通过长期的谈判或暴动等手段最终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据此可知,城市自治
A.借助了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B.是市民与封建主斗争的结果
C.以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前提 D.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9.5—15世纪一般被成为“中古时期”。在欧洲,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文明( )
A.具有多元面貌 B.完全没有联系 C.都有近代特征 D.宗教信仰相同
10.“印度人把什么都忘记了,埃及人却什么事都不忘记。”这可以说明( )
A.古代文明各自封闭独立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C.文明发展具有多元特征 D.农耕文明的保守和封闭
11.“他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他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材料中的“他”( )
A.实现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首次统一 B.6世纪一度扩张,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C.曾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D.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12.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 马特实行采邑改革时,中国正处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阿拉伯文明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促进各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阿拉伯数字传播 B.伊斯兰教在全球的扩散
C.火药的早期应用 D.《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
14.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A.体现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 B.意在搭建起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旨在传播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15.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中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16.美国学者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这些“较高的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①玛雅文化 ②印加文化 ③非洲文化 ④阿兹特克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公元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阿布杜·马立克下令,规定阿拉伯语为国家正式语言,一切公文都使用阿拉伯语,以取代叙利亚通用的希腊语,伊拉克和东方各省通用的帕拉维语,以及埃及的科普特语。各国古籍,大量被翻译为阿拉伯语。这一举措( )
A.促成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推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
C.导致了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 D.消除了帝国境内各民族间隔
18.法国的等级代表会议被称为三级会议。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三个等级组成。1302年法王菲力四世在巴黎举行第一次三级会议。法王召开这次会议,意在( )
A.加强王权统治 B.维护教会权威
C.获取征税大权 D.削弱贵族势力
19.据记载,封建时代,日本武士集团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亲属为基础。上级武士利用血缘亲属关系支配下属武士及其附庸,甚至统治全国。此外,武士集团中,甥舅、妹丈等姻戚关系也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见,日本武士集团( )
A.容易造成中央权势的衰微 B.维护了天皇的专制权力
C.加强幕府政治的统治力量 D.照搬中国唐王朝的做法
20.中古时期亚洲帝国不断崛起,其根源在于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建立
C.大肆殖民扩张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材料三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
数学 改进印度数字,传入欧洲
医学 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在12—17世纪一直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
天文 花拉子密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天文表蓝本
哲学 通过阿拉伯人翻译保存的希腊古典著作在中古后期传入欧洲,使欧洲人重新关注和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著作
文学 《一千零一夜》融汇各地民间故事,被译成多国语言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参整理
材料二 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十分热心扶植科学文化事业。曾派著名学者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其中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他还让学者将这些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以与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酬劳翻译的学者。他还在巴格达创建了规模宏伟的学术研究中心——智慧馆,把从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收藏在这里。智慧馆由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馆等三部分构成,既是一所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一所培养科学人才的高等学府。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整理
材料三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为欧洲新文化
——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阿拉伯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
……
这一地理环境还有助于说明,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和美洲历史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同意和不同意这种看法均可,理由要具体)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A
6.B
7.C
8.B
9.A
10.C
11.B
12.B
13.A
14.C
15.D
16.B
17.B
18.A
19.A
20.A
21.(1)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统治者的重视。
(2)阿拉伯帝国保留了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同时广为传播,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22.(1)特点: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各领域成就斐然。
(2)原因: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个领域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并进行融合创新;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学者的勤奋研究;等。
(3)影响: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的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促进欧洲文化复兴。
23.同意作者的看法。
理由: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从北非入侵非洲内陆基本不可能,西非的大河和东非的山脉也不利于当时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而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殖民化,而非洲直到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而且足以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时,才最终被基本瓜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