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明快洒脱 俊朗多… 配套教学设计(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课 明快洒脱 俊朗多… 配套教学设计(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12-09 08:57:2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本课是普通高中美术实验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选修)第7课《明快洒脱俊朗多姿——水粉画》。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水粉画,知道水粉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的用途。了解水粉画作画的基本工具与材料。学生通过对水粉画人文知识和绘画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水粉画的基本知识有全面了解,掌握水粉画写生的观察方法和作画的基本程序。
欣赏画家水粉作品,体会画家是怎样感悟生活,如何运用色彩抒发内心感受。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开发学生的思维,创作出具有创意性的水粉作品,并从中感受到水粉画无穷的乐趣。
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色彩讲解是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并且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生活经历,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也愿意去尝试。同时这个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接受能力快,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动手能力稍差一点,在教学中我将注重水粉画的绘画方法和步骤的讲解,增加示范的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创思维,勇于实践。让学生对水粉画艺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完整的过程体验。
3
重点:在于通过对水粉画特点、材料、技法和水粉画艺术中各种不同表现形式、风格作品的介绍及写生实践安排,培养学生对水粉画艺术的兴趣,使学生从各种自然景物中找寻和体会不同的美感,并能尝试用水粉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表达出来。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粉画写生的基本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较好的运用于实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导入
首先播放庐山风景画,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受。
然后播放各大家的作品。通过对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优秀水粉画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体验和领会水粉画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讲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具体的作品让学生谈自己的观感。
讲授新课
1、师:你们喜欢水粉画吗?能不能总结水粉画的特点?
生答。
总结:水粉画是以水作为媒介,这一点,它与水彩画是相同的。所以,水粉画也可以画出水彩画一样的酣畅淋漓的效果。但是,它没有水彩画透明。它和油画也有相同点,就是它也有一定的覆盖能力。所以,它的表现力介于油画和水彩画之间。水粉画的表现特点是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这是水粉色彩自身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展示:《秋韵》张继渝和《野花》赵杜平的作品对比,让学生思考感受,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水彩画不同风格不同色调。
2、画笔与纸张:
画笔一般为平头毛笔。
水粉画用纸也比较随意,一般选用较硬较厚的纸张,甚至连报纸、白板纸裱在板上也可以画风景画或广告画。而松软的纸易打皱,太硬脆的纸容易断裂,油画纸及双胶纸根本不吸水也难挂色,都不宜选用画水粉画。严格讲,画好和保存一张好的水粉画,最好还是选用水粉、水彩、卡片等纸、他们既方便又好用,其画面效果能长期保存。
3颜料
有了颜色,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色彩丰富、生动的水粉画了。水粉画颜色有锡装、瓶装两种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作品示范
三、水粉画步骤展示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了解水粉画的作画步骤。
2、教师讲解、分析:并利用课件播放展示步骤。
用水粉的写生方法画一张简单的水粉画。在示范的过程中注意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点。
水粉画的写生方法:整体观察法→构图(单色起稿)→铺大色块→深入刻画→调整画面。
A、画画前先整体观察对象,感觉对象的整体色调;
B、构图用铅笔或单色起稿,注意构图的合理性,包括空间、重量、聚散、疏密等等;
C、铺大色块,确定画面的色调;
D、从主体物开始刻画,然后向其它物体推移,保持画面的整体;
E、对画面进行调整。
3、要求学生绘画出一小幅水粉画作品,在客堂上予以指导。并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几幅作品进行展示。
让学生互相评价,发表感想。
教师评价,同学们都画的很好,那么在课后也希望同学们多多观察并绘画。
四、总结阶段
由于水粉画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因此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由于平时学生欣赏的课外作品较少,因此对怎样画水粉画一部分理解的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大这方面的力度。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