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件(48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件(48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10:55:29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5课
1.(2014·扬州)下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旨在形象地说明清政府(  )
A.为挽救统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B.成为洋人的朝廷,为洋人服务
C.加重税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统治已经崩溃,沦为殖民地
2.(2014·广州)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3.(2015·赣州)有人说,中华民国是“美国式的共和国”,但也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 其“英国政体特点”主要表现为(  )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
4.“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5.(2015·济宁一中)下列“国”字的写法,最有可能出现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  )
6.《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冰凉……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揭示了(  )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 B.辛亥革命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 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7.在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很多像下图这样的纪念品,让人们追忆着那段辉煌的岁月。这两件纪念品反映的主题是 (  )
A.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君主立宪制
B.以改革救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
C.推翻了君主专制,实行共和政体
D.新政府实行内阁制,约束袁世凯的统治
8.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B.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9.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10.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 《望风而起》
图片二 《共和》
图片三 《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请回答:
(1)上述宣传漫画大概创作于何时?
(2)图片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局势?
(3)你如何理解图片二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4)图片三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
(5)上述宣传画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或观念?
11.(2015·菏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说,革命成功了,革命党就没有了。思想是留下了,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花朵。张謇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12.1912年成立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是因为它(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确认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13.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颁布
14.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5.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1)据材料一,“新型的共和国”创新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第四单元 第15课
1.【答案】 B
【解析】 漫画的寓意在于讽刺清政府成为列强搜刮百姓的工具,为列强服务,B项最符合。A、C两项没有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D项观点错误,1911年旧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
2.【答案】 D
【解析】 “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指的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是辛亥革命。
3.【答案】 A
【解析】 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为限制袁世凯,又实行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体的特点,故选A项。
4.【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皇帝倒了”,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符合题意。A项所述过于扩大化,B、C两项不是“直接说明”的内容。
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故出现了“国”的各种写法,以体现这一观点,其中最符合“主权在民”这一观点的应是C项。
6.【答案】 B
【解析】 A项过于绝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据“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问题的能力。A项中“君主立宪制”、B项中“改革”等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结论不符合材料含义。根据“共和”“民国”等信息可看出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8.【答案】 A
【解析】 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到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这有利于民族团结,故A项最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是同一个政权使用不同的国旗,排除D项。
9.【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排除A项;B、C、D三项中,中华民国的成立更具有实质性意义。
10.【答案】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或者1911年、1912年左右。
(2)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4)国家主权在民。
(5)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1.【答案】 D
【解析】 “思想是留下了,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花朵”这一信息说明张謇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思想意义,而四项中只有D项是精神方面的意义。
12.【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美国式”是“三权分立”式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其相符。
13.【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1912年2月”及“直接”等限制条件可知C项符合。
14.【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由题干材料关键词“街上……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C项符合题意。
15.【答案】 (1)联邦制,共和制。
(2)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立足国情;不断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第15课-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正确认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
(2)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材料与柱状图的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1:(复习导入)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各个阶级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那么先后有哪些阶级来救亡图存呢?他们又进行了那些实践?结果如何?(学生回顾)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标志着失败;
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说是改良派,戊戌变法,即维新变法,失败了;
虽然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当时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还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掀起了辛亥革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这次革命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导入2: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开展了许多活动。武汉市政府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耗巨资修建了此纪念碑。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师: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的爆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聚能量,而辛亥革命它就是经历的长达20年左右的酝酿和准备才爆发的。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如何酝酿和准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并结合多媒体材料分析其爆发的背景。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社会背景
(1)国际: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过渡:在如此社会危机下,清政府内外交困,想如何来挽救其统治危机?结果如何?
学生:推行新政还有预备立宪(改革),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2)国内:政府改革无效,反而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这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不过这些改革客观上却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请大家看一段资料,这位革命做了什么准备?
学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在不断地壮大。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多媒体)
2、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师:除此之外,革命党人还做了哪些准备呢?
3、组织基础
(1)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
①时间:1894
②地点:檀香山(美国)
③目标: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共和国。
④性质: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过渡: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到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并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同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
地点:东京
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民报》
过渡: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P60页二、三、四段小字部分,指出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对应关系,及其内涵。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民族主义;
(2)“创立民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核心)
(3)“平均地权”是指——解决土地问题——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过渡: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4、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舆论准备)
(1)论战内容: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课本P60最后一段)
(2)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5、多次武装起义(军事准备)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了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这是位于广州市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72位年轻的革命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才29岁。 英雄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为了苦难的祖国,他舍弃了他深爱着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起义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给妻子用血和泪写下一封绝笔信《与妻书》。
虽然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烈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国人,而黄花岗起义可以看成是辛亥革命的预演,为后来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半年后,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让我们回到100年前那个敲响清王朝丧钟的夜晚吧!
二、过程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课本,武昌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
1、爆发(武昌起义):(学生阅读P61标题下文字)
教师作生动叙述: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诩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武汉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思考: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回答: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以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课本P61页最后一段小字)
思考: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由军权,由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发展:各省响应
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在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上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到来了。
3、高潮: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1)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课本P62)
(2)《临时约法》颁布:
内容:(课本P62第一段)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注意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组织原则。
性质:(课本P62第一段最后一句)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过渡: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结果:帝制终结和袁氏掌权
(1)清帝退位:(课本P62倒数第二段)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课本P62倒数第二段)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有什么?
学生归纳:(课本P62最后一段小字)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利益,也支持袁世凯
(3)一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
(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5)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学生讨论: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本P63活动建议:“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教师归纳总结:
(1)成功的原因:革命党人的目标基本实现
1.推翻了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国。
2.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失败的原因: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
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这个中国封建势力的代表所夺取。
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课堂小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舆论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课件48张PPT。领导中国人民醒过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 20世纪的三次历史巨变,产生了三位历史伟人辛 亥 革 命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1900年北京庙会1900年山东
菏泽县巡警。 问题1:
该漫画反映了中国19世纪末期的什么历史现象?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危机?它试图通过什么手段解决统治危机?是否达到目的?
材料二: “中国自咸同以来,经粤匪扰乱,内虚外感,纷至迭来,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曾国藩),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至甲午,症大变,有儒医南皮张姓者(张之洞),另拟方曰“新政”补元汤,性燥烈,服之恐中变,因就原方略删减,名曰“宪政”和平调胃汤。自服此剂后,非特未见转机,而病乃益加剧焉,势至今日,恐非别拟良方不可。”
——辜鸿铭内外交困清末新政材料三:
据统计,1900年以前的30余年间,资本一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有150多家,资本总额5000余万元;1901年—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一亿余元,是以前30余年的两倍多。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何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基础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遭到拒绝。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够拯救中国。
孙中山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成为革命派的开始)17岁孙中山任大总统时孙中山兴中会同盟会18941905檀香山东京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总理:
宗旨:
机关刊物:(1)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具有统一的政治纲领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是一个政党的基本要素。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夏威夷秘密宣誓的地方1904年2月15日,中国留日学生黄兴等人在长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 前排左起第一人黄兴,第三人胡瑛、第四人宋教仁,第五人柳扬谷。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华兴会部分成员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1904年,一些留日学生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蔡元培光复会领导人及在日本的部分会员(1904年)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光复会誓词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孙中山与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合影(1906年)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华兴会光复会共进会日知会文学会兴中会总会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20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革命纲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思想准备——宣传革命理论 ⑴民族革命的目的什么?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⑵政治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社会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实行“耕者有其田”,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怎样理解三民主义讨论: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与三民主义又
是什么关系?
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
(补充发展)民族革命(前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敢放手发动群众(3)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1、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内外交困,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小结)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思想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论战)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以往救国主张和实践的失败策划武昌起义社领导人文学社领导人之一蒋翊武共进会领导人之一孙武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引来巡捕搜查。起义用的旗帜,印信、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都被搜去。在情势危急下,蒋翊武通知革命党人,在当晚发动起义。正在这时,起义总部被清军包围。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被捕,第二天,被湖广总督下令杀害. 1911年10月10日晚,二排长陶启胜带护兵二人查铺至该棚,见金兆龙荷枪实弹,大惊,直前欲夺金兆龙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时!’中一会员程定国(即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1、武昌首义——革命的爆发1911年10月10日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都督;政体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1)时间:
(2)主力:
(3)结果:
(4)影响:二、辛亥革命的过程汉口,革命军士兵 汉口,清军的侦察骑兵。 911年10月,汉口,清军通过浮桥 湖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武昌蛇山南麓)1911年10月22日,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
(图为起义军在长沙城头缴获的大炮)武昌首义1911年11月,浙江、江苏革命军会攻南京。
(图为浙军向南京进发)武昌首义武昌首义陈其美
10月武昌起义后,发动上海商团、青帮及部分青年与江浙革命党人立即在上海响应,11月3日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队伍与驻杭州新军及会党攻克浙江巡抚衙门。上海光复后,被推为沪军都督。 1911年11月上海起义成功后,南京路上五色旗迎风招展。武昌首义返 回返 回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 11月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清政府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中国近现代史》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北京湖北军政府
成立后,
湖南、
陕西、江西、
云南、上海、
浙江、贵州、
江苏、安徽、
广西、广东、
山东、四川
等15省份宣布
独立。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欧洲。1911年12月,孙中山从
欧洲回国。上图为他途经香港时,与廖仲恺(前排右起第二人)等在轮船上合影。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十七省代表会议的会议代表合影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性质: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孙 中 山五 色 旗南 京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公历 民国纪年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中华民国成立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1)内容(原则)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2、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3、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弹劾大总统权利;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4、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制 (4)意义: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2)性质:(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腰背挺直;少有笑容;生气时骂“混蛋”,气极了,“混蛋加三级”;统领军人,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袁世凯待人接物,礼数周全,出手大方。孙中山曾说:“袁世凯真能办事,气度也不凡;虽然习惯于玩权术使诈,但也是迫于时事,不得不这样。跟他刚一见面,他是至诚至真的样子;进一步谈,你会发现他话中有锋芒,眼光四射,一般人是窥探不到他的真心思的。我是心中存疑,所以也以一派城府相对。等到日后看他做的事情,全跟说的不一样。他真是一个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廷,号容庵,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清末重臣,北洋军阀集团的首领和创始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出生于官僚世家,五岁时过继给叔父袁宝庆,两次应乡试皆不中, 1881年,袁保庆结拜兄弟、时任庆军统领的吴长庆写信招袁世凯“往学军旅”,袁世凯前往登州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1882年东渡朝鲜,表现突出,奉命总理留驻汉城庆军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兼带副营。直到1894年回到国。 1895年12月,在荣禄等人的推荐下,袁世凯奉旨至天津小站接练新军。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新建陆军发展成为北洋六镇,为清末陆军主力。   1897年7月,袁世凯晋升为直隶按察使。1899年,升任工部右侍郎。1900年3月,实授为山东巡抚。1901年11月,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封疆大吏之首。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联合张之洞等上奏,促科举制度废除。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三岁溥仪嗣皇帝位,载沣领监国摄政王,以足疾为由开缺袁世凯回籍。1901年,袁世凯携眷返回河南,表面隐居,实则静观时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资政院公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3日,袁世凯抵达北京,组成新内阁,袁世凯集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   委任唐绍仪为南北议和总代表,南下与民军和谈。经过和谈,南北双方达成共识:袁世凯赞成共和、逼迫清帝退位,南京临时参议员则选其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在袁世凯的运作下,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覆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至此结束。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玩弄“打”(攻打武汉)和“拉”(南北和谈,声称赞成共和)的两手策略
对清皇室武力逼宫,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孙中山于13日辞职。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要袁遵守。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附有三项条件的辞职咨文。这是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孙中山辞职咨文 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根据辞职咨文所附条件,派专使赴北京迎袁世凯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是,袁世凯暗中指使他的亲信部队在北京举行“兵变”。顿时,北方形势紧张,参议院只得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任命蔡元培(前左五)为专使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帝制终结和袁世凯掌权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清朝最后
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清宣统帝溥仪于1912年2月宣布“退位”,从此,二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宣告结束。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三、辛亥革命的评价材料1: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2: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3:“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材料4: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
开创“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近代化)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易混点: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严格的区别。
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土地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
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的标志是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
封建制度的结束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于1952年底的完成为标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