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4课
1.(2015·德州)甲午战后,列强称中国是“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 )
A.“三国干涉还辽”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015·德州)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15·赣州)英国人赫德曾对一次战争发了一番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慈禧曾说:“我本来决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6.该协定的正式名称为《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原文是以法文为准。在国际法上,因为中国不承认与各国的正式交战,事件是出于义和团的暴乱。故此条约只属于一个协定,而并非和平条约。这个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8.(2014·潍坊)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基于( )
A.清政府腐朽无能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9.“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陆;1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000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2艘,共38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却只有4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文,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
(2)假设你是当时的将军,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船舰素质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试加以说明。
11.(2015·漳州)下图是时局漫画“真正的麻烦在巨龙苏醒后”,漫画中的动物代表英、法、俄、美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为制约“巨龙苏醒”迫使清政府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
13.(2014·石家庄)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且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使用的传单和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的神牌,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 )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14.(2014·泰安)1903年时人记载:“大前门侧立清国人凡数人,手执马棒……为保护洋人者,马棒,亦打清国人者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B.洋人勾结清朝官员欺压百姓
C.清政府屈膝投降,卖国求荣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误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义和团》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下令铲除义和团。
材料四 无论欧美日本诸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
(2)如何评价材料一中的“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3)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何变化?
(4)结合材料四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第四单元 第14课
1.【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
2.【答案】 D
【解析】 结合选项提供的四个条约和题干提供的信息综合判断,可以判断文中的“议约”是指《辛丑条约》。另“疾愚暴之无知”应是指义和团运动。
3.【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重庆成为通商口岸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故①不正确,排除含①的A、B、C三项即可确定D项正确。
4.【答案】 C
【解析】 “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说明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相关战争是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
5.【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同“洋人”“胡闹”“使馆”等可知“他们”是指义和团。
6.【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与十一国”“1900年”“义和团”等可作出判断。
7.【答案】 B
【解析】 题中,“野蛮”行为不野蛮(正义),“文明”行为不文明(不正义),正是对八国联军对中国侵略掠夺这一本质的揭露。
8.【答案】 B
【解析】 “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一信息体现了民族危机的严重,这与B项有关。
9.【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实由其爱国心所发”,据此分析可知C项正确。
10.【答案】 (1)从数量看,中国占有优势(中国大小船18艘,日本12艘),但从总吨位、轮机新旧、航速快慢等来看,中国占弱势。因此从整体看,日本装备较为优胜。
(2)中国的战略应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充分发挥吨位比较大、火力较强的两舰的作用,或以这两舰掩护其他舰只,寻机歼敌。因敌舰速快、舰只总吨位大于我方,不可与敌硬拼。(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
(3)有关系,但不是根本的问题。中国战败的原因,还与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与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等因素有关。
11.【答案】 D
【解析】 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说明与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这次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故选D项。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依据题干理解“春秋笔法”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体现了禁烟运动与战争爆发的关系,符合题意。B、D两项分别是用政权、组织的名称,C项是用时间,都不含褒贬色彩。
13.【答案】 C
【解析】 本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义和团效法最终投诚朝廷的梁山好汉,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本质缺乏清楚的认识,C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
14.【答案】 B
【解析】 许多清朝人为保护洋人可持马棒打清国人者,这体现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欺压百姓,故选B项,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15.【答案】 (1)“和约”指《马关条约》。“只因鬼子闹中原”指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2)表现了义和团坚决反帝的精神,但对铁道、电线、轮船这些文明产物的毁坏,又表现了它的盲目排外性。
(3)从“因而用之”到“剿灭”。
(4)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
(1)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掌握义和团兴起及发展,口号,清政府的政策,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3) 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严重危害。
2.理解与运用
(1)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分析《马关条约》内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从不同侧面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
(4)根据义和团兴起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特征以及正确看待义和团的口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5)根据《辛丑条约》条款,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情景式导入,运用时事政治以激发兴趣;
(2)引入大量图片、资料,指导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认识;
(3)运用多媒体引入资料、图片、名人名言,以丰富课堂,拓展视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甲午中日战争:认识到这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值得世世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从来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纪念背后的反思;《马关条约》对中国、日本乃至远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振兴中华;台湾问题是一块伤疤,台湾人民当年的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今天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大智慧。体会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精神,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
2.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到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奋起反帝的精神,体会用血泪书成的历史之沉重;同时,他们的愚昧、落后、迷信也不容忽视,从而得出经验教训:旧式农民战争抵挡不了帝国主义侵略,他们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无法冲破皇权主义之束缚,也不是近代先进生产力代表,终究无法拯救中国,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永存,永远激励中国人不畏艰辛,奋勇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马关条约》的影响:分析条约内容,引导学生和《南京条约》内容作对比,以认识到《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补充史实以加深理解;
2.《辛丑条约》之严重危害:幻灯片打出条约的详细内容,逐条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清政府角色之完全转变以得出其严重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因为义和团之争议较多,则分寸难以把握,也容易将学生思想搞乱,所以,引入史料让学生自己从正反两方面讨论分析,最后一分为二地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材料与柱状图的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近代史上列强有过哪些侵华战争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紫禁城的大门,而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又一次次地书写着中国人的屈辱。但眼泪换不来同情,妥协也不能阻止列强侵略的铁蹄。今天,我们学习近代史上对中国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两次侵华战争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中日甲午战争
1.甲午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制定了征朝侵华的侵略扩张政策,而侵华战争就是上述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生活极端贫苦,国内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积极寻求对外侵略扩张,以期从中寻找出路,并制定了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大陆政策”。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是征服朝鲜;第三步是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是征服全中国;最后是侵占亚洲,称霸世界;其中,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其“大陆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世界)
(2)客观原因:①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正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并且矛盾重重、无暇顾及日本。②清政府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软弱、妥协、投降之面目暴露无遗,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3)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使社会更加动荡,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日本政府加快了侵华的步伐。
(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2)黄海战役:①清军抗敌主要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②结果:黄海战役是中日双方舰队主力的决战,双方互有损失,但最终以中国失利而告终。这一战役的失利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舰队之手,这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有决定性影响。
补充:黄海大战后,日军以水陆两路分别进攻中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占领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了几乎全部的和平居民,1895年初,日本占领威海口,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最终失败而结束。
(3)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原因:①客观上: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经济军事实力强于中国;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②主观上:清政府统治腐败,没有认真准备,一味妥协退让,这既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又压倒和破坏了中国官兵地方抗敌热情;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危难、大搞万寿庆典,且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有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腐败无能。
3.战争的结果
1895年, 日本强迫清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方法: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2)《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第一,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具有战略地位的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第二,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第三,开埠通商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 内地,最远到达西南的重庆。第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向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三国干涉还辽:①三国:以俄国为主导,又纠集了法国、德国。②沙俄早就对中国东北怀有野心,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满,认为这将会损害其在东北的利益,影响它在中国和太平洋的霸权,于是以维护中国领土为名纠合法、德共同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③结果:日本同意退还辽东半岛,但又以“还辽”为名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④实质:帝国主义在中国和辽东的霸权之争。
4.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①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基本形成。②刺激了列强的侵华:日本的“胜利”及“三国干涉还辽”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华欲望,从此,他们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作为侵华主要方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灾难。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一是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起用袁世凯等人在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二是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三是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和各阶层民众开始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新政”、“预备立宪”等。
补充: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有何意义?
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斗争的组成部分,给侵台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义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这一目中讲到了两个事件: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其实这两个事件是不能分开的,因为它们是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
1.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高涨。19末,在华教会势力依据不平等条约好清政府的袒护,为非作歹,激起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③导火线:山东冠县拆庙建教堂事件。
义和团运动从领导者来说,是哪个阶级或阶层?它有什么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发展:因为义和团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外国侵略者,所以得到了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势力很快遍及京津地区。
我们学过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运动吗?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中诞生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那么,义和团运动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文件或者口号吗?
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请同学们思考,你如何认识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
提示:义和团提出“灭洋”,触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但对洋人、洋教和外来事物统统排斥,又具有排外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破坏火车、铁路、电线就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义和团提出“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互相混淆,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清政府,也不反封建制度。这一口号在运动初起时,曾动员和吸引更广泛的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把中小地主,封建知识分子,甚至部分官员也卷了进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清政府的警惕,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
基于以上的分析,同学们想一想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能探索出一条使中国人摆脱内忧外患的强国之路吗?不能。
很显然,义和团运动虽然部分地承担了当时的革命任务,但它的落后性却使中国的革命重任,中国的强国之梦只能由新的阶级来承担。
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完全抹杀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请同学阅读教材P62瓦德西的一段话:“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义和团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还是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①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如后来的“新政”和预备立宪)。②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同时也使列强被迫调整了侵华方式,由直接武装侵略为主变为以扶植代理人为主。
2.八国联军侵华。
(1)侵华原因:①根本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为进一步扩大权益而想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②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2)概况: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一“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借口,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入侵天津、北京。
(3)特点:与以往列强侵华以清政府为对手不同,这次战争是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目标。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冬交民巷战役和北京什库教堂战役。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当时参与侵华的是八个国家,但在签订条约时却有11个国家。
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吗,以关税、盐税作抵押。② 将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⑤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⑥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方法: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解释:“修”──修订商约;“使馆”──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赔”──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炮兵”──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改总理”──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惩官民”──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5)《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的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之一,从此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彻底成为帝国主义 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进一步加深。
课堂习题:
完成课后的“阅读与思考”。
课堂小结: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也是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重要一步。战后,日本将《马关条约》强加给了清政府,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而日本资本主义由此得到极大发展,大大提高了在东亚的国际地位。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义和团运动爆发,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但最终为中外势力所绞杀。八国联军将《辛丑条约》强加给了中国人民,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件43张PPT。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4课 一、中日甲午战争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历史原因:大陆政策→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3.现实原因: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
4.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资本主义道路需要市场市场狭小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大陆政策小日本,大野心!1895年朝鲜京城一景 朝鲜被日本控制后朝鲜军务大臣赵义渊到金州城慰问日军 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访日,停泊日本长崎,定”、“镇”二舰的坚甲巨炮( 排水量7670吨,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12寸巨炮4门 )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中国上岸休假水兵因嫖妓和购物与日本人发生争斗,造成多人死伤,后在中国的外交、军事压力和西方列强的调停下,以互赔损失告终,史称“长崎事件”。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北洋海军自1888年建军,战争之前6年没有再添置铁甲舰。在此期间,重修颐和园花费数千万两白银,即十几艘定远级铁甲舰的费用。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花费白银550万两,即三艘半定远级铁甲舰的费用。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和奏准暂停南北海军购买外洋枪炮船只3年。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且多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
1894.7.251894.9.151895.2.21894.9.17黄海海战丰岛平壤旅顺威海卫1894.11日军进攻路线清军进攻路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
平壤之战,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平壤清军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日军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玄武门外战场,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中炮牺牲,部下三位营官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城西南战场,日军晨七时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反击。至中午,难以得手,暂停攻击。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下令全军撤退。当天雨夜,撤退清军中伏,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日舰17时40分撤出战场。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
鸭绿江江防之战,始于10月24日,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共30000人。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清军没在此处设防。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连顺、徐邦道等部,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休整十天,向旅顺进逼。时旅顺清军约13000人。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日军攻陷旅顺,即制造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第三阶段
威海卫之战,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
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日军两万五千人,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这是日本在战争中唯一阵亡的将军。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 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暤戎鹘到?斓男财认拢?芙底陨薄Q笤焙团j茣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日牛昶曈胍炼?雍嗲┒?锻?=翟肌罚?娑ń??N栏勰诮⒅弧⒘豕?号谔?暗荷纤?芯?滴镒剩?な?桓?站??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4.7.251894.9.151895.2.21894.9.17黄海海战丰岛平壤旅顺威海卫1894.11日军进攻路线清军进攻路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40616人北洋水师提督府。1887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并设督署于威海刘公岛上,习称北洋水师提督衙门。 甲午战争时期在山东威海卫被日军抓捕的清军俘虏 《东京新闻》版画,“浪速”号击沉“高升”号日本巡洋舰浪速号水兵合影1895年,牛庄,卫队 1894-1895年,营口,中国守军。 刘公岛要塞东南炮台的德制340MM口径重炮清军赵北嘴要塞,这是要塞内的机械装弹、全向旋转的重型加农炮 北洋海军鱼雷艇队官兵 “致远”舰军官合影,居中双手交叉的军官是邓世昌。 鱼雷:长6.60米,直径0.54米。 打捞上来的炮弹 日人绘图,平壤之战1895年,(营口),三个日本兵。 日本第2步兵联队就是这样爬上金州城的 日人绘画,日军占领刘公岛炮台 日人绘图,黄海海战中的“赤城”号 当时西方关于
中日战争漫画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清政府:农民阶级:进行军事改革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资产阶级: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革命运动1.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屠龙大会日本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刺激了列强的更大侵略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序幕,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成都大大加深,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巨野县磨盘张庄教堂德国天主教神父薛田资,在当地发展教会势力,唆使教徒欺压平民,激起公愤。1897年11月1日下午,在阳谷和郓城一带传教的德国天主教神父能方济和韩·理加略,因去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诸圣瞻礼”,路此天晚而宿。薛田资因能方济和韩·理加略是来客,就把自己的寝室让给两人住,自己住于门房里。当天晚上,天下小雨,约11时,巨野县大刀会组织会员民众二、三十人手持刀、红缨枪进入教堂院子里。他们见堂内已经熄灯,就砸开西边窗户,杀死能、韩两人。躲在门房里的薛田资听,仓惶逃往济宁,电告德国驻华大使并转德国政府。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 胶州湾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惩办了山东巡抚 李秉衡 、兖沂曹济道锡良、曹州镇台万德力、巨野知县许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赔银20万两,在济宁、曹州及巨野张家庄3处各建天主教堂1所,并于巨野、菏泽、郓城、单县、成武、曹县、鱼台7处各建教士住房1所,中国偿付上述建筑费白银2.4万两。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巨野教案 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1)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尖锐(2)过程:1898—1900,山东、直隶(3)口号:“扶清灭洋”直接原因: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进步性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局限性“灭洋”表现出笼统的盲目排外在山西被团民所杀的G.B. Farthing 牧师一家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带领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八国联军将领在天津合影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日军插画:天津武器库战斗(武器库失守后,因失去弹药接济,天津很快失陷) 日军绘画插图:联军攻占皇城 八国联军入京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德国人拍的照片慈禧太后光绪帝八国公使纷纷冲进紫禁城争坐龙椅 义和团团民在天津被美军骑6师俘虏后显得十分顺从与平静。 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血腥现场照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如何?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十一国代表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英
国
条
约美
国
条
约法
国
条
约俄
国
条
约日
本
条
约德
国
条
约葡
国
条
约比
国
条
约意
国
条
约荷
兰
国
条
约奥
匈
帝
国
条
约辛
丑
各
国
条
约各种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①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惩办首祸诸臣
内 容影 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下便于镇压反帝运动;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日本考题——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项目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日本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列强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