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共7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9 09: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9张PPT。诗四首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三仕三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荒秽(huì):杂草丛生。带月:顶着
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1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诗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这样说? 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者的志趣?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探究: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1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写作特点1 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
境醇美。反映思想: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表现感情:写作特点:诗歌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归园田居》表现了作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细致传神的体味和对隐居生活的恬然自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山水诗人。作者简介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着有《王右丞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你从 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 的情感?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解一解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写使者进入边塞)(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胸襟开阔)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品味佳句: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灰白色的狼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粼粼的河水闪着金色的波光。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只遇到负责侦察敌情的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燕然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绘景叙事出使边塞 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 塞外风光 (千古壮观)情由事发景由事终结构全解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1、这是一首 诗?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总结、归纳,概括本诗的主旨。
悟一悟(苍茫辽阔、浩瀚无边)(孤寂、愤懑) 边塞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他孤独苦闷;
看到边塞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时——他心胸开阔;
听到将士不畏艰苦驻守燕然时——他自豪喜悦。这是壮年的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的他,虽然抑郁不得志,但是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政治的希望,所以才能为我们呈现如此奇丽壮美的画面。然而,被称为“诗佛”的他,诗中更多的却是这些充满“空”“静”“虚无”的人生妙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渡荆门送别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流到一望无际的荒原之中。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重点探究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离别家乡之人的思乡之情。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登岳阳楼 (其一) 作者:陈与义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作品简介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朗读:jīngxǐyǐ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缓慢 瓜分 徘徊 靠着 高处 登楼 原指自然界中风霜,喻悲凉的社会现实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上的帷幔静止不动,惨淡的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凭栏眺望),在沉沉雾霭中徘徊在湖光山色中。   
不远万里来这游玩,回过头去眺望远方,经历了三年多灾多难的生活以后,我又登上了这高楼。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浩渺的波涛中,泛起无限的伤悲。重点探究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悲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重点探究 2.“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重点探究 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 3.“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重点探究4.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重点探究 5.“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重点探究 6.“白头 吊古 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重点探究7.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景悲——己悲——国悲问题研究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 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 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 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比较阅读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比较阅读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