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的生命,永恒的绿色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读与分析,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
(1) 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歌颂。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读与分析,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绿”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由绿生意
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
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预习检测,由题入文
问题1:“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问题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文中其他的称呼如绿友等
问题3:“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问题4:“囚绿记”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明确:“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三、缘囚生疑,赏绿揆情
问题1:我为什么囚绿?(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
明确:第8段,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 (喜爱) 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文章2、3、4、5段等相关语句,同时有感情地朗读 并分析)
问题2:绿被囚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感受绿的品质)
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①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③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不屈的抗争精神
问题3:囚绿后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喜悦---不快----怜悯、恼怒---自责
教师引用《囚绿记》序中的文字来解说作者的情感:“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四、因爱而囚,品绿知魂
问题1:囚绿的结果如何?
明确:“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问题2: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
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②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③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
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作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明确: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它隐喻作者自己;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五、拓展延伸,感悟生命
拓展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1、像常春藤一样执着地向着自己的方向生长,向人生的理想奋斗
2、爱,不是占有
3、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敬畏生命
4、人与自然的对等
5、学习常春藤的永不屈服的品质
6、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
拓展2: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六、作业
1、积累文中生字生词;积累关于绿的古诗词句。
2、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