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3课
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材料出自( )
A.《圣经》 B.《十日谈》
C.《神曲》 D.“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纵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民族主义 D.理性主义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5.(2014·湖南师大附中)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称:“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这段话反映路德 ( )
A.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B.主张打破神学思想的禁锢
C.主张摆脱宗教的束缚 D.否定《圣经》的权威
7.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8.(2014·潍坊)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材料体现了( )
A.信仰得救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神权至上
9.下图是《柏林日报》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这则广告应出现于哪一时期( )
A.古罗马时期 B.15世纪以前
C.15世纪 D.16世纪以后
10.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外物”包括( )
①神职人员 ②苦修行善
③阅读《圣经》 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
A.“人皆上帝” B.“人皆僧侣”
C.“因行称义” D.“理性至上”
12.新华网发表评论说:“醉驾入刑”体现了人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民意的呼应,是现代社会的理性选择。下列与此观点所体现的精神类似的是( )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13.“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他相信上帝就可以丰丰厚厚地得到这些礼物。”这段话应出自( )
A.薄伽丘 B.马丁·路德
C.苏格拉底 D.莎士比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加尔文是法国人,他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他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认为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
(2)加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
(3)你如何认识以加尔文和路德为代表的欧洲宗教改革家?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片为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
材料二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在(宗教改革)不长的时间后,1581年7月,新教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紧跟其后的英国清教徒(基督新教中加尔文主义者)在1649年将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成立了共和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迎来了新教国王,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宪政体系。……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776年,缔造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意大利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四分五裂,在1870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1946年才成立民主共和国。法国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却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草菅人命、革命恐怖和专政暴力为特征、令文明世界非常尴尬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革命专制、君主立宪、恐怖统治、自由共和等多种政体,最后以拿破仑的军事独裁、帝制告终。1848年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1870年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第三共和国。
——曼德《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作品的共同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4)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第三单元 第13课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答案】 B
【解析】 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答案】 B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答案】 C
【解析】 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6.【答案】 A
【解析】 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这反映了路德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故选A项;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和《圣经》,排除B、C、D三项。
7.【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观点是先定论,这一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A、B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8.【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依据材料“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可知,路德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故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故选B项。
9.【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宗教改革内容的理解。根据所学,牧师可以自由通婚是16世纪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改革措施,故此题应该选择D。
10.【答案】 D
【解析】 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解答,“苦修行善”属于信仰方面,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确定D项正确。
11.【答案】 B
【解析】 信仰得救,指人不通过教会和教皇即可和上帝交流,故选B项。A项观点错误,C项是罗马教会的主张,理性至上是启蒙思想的主张。
12.【答案】 C
【解析】 “醉驾入刑”体现了尊重人的生命和民意,对比各项,只有C项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色彩。
13.【答案】 B
【解析】 “只要他相信上帝就可以”等信息体现了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观点。
14.【答案】 (1)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2)同: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
(3)欧洲宗教改革家仍然是虔诚的基督徒,但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人类不断认识自己。
15.【答案】 (1)取材于宗教故事;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2)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因信称义”。
(3)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产物;前者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4)观点: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利于促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看法: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因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学生学会分析他们思想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展示和故事讲述,学生从中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运用材料,创设问题,学生从比较中去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意义。
(3)通过讲解宗教改革时的人文主义,学生从中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敢于坚定信仰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提出的背景,加尔文的先定论,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材料与柱状图的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这样说道:“最好把人类的进步比喻为一个钟摆,它不停地向前和向后摆动。人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和文学的热情以及对宗教的淡漠,在随后的宗教改革时期就变成了对艺术和文学的淡漠及对宗教的热情。”16世纪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引发了人们的宗教热情?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当时罗马教皇的权威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怎么挑战,挑战的结果如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细数教皇的权威
中世纪的欧洲,教皇到底有哪些权威?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教皇的权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材料二:
中世纪天主教会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天主教会)
——恩格斯
材料三: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完全垄断了西欧的文化和教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15世纪以后,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最为残暴,仅仅在1480-1488年间,被火刑处死的达8800人,受惩处者有96494人。
材料四: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材料五:
天主教会的教阶制度:规定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等级和教务管理的制度。教会教阶一般分为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统称为大职教,下面是修士、修女等上职教,在教务方面按照级别逐级对下行使管理权。
教皇权威的具体表现:
1,政治:教权高于王权;
2,经济:有征税权;
3,思想:垄断思想;
4,社会生活:影响人的一生;
5,宗教:具有绝对权威(教皇是神职人员的首领,是全体信徒的“国王”)。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二:挑战教皇的权威
为何挑战?如何挑战?挑战的结果?这是这一环节必须要弄明白的几个问题。
(一)教会的腐朽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 教会自身的腐朽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 时代的要求
材料一:
作为教士本应该遵守独身的规定,但是教皇英诺森八世据说就有八个私生子。瑞士教会的一个主教把他管辖下的一个修女院修女变为自己的情妇。巴黎圣母院的教士甚至把自己的住所变成了赌场。
材料二:
教皇出巡图
材料三:
兜售赎罪券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赎罪券价目表: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升天堂。欺骗民众也罢了,还把他们尊崇的圣人不当人看:随便拿一块破毯子,胡说是基督用过的,随便找一块破头巾,说是圣母玛利亚戴过的,最无耻的是用猪,羊等畜生的骨头冒充圣彼德的遗骨,5个金币出售一块。至于用一堆鸡毛冒充天使的羽毛出售,他们就更不难做出。
材料四:
14一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与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通过奋斗,发财致富的强烈愿望,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与天主教会的安贫、颓废的思想是相互矛盾,他们希望拥有符合自己愿望的上帝。
14-15世纪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进步人士。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原因:
1,教会自身的腐败:荒淫无度、奢侈腐化、贪婪敲诈
2,时代的要求:
① 经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② 政治:王权想摆脱教权的束缚;
③ 思想: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
在16世纪,腐朽的天主教会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新兴的资产阶级急需在宗教领域里发起一场挑战教皇权威的运动。而谁也没有想到,欧洲宗教改革的烈火是由原来的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点燃的,而且这场烈火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的挑战
马丁?路德(1483—1546),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后来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后来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应聘为萨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以后长期在该校任教。
对于马丁?路德为什么会放弃法律学业,进入修道院,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在德国有这样一个说法:有一年夏季,马丁?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上帝。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敲钟扫地,清理房间,甚至在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传说虽不可信,但至少说明了一点,他曾经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路德严格按照神学家宣扬的天主教信条潜心修道,尝试禁食、自笞(chi)等各种苦行进行修炼,以求取灵魂得救,但始终感到没有效果,使他逐渐对天主教的这种“因行称义”的说法产生了怀疑。特别是马丁?路德在1510和1511年两次访问罗马之后,他亲眼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奴仆成群、出则有车,入则高宅,花天酒地、聚财、赌博、淫荡无度等)。这是一个强大的反差,一方面,教会让人们安贫,自我反省、节制,而另一方面,高级教会人员却过着这样的、与其教义严重不符的生活,这促使了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产生怀疑。
这福音(《圣经·新约》)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
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马丁?路德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①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学说
基本含义:灵魂得救的人称之为义人,马丁?路德主张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因信称义学说的提出有何意义?让我们比较一下因信称义学说和因行称义学说的差异,从中思考因信称义学说的意义。
“因行称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人是否得救,主要看这个人做了什么,比如是否把自己的钱财捐。献给了教会,是否购买了赎罪券,是否参加了烦琐的宗教仪式等等,看的是外在性的表现。教会在人是否得救中处于核心地位。
“因信称义”这一学说,主张人的灵魂是否得救,关键在于个人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不在于你做了多少善功,是否遵循了所谓的圣礼,更不需要依靠神职人员的帮助。在马丁?路德的学说中,《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路德提出最有力的论点是“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经》而非教皇”,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根据,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意义: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充满个性解放的色彩,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反对购买赎罪券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这种搜刮民财的无耻行径激怒了路德。他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材料一:教会赎罪券价目表: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入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清罪恶了。
材料二: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27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28条: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益心和贪欲心。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86条 教皇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他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思想: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子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因信称义学说。
实质:进一步否定教皇的权威。
若说因信称义和《九十五条论纲》是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的话,那么接下来马丁?路德引领的德国宗教改革则是在实践上对教皇权威的否定。
③引领德国宗教改革(实际行动挑战)
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在德国拉开了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教:
废除教阶制度 → 否定教皇权威
简化宗教仪式 → 行动上的自由
神职人员也许结婚 → 肯定人的本性
人人有权读《圣经》→ 追求平等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文主义立场上评价这段历史说:“宗教改革运动需要一个天才去发动,需要有一个天才去结束;路德,这个煽动家,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滚石;加尔文,这个组织家,则在滚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地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建造者……
2,加尔文的挑战
①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约翰?加尔文,1509年出生于法国,受过良好教育,在法国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加尔文自小就成为天主教徒,后来受路德教的影响,改信新教。1536年出版了他的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主张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成为新教的经典著作。
②先定论
材料一: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拒绝。……上帝藉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事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
上述材料反映了加尔文怎样的思想主张?
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为先定论。
先定论的含义:“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人在现世生活中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决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强调上帝预先的选定,强调一切都上帝安排好的,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当然人包括了教皇,也就是说教皇也无法改变,所以先定论实际上还是在否定教皇的权威。
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指责.这样做是渎污神明. ——加尔文
材料二中加尔文的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这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因为它适应了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工商业者的需要。资产阶级确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资产阶级可以把发财致富说成是上帝的安排,所以,过幸福的生活,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这显然适应了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追求奋斗的需要。
材料三:根据圣经的清楚教训,我们敢肯定地说,由于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我们坚信这种安排。……关于那些蒙拣选的人,我们认为呼召就是拣选的证据,而称义也是另一个表明标记,直到他们在荣耀中算为完全。上帝既以呼召和称义来印证他所选的人,就把当蒙弃绝的恶人摈弃了,使他们不认识神的、不能得到圣灵的帮助而成圣,好表示等待他们的只是神的审判。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四:“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竞相追求利润,人人都想发财致富。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而那些失败者则无疑是“弃民”了。“预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世界近代史》
既然一切都是上帝先定的,我们成功与否已经被上帝安排好了,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奋斗的必要性呢?加尔文认为上帝虽然已经事先安排好了,但他秘而不宣,教徒并不知道自己是选民还是弃民,所以教徒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同时要坚忍不拔的履行上帝的诫命和召唤,这样就必然会成功,会获救。先定论思想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先定论的意义:
教皇:否定其权威;
资产阶级:为其发财致富做辩护;
个人:论证其奋斗的必要性;
国家:为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挑战的影响
我的命运教皇定(我交钱 我得救)
↓
我的信仰我做主(我信仰 我得救)
↓
我的未来我掌控(我奋斗 我成功)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影响:
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威动摇,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4,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使基督教世俗化,或曰使西欧人民的世俗生活神圣化,把人们的精神和潜能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在现实的拯救和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人们的心灵从追求天国的虚幻、来世的拯救,转向现世的生活和劳作,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此生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投身于改变现世的活动中。”
——《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社会思潮》(李平晔)
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的共同点,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①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②都否定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否定教皇的权威③都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就的自主权。④两者信仰坚定,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课堂小结:
欧洲宗教改革家虽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不迷信传统、陈规,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
课件29张PPT。伊斯兰教(622)
穆罕默德基督教(1世纪)
耶稣佛教(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东正教天主教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世界三大宗教小知识:基督教3世纪成为罗马国教;基督教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与罗马为首的西部教会。东部教会自称东正教;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中诞生新教。 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关于宗教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而且是全球8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圣彼得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梵蒂冈将一个宗教的神奇演绎得美轮美奂。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一、穿透黑暗的曙光
(宗教改革的背景)二、冲破樊篱的呐喊
(宗教改革的内容)三、追求幸福的回响
(宗教改革的影响)“原罪”“救赎”片段一
1483年11月10日,德国的一个小镇,一个小孩出生了。据说人生来就有罪,他很快就接受了神父的洗礼。
童年的生活很枯燥,唱圣诗,做弥撒,向神父忏悔,墨守教规,教会说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赎罪得救。问题1 材料反映出天主教的核心教义是什么?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片段二
青年路德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一场暴风雨改变了他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欧洲社会。
1505年7月2日 ,返校路上的路德突遇暴雨闪电,他吓坏了,脱口而出:
“圣安娜,救我!
我愿意成为一名修士!”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片段三
修士路德发誓终身不婚,过着禁食、抑欲、守夜的苦修生活,希望得到救赎。
路德还获得了两次到罗马教廷参观学习的机会,然而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威和腐败,却让他很失望甚至愤怒。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黑暗篇
|
压抑束缚
结合材料分析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败体现在哪?探究一黑暗篇
|
压抑束缚
经济: 宏伟的庄园 中世纪天主教会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天主教会) ——恩格斯 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敲诈尤其以德国最为严重,德国甚至被戏称为“教皇的奶牛”。最大封建主黑暗篇
|
压抑束缚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斗争失败,被开除教籍,1077年1月,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在卡诺莎城堡外的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终于得到了教皇的一个赦罪之吻。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黑暗篇
|
压抑束缚
文化:禁欲苦行 压抑人性 信仰自由 追求享受
麻木顺从 以人为本 无拘无束 神权至上禁锢思想
黑暗篇
|
压抑束缚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只要买赎罪券,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即使谁杀害了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摘自《西方宗教史》腐败,兜售赎罪券在德国兜售
赎罪券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材料三 在中世纪,人类的意识被一层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纱幕笼罩着,一直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 布克哈特《人性的复兴》
材料二 长期被虚置的君主们乘机准备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建立巨大的、实质上是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一 “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 —— 朱寰《世界中古史》黎明篇
|
孕育斗争15c16c的欧洲在经济、阶级、政治、文化方面孕育着怎样的新因素?探究二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必要性 (二)改革的可能性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4.导火线
王权强化,资产阶级壮大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解放思想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教权高于王权,腐败最大的封建主,轻商禁锢思想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片段四:马丁?路德愤怒了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揭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片段五:舌战群雄,1519年莱比锡大辩论历史情景剧:教皇代表艾克VS路德
艾克:教皇说 “所有羔羊必将通过教会的洗礼祈祷和仪式,通过牧羊人的引导开解和帮助,才能得到救赎。”
路德:“神爱世人,但更爱牧羊人?神爱世人,但不愿意与每个人的心灵直接沟通?祈祷之时,在家里,在教堂,有不一样吗?救赎,真的必须在神职人员的引导下才可以吗?”
艾克皱了皱眉:“教皇是主唯一的地上代言人,他的话就代表着主的威严。”路德双眼一亮,立刻打断了艾克的话:“所以,我们无法因信称义,哪怕心中信仰再虔诚,所行所为再符合《圣经》教诲?”
艾克:你这就是在挑战教皇的权威,这是教皇给你的敕令,命你在60天内收回《九十五条论纲》,好好反省悔过,否则开除你的教籍!”
路德:“除了上帝和《圣经》,我不接受其他任何权威。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会撤回任何东西,这是我的立场!”(当众撕毁敕令)并大声呵斥:
“那些向信徒说‘信仰,信仰’,自身却亵渎了信仰的神职人员滚开去!”
“那些向信徒说‘神爱世人’,却妄图垄断心灵通向上帝的神职人员,永别!”
“信徒与主之间,不应该有任何人为的阻碍,只有信仰和匹配信仰的所行所为!” 振聋发聩的怒吼让全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陷入沉思……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教皇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教徒神职人员上帝间接对话、得救
直接对话、得救
加强罗马教皇的权威,
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上帝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和
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①“因信称义”“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____________
②建立廉价教会,允许神职人员结婚
意义:_____________
③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______________
否定教会权威,信仰自由追求现世幸福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路德教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片段六 迟来的胜利
路德去世九年以后,1555年,德意志新旧诸侯签署和约,规定“教随国定”,路德教获得合法地位 对于宗教改革而言,路德更多地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建造者…… 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选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永生与永罚? 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上帝弃民讲练结合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是欧洲宗教改革中的领军人物,其思想的共同点不包括( )
A.都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B.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C.都强调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
D.都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促进人文主义平民化 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三、追求幸福的回响(宗教改革的影响)信徒比例
天主教:50%
新 教:40%
东正教:10%探究三依据以下图片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三、追求幸福的回响(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探究三依据以下图片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三、追求幸福的回响(宗教改革的影响)(2)政治:(1)经济: (3)文化: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摧毁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形成基督教三足鼎立,
具有思想解放性质,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史观分析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1.性质: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思想和政治运动。
2.影响:资产阶级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总结感悟1967年路德荣登《时代》封面人物2013年教皇方济各当选年度风云人物 获选评语:他把教皇的权威拖出宫殿走向大街,访饥问苦,关注现世的生活和幸福,财富与贫穷,公平与正义,挑战了天主教的传统观点,推行了宗教改革,成为新的道德之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启蒙运动自然科学人 的 解 放希腊先哲提倡怀疑,强调人的价值 提倡人性,追求现世幸福人灵魂得救自主权世俗奋斗获成功天赋人权, 理性至上人征服自然,创造未来模拟
考场1.(2013·广东广州一模·20)下列言论,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是( )
①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
②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
③除了关乎上帝的福音以外,再没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了
④对于人类的救赎而言,上帝扮演的角色和圣经的权威都是独一无二的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模拟
考场2. .(2013·广东茂名二模·19)“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
A.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B.明末清初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C.路德教派的教徒
D.源自加尔文教派的清教徒模拟
考场3.(2013·山东日照一模·7)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课后作业请以“人的解放”为题,根据今天和本单元所学以及课后自主收集材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