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08:5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近代中国安本主义发展呈现“曲折"状,1912-19年间,)企业达4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上述现象,表明中国的民族工业
A.开始兴起 B.初步发展 C.短暂春天 D.改变布局
2.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力提倡德先生( Democracy,“ 民主”),追随者无数。而拖着长辫子的北大教授辜鸿铭则将英文“民主”一词拆分为 Demo (魔鬼) + Crazy (疯狂的),也获得了部分认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西学在中国的影响力 B.民主思想得到社会认可
C.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3.“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该对联评价的人物是
A.孙中山 B.李大钊 C.鲁迅 D.陈独秀
4.有学者指出,“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孝道思想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辛亥革命的胜利……长期因袭的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关系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巨变之下,中国开始了一次伟大的道德启蒙运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封建关系的瓦解 B.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的时代必然性
C.孝道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具有社会基础
5.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称呼
6.如表是1930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含在华总行及其分行。单位:家),甲乙丙丁四国可能依次是( )
甲 乙 丙 丁
1894年前 16 2 0 2
1895—1913年 5 15 5 33
1914—1930年 11 13 40 103
A.英国、美国、法国、日本 B.美国、法国、日本、英国
C.法国、日本、美国、英国 D.英国、法国、美国、日本
7.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对每个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就女学生的学习专门做出了特殊规定。1922课程纲规了小学校的课程,在科设置女子初等教育的“修身”科被取消,初等小学中历史、地理、公民、卫生合并为社会一科,这表明,民国时期( )
A.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B.封建伦理纲常退出历史舞台
C.女性教育被各阶层民众所接受 D.基础教育的近代化日趋发展
8.1924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民众欢迎会的演说中讲到,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孙中山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
A.号召国人打倒列强除军阀 B.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收回国家主权
C.表达民族危机加深的愤慨 D.呼吁国共合作以推动北伐的开展
9.下表为1913—1921年我国纺织业规模增长情况。对此表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中国经济受世界市场影响大 B.张謇此间创办大生纱厂对增长有贡献
C.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 D.我国纺织业利用有利环境获得较快发展
10.下表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变化估计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 )
年份 资本额(万元) 比重(%)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合计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1894年 722.5 2796.6 3519.1 20.53 79. 47
1913年 15 498.7 14 887.5 30 386.2 51,01 48.99
1920年 42987.4 27 091.8 70 079.2 61.34 38.66
A.表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C.缘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折射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11.对下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1849年—1911年晚清税收变化表(单位:万两,比重:%)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C.晚清时期农业衰退较严重 D.列强加剧了资本输出
12.1912年,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推向市场,风行一时。在其《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南京国民政府主张教育革命 B.教育救国思想有一定社会基础
C.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改变 D.科举制废除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13.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机器榨油和手工榨油产量比较(单位:万担)。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近代化企业在曲折中发展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渐弱化
14.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保留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主要是为了
A.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B.弘扬传统文化
C.复辟帝制作舆论准备 D.为建设培养技术人才
15.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二、材料分析题
16.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源著《海国图志》的目的和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问题上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最重大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材料二 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三 漫画《财神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个时期?对联中的“卖国”具体指把国家利益出卖给哪个国家?“一手遮天”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让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并购买外国报纸,还主持将所搜集的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的资料译编为《四洲志》。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人们更不能不检讨这次战败的原因,从而更加迫切地要求了解西方。姚莹创作《康輶纪行》,就是因为“惜前人之误。欲我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魏源的思想则更加前进了一步。1842年12月,他据《四洲志》增订成《海国图志》。在书中,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中国近代“西学”的发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这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杂志始终坚守推动文化革新与社会革命之初衷,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轨迹。杂志创刊伊始,致力于思想启蒙,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激进派杂志。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摘编自王兰娟《<;新青年>;杂志的“主义”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中国思想发展趋向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吸收外来文化的阶段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企业达4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说明民族资本获得较快发展,根据题意中的时间可知此时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C;开始兴起是在19世纪里其实年代,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B;材料仅能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说明改变布局,排除D。
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力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而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辜鸿铭则利用英文“民主( Democracy)”一词本身进行宣传,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认可,由此可见包括英文在内的西学在当时中国影响较大,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及辜鸿铭均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属于社会精英,其意见不能完全反映社会民众的主张,且材料反映出当时反民主的主张在社会上也获得了部分认可,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西学在中国的影响,而非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由材料“仲甫先生……南陈北李……晚年颓唐,浩叹由衷”可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陈独秀,字仲甫,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故选D;仲甫并不是孙中山、李大钊和鲁迅的字号,排除ABC。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传统孝道思想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辛亥革命的胜利……长期因袭的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关系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巨变之下,中国开始了一次伟大的道德启蒙运动”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传统孝道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已经动摇了,而传统孝道属于礼教的内容,对礼教的批判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应,因此辛亥革命之后催生的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具有时代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还讨论了“经济基础”的动摇,并非只强调辛亥革命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论述孝道是如何阻碍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排除C项;此处的道德启蒙指的是对礼教的批判,并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可知,西方民主思潮传入中国之后,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称谓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民主、人人平等,B项正确;材料中称谓的变化是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的结果,近代中国封建经济也未被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排除A项;人们要求平等、民主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而非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称谓的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在农村中传统的称呼仍被沿袭下来,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以前(英、法、美、日本)。据表格数据可知,甲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前的在华银行数量最多,甲午战后到一战期间量减少,此后又有所增长,据所学可知、甲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在华银行数量最多,说明该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最早,且占有的权益最多,一战期间英国忙于战争,放松侵华,因此数量下降,但是一战后,英国对华的资本输出又继续增加,因此甲为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在中国攫取大量特权,因此法国侵华时间较早,乙为法国,战后美国实力增强,加紧侵略中国,一战后银行数量增速较快,因此丙为美国,丁国在甲午战争前在华银行数量少,甲午战争后到一战期间迅速增长,战后成为在华银行最多的国家,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侵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放松对华侵略,日本趁机加紧侵略中国,因此丁为日本,D项正确;其他顺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教育部对女子教育进行改革,专门做出特殊规定并取消“修身”科,这有利于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近代化,D项正确;民国时期教育改革推动基础教育近代化日趋发展,但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公民的素质,排除A项;封建伦理纲常依然存在于中国社会,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被各阶层民众所接受”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上海租界是中国领土,但是却由外国人管理,这是中国主权丧失的表现,孙中山希望通过发表演讲争取国际力量支持,从而收回国家主权,B项正确;孙中山讨伐的对象是西方列强,而不是国内军阀,排除A项;表达愤慨只是该演讲的外在表现,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论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从图表数据可以看出,1913—1921年间我国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即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一方面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宽松环境,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打开了欧洲市场,欧洲各国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对纺织品等进口需求量明显增加,所以A、D项均为正确表述,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纱锭和布机的数量快速增长是由于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颁布,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故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点睛】
10.B
【详解】根据材料“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变化估计情况”表中的信息,可知,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中私人资本在资本总额和比重方面都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些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只能反映材料部分主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且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就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49年—1911年晚清税收对工商业的比重显著上升,农业税收的比重显著下降,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A项正确;仅从税收比重来看,无法看出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B项;农业衰退严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与列强资本输出无关,且列强大规模输出资本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教科书风行一时,说明当时教育救国思想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1927年宁汉合流后组建,排除A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1905年清王朝废除了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机器榨油产量有所增长,但相较于手工榨油产量比较,变化不大,反映了当时中国近代化企业在曲折中发展,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且材料也没有相关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信息,也没有相关世界市场的信息,排除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保留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可得出,当时正值袁世凯执政时期,中小学采取经训,大学添设经学院,目的是形成儒家传统道德,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民主共和”理念相悖,故A项错误;当时教育部的做法主要是为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服务,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建设培养技术人才不是靠儒家思想,而是要学科技,故D项错误。
15.D
【详解】根据材料1931年-1934年,中国铁砂产量逐年增加,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整体呈增长趋势,钢铁消费量总体趋势呈下降趋势,钢铁输入量呈上升趋势,综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出口铁砂和生铁较多,对铁的加工能力不足,钢铁进口多,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故可知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故D正确;材料只涉及钢铁行业,并不能代表民族工业,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民族企业的规模,故B错误;材料与实业政策无关,故C错误。
16.(1)“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3)向西方学习从学先进技术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据材料“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知,张之洞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3)历程:根据材料重视设计的魏源、张之洞以及陈独秀等人物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学先进技术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17.(1)发展状况: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影响: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基础;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2)发展状况: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原因:实现全国的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或法币政策);资产阶级的积极支持拥护。
(3)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家:美国。说明:“一手遮天”说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实行经济垄断。
【详解】(1)先将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即1912-1919年,由此得出这是一战前后,再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其原因可以结合教材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明.
(2)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出属于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1927-1936年),再根据统计图可以看出这一阶段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原因依据教材知识来说明。
(3)从对联中“卖国内战蒋、宋、孔、陈”等可以看出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将国家利益出卖给美国,“一手遮天”说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实行经济垄断。
18.(1)趋向:了解和学习西方。表现:林则徐搜集关于西方的资料,编《四洲志》;姚莹著《康輶纪行》;魏源编订《海国图志》。
(2)评价: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借助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无法指导中国人民实现近代化。
(3)阶段特征:对西方的学习转向思想层面;经历了学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成因: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详解】(1)趋向:根据林则徐和魏源的行为可知趋向是了解和学习西方。表现:根据“让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并购买外国报纸,还主持将所搜集的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的资料译编为《四洲志》”得出林则徐搜集关于西方的资料,编《四洲志》;根据“姚莹创作《康輶纪行》,就是因为‘惜前人之误。欲我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得出姚莹著《康輶纪行》;根据“魏源的思想则更加前进了一步。1842年12月,他据《四洲志》增订成《海国图志》”得出魏源编《海国图志》。
(2)评价:根据“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借助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无法指导中国人民实现近代化。
(3)阶段特征:根据“致力于思想启蒙,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激进派杂志”、“《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得出对西方的学习转向思想层面;经历了学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成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