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日,烈日灼灼,广州东校场,军旗飘飘,10万军民人头涌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据此判断,该誓师场景是描述
A.土地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此话可能出自
A.《狂人日记》 B.《新民主主义论》
C.《新史学》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以下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③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国社会性质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强调农民阶级主力军地位
C.主张国民革命实施国共合作 D.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
5.下图为1920年《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封面设计。该设计说明
A.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科学是时代潮流
C.知识分子已经关注劳工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6.1919年,孙中山致信时任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的蒋介石,“我所求者,惟期主义,政策与我一致,即我所谓服从我三十年来之共和主义。而岂若专制之君主,以言莫予违为得意耶?兄性刚而疾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然为党员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降格,以求所以为党,非为个人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A.蒋介石专断独裁难当大任 B.国民革命在当时已经埋下隐患
C.孙中山始终倡导实行共和政治 D.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见分歧
7.“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D.国共两党革命纲领趋同
8.从中共“一大”党纲到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变化,表明了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起来
②将普遍的革命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③党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④党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有学者对近代中国的一场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它以打倒偶像和启蒙为目的”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五四运动
10.1926年7月,陈独秀在为党的四届三中全会起草的决议中规定,现有农民协会“不能带有阶级色彩”,农民武装“不可有常备的组织”,“不要超出自卫的范围”。这说明当时
A.国内农民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B.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阶级斗争
C.陈独秀言行具有一定右倾色彩 D.中共工农联盟的基础并不稳固
11.1919年春夏之交,上海“大世界’’娱乐场的跑马生意萧条,,有人在其大门上91占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A.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窃取
C.日本强加“=十一条”给中国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12.作为100年前的历史事件,作为彰显民族精神的历史运动,它具有厚重的价值。它不仅铸造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而且汇集了中国人民伟大觉醒、中国革命形态转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等历史价值精华。据此推知,这一历史事件
A.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B.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D.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13.据统计,1918年日本棉纱输华价值8636.6万日元,占日本输华总值24%;而1921年日本棉纱输华价值4711万日元,占日本输华总值16.4%。材料说明
A.受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影响 B.国内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
C.日本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D.日本失去独霸中国的地位
14.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向全国同胞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精神 B.共和精神 C.创新精神 D.科学精神
15.下表为某一时期中共党员构成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
据此判断,这-时期最有可能是
A.1919年 B.1926年 C.1933年 D.1944年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授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悉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结合所学,列举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此作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并说明“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历史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留——次四事者: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材料三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有了重大发展,分析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原因有什么?
18.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阅,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材料三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
——费正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1)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2)结合史实,指出辛亥革命的“很大不同”和五四运动的“时代烙印”。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广州东校场”、“10万军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誓师场景是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开始前的誓师大会,而北伐战争的口号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发生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反对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的反对对象是国民党,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2.D
【详解】根据材料“俄国的革命”和“Bolshevism”可以得出该著作宣扬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且认为这一思想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觉悟精神,该著作是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选项D正确;选项A是鲁迅的作品,主要是批判封建礼教,排除;选项B主要思想是划分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问题,是毛泽东的著作,排除;选项C是梁启超的著作,是对传统史学编纂方式的批判,与材料无关,排除。
3.A
【详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主要是由于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①②③正确;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错误;故选A.①②③。
4.A
【详解】根据“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可得出中共二大得出的认识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认清的基础上得出的,A项正确;农民是是同盟军,排除B项;C项是三大的内容,排除C项;D项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劳动纪念号》”和题干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封面设计,不能说明“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兄性刚而疾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然为党员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降格,以求所以为党,非为个人也。”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蒋介石太独断专行,这为之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A项只是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问题,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D项太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毕生努力的事业是反帝反封建,“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指的是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果,而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是其成就的具体表现,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革命纲领不会趋同,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8.C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的,故①错误,排除AD。中共一大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超出当时中国国情;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一大到二大革命目标的转变,说明中共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表明中共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故②③正确。党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目标,并不是变化,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排除ABD,所以选C。
9.D
【详解】“打倒偶像”体现追求民主,“启蒙”体现出宣传科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体现出民主科学爱国的精神,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故选D;ABC没有涉及到打倒偶像和启蒙为目的的特点,排除。
10.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陈独秀并不主张农民运动有“过激”的行为,应该仅仅限制在自卫的范围内,这体现了他具有一定的右倾主义的倾向,故选C项。A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而且不符合史实;中共肯定的是阶级斗争,B选项排除;D项不能从材料信息看出来,故排除。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19年春”可以知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故D项正确;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发生于19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发生于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发生与1915年,故C项错误。
12.D
【详解】根据材料“彰显民族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它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故D项符合题意;A与五四运动无关,故排除;B是中共成立的意义,排除;C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排除。
13.B
【详解】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加剧,五四运动后国人抵制日货运动进一步发展,因此日本棉纱输华量下降,B正确;国民大革命兴起时间是1924年,排除A;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日本加紧侵华,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前日本并未独霸中国,排除D。
14.A
【详解】“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体现的是国人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A正确;共和精神、创新晋升以及科学精神在材料言论中并未体现,排除B、C、D。
15.B
【详解】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人党员的比重远远超过农民党员,说明党工作的重心在城市。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国民革命时期,故选B;1919年中共尚未成立,排除A;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入农村,农民党员的比重也逐渐超过工人,所以1933年和1944年都应该是农民党员超过工人党员,排除CD。
16.(1)著作:《资政新篇》;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满清;实现国家富强。
(2)含义:实行民主共和。努力: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期待: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详解】(1)著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因此材料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目的,根据材料“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振兴太平天国,通过重振太平天国来反对满清;根据材料“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可知,实现国家富强。
(2)含义,根据材料“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后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材料中的“最新的火轮车”指的是实行民主共和。努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翻清政府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并且为维护民主政体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且为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3)期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身份参与,期待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因此材料中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指的是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使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等从五四运动的意义角度分析回答。
17.(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推翻清政府,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4)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知,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第二小问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方法方面,根据材料一“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可知,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方面,根据材料一“《上李鸿章书》”、材料二“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可知,以前未主张推翻清政府,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并结合所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可知,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等。
(4)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四“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并结合所学国民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孙中山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18.(1)原因: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西方侵略者。
进步性: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了时代潮流;而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2)“很大不同”:义和团只是一场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不要求推翻清政府;而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武装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时代烙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3)材料三人为,中国是在西方侵略下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把国联侵华等侵略战争,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才有了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抗争和探索,从而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演变。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二者的影响概括,可得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西方侵略者。进步性:根据所学,可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进行概括,即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了时代潮流;同时再从义和团运动的主张与口号进行理解,可得出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2)“很大不同”:根据所学可得出义和团只是一场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不要求推翻清政府;根据所学,概括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历史功绩即可,得出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武装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时代烙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3)根据“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可得出材料三人为,中国是在西方侵略下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再根据所学可分析得出,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把国联侵华等侵略战争,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才有了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抗争和探索,从而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演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