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08: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图所涉及到的事件是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的。这一事件( )
A.标志着十四年抗战的兴起 B.遭到国民政府的坚决抵抗
C.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促使国共两党停止了内战
2.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年底,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此次会议是( )
A.古田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3.《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回忆1936年在延安的采访:“他(毛泽东)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回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斯诺的采访报道
A.扩大了延安的政治影响力 B.促进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缓和了国共两党之间矛盾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自从日本在30年代初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在内的中国民众,立即正式揭开了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日本在30年代初发动的侵略行径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甲午中日战争
5.日本《田中奏折》中说:“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地到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据……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为实现“第一大关键”,日本发动了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B.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
C.创新民主革命的理论 D.准备向社会主义过渡
7.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上海、广州等中高等学校聚集的城市里,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声援北平学生;上海文化界名人联合发表救国宣言,呼吁国民政府倾听学生呼声;华北文化协会提出停止内战,动员全国民众抗日等主张。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救亡运动高涨 B.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卢沟桥事变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D.国共合作成为民众的强烈呼声
8.1930年元旦,金毓黻主导创办东北学社,“专为研究学问而设,期以学术之团体树自立之基础焉”。此后,东北青年学社、东北行健学会、东北前锋社、东北论坛社、东北研究社等先后成立。这一大批东北社团的建立( )
A.契合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反映了主要矛盾的转移 D.力求解决学术争论问题
9.1937年起,中苏两国开启了由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经果子沟到伊宁、霍尔果斯口岸的西北国际大通道,苏联援建的伊宁机场也增加了空中运输线。开通西北通道的目的是( )
A.护卫丝绸之路 B.武装保卫延安
C.支援中国抗战 D.参与解放战争
10.山西介休方振武先生曾写下一份誓词,部分内容如下:“振武半生戎马,醉心革命,生死久置于度外,权利更何于究心 今受命之日,即以身许国之时,以驱除暴日为目的,以收复国土为职志。”由此可知,这段誓词可能写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11.有人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开始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么支持它的最有利论据是( )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挑起战争蓄意制造的
B.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长期孤军奋战
C.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2.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此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国共两党矛盾不断激化
C.民族解放战争已经开始 D.中国大国地位初步确立
13.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它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
A.试图消弱四川地方军阀的实力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对日作战准备
D.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14.《蒋介石日记》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记录:“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20世纪1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下表是某同学搜集的一部分材料,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歌曲《松花江上》 20世纪30年代流行
电影《无问西东》 沈柴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
文章《日本人的满洲梦》 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
A.解放战争 B.国民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据【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据【日】小野贤二、藤原章、本多胜——《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有何差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一条秘密的国际红色交通线在中东铁路沿线逐渐建立起来。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红色地下交通线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建立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两条交通线沟通对象的不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按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要从史料来源、数量、类型、多个史料能否互证等角度思考史料的可信度。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大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加以说明。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图片中“日军”“沈阳”“长春”可知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此次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A正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把东北军撤入关内,B错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1938年,C错误;促使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的是西安事变,D错误。故选A。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年底(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35年年底召开的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这次会议是瓦窑堡会议,B项正确;古田会议是指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中的红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的第九次全军党代表大会,时间不符,排除A项;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共七大是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毛泽东)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回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可以看出斯诺的采访报道,虽然有可以受到国民党的阻挠,但客观上扩大了延安的政治影响力,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及中国人了解延安,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合作抗日的问题,排除B项;缓和矛盾的说法不符合主旨,排除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才建立,排除D项。
4.B
【详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时间相符,故B符合题意;“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均发生在1937年,属于30年代中后期,时间不符,故AC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到1895年,时间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5.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说明日本的目标是占领中国东北,为此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故答案为A项。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是在上海,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东北已被日本占领,排除BC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鉴于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示中国共产党人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不要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B项正确;当时解放战争尚未取得胜利,排除A项;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民主革命的任务即将完成,材料未体现“创新民主革命的理论”,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当时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上海和华北文化界也发出救国呼声,反映出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严重,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发生的,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发生的,此时内战已经停止,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 D 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步步紧逼,致使东北局势日趋紧张,日本学界企图通过文化渗透将东北分裂出去。因此金毓黻等关注和研究东北问题,是出于反击日本侵略、揭露日本罪行的现实需要的考虑,契合了现实政治的需要,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大批东北社团,并非为了开发边疆,而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排除B项;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移,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C项;题干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史实可知,这些社团成立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解决学术争论,而是为了应对当时政治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937年起,中苏两国开启了由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经果子沟到伊宁、霍尔果斯口岸的西北国际大通道”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爆发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交通线。因此开通西北通道的目的是支援中国抗战,C项正确;西北航道主要是为抗战服务,非护卫丝绸之路和保卫延安,排除AB项;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以驱除暴日为目的,以收复国土为职志”可知是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所以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要推翻北洋军阀,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是要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C项;抗美援朝时期是要抗击美帝国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之后日本步步紧逼,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由此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发动世界大战的起点。分析选项,A、B不够充分;C符合题意;D表述有误,中国战场只是主战场之一。所以应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2.C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做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内容,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故选C;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矛盾逐渐缓和,走向共同抗日,B错误;1942年1月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初步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D错误。
13.C
【详解】据材料“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 “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政府试图依托四川以应对日本扩大侵华,C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待四川地方军阀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蒋介石重视四川的出发点主要是从抗战的角度,所以D项的剿灭共产党和红军、B项的西部开发应该予以排除,排除BD。故选C项。
14.C
【详解】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题目中的“寇患”即外敌入侵,“匪祸”即内部人民的反抗。由题目中“对寇患......加强防御;对匪祸......速剿”可知此应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所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故本题应选C项;蒋介石于1927年组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故排除早于此的A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并未遭受列强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即无“寇患”,故排除B项;1937年9月,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与题目中的信息“对匪祸......速剿”不符,故排除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歌曲《松花江上》”“20世纪30年代流行”“淞沪会战”“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日本侵华的相关内容,因此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抗日战争,D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东京日日新闻》
则称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
日军士兵战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理由:从《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新闻标题及内容来看,其立场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其报道赞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会掩饰日军在南京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19日的报道是日军自己公布的数字,并非真实情况。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是比较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具体数字有不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
【详解】差异:根据材料二中“日本士兵……战地日记”,“执行枪杀一万二千人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枪杀了约一万三千名俘虏”,“为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为了清理剩下的一万多具尸体,小队出动了25名士兵”等信息,对比材料一中“《东京日日新闻》”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 “俘虏数千”等信息,可知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较详细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东京日日新闻》则简称其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事实:对比两个文件的出处和记录,可知日军士兵战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从两份文件的出处、标题、内容、记录的目的和作者的身份、立场等方面分析,指出《东京日日新闻》赞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掩饰日军在南京屠杀的本质,指出其报道的不实。而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是亲历者的记述,不同士兵的日记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等,从而确定战地日记的真实性。
17.(1)特点:秘密(隐秘性强);水路为主;连接苏区;在南方地区;功能多样;作用重大。(任意4点)
背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封锁。
(2)主要任务: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支援东北抗日战争。
(3)不同:前者沟通中共中央和苏区,后者沟通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或共产国际)。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得出秘密(隐秘性强);据材料“以水路为主”得出水路为主;据材料“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得出连接苏区,在南方地区;据材料“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得出功能多样;据材料“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出作用重大。
背景:据材料“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据材料“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得出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封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主要任务:据材料“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得出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据材料“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得出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得出支援东北抗日战争。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不同:据材料“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得出前者沟通中共中央和苏区。据材料“保障往来中俄(苏)”得出后者沟通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或共产国际)。
18.(1)田中正明是日本右翼势力代表,狂热否定日本罪行;写作目的服务于日本政治诉求;主要史料是没有公开的日记,带有极强主观性,可信度不足;史料来源较为单一;史料经过明显篡改;使用史料论证逻辑存在缺陷。(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判断:可信度高。
说明:这些史料都是当事者或亲历者提供,可公开查阅,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史料类型多样,信息互证;史料数量较为丰富;史料有不同的来源。(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根据史料实证的名词解释及材料一“日本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可得出田中正明是日本右翼势力代表,狂热否定日本罪行;根据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可得出,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写作目的服务于日本政治诉求;根据材料一“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可得出主要史料是没有公开的日记,带有极强主观性,可信度不足;史料经过明显篡改;根据材料一“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可得出使用史料论证逻辑存在缺陷;根据所学可知,史料来源较为单一,不符合史料实证多史互证的要求。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第一小问判断,根据所学可知,“历史档案”的可信度高。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二“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大田寿男”“原德国驻华使馆”可得出这些史料都是当事者或亲历者提供,可公开查阅,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根据材料二可知,“历史档案”的史料有幸存者的口述、战犯的口供、驻华使馆的文书、动态纪录片等,说明了史料类型多样,信息互证;史料数量较为丰富;史料有不同的来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