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2.著名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该主张是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不结盟
3.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优先发展轻工业,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优先发展农业,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过程
4.“一五”时期,内地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而同期沿海地区的这个指标则由70.8%下降到67.9%。这表明当时( )
A.工业区域结构的调整 B.经济建设重心的转向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D.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5.2007年在选举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有所增加,达到242名,比十六大增加了12名,占十七大代表总人数的10.9%,比少数民族党员占全体党员总数的比例高4.5个百分点。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当选。该现象说明
A.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完全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C.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D.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6.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B.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三大政治制度确立
D.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7.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43%的人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比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出现得益于( )
A.法国与美国对抗的加剧 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 D.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良好表现
8.下图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3—1978年)GDP及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图可知( )
A.经济指标一直持续向好 B.人民群众的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C.经济政策调整作用明显 D.经济发展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
9.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陈云的这一主张
A.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 B.丰富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
C.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保障了计划建设目标的完成
10.“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根据史实判断材料中的该“公报”出自
A.雅尔塔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1.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2.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早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此,我国 (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
C.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D.改革经济体制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13.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14.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其出租的少量土地一般也予以保留。没收地主的土地,但对地主同样分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改造成新人。这一规定( )
A.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确立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15.20世纪 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
A.人民民主原则 B.“求同存异”原则
C.社会主义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甘岭战役中美双方出动兵力达10万之多,进行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较量,且成为朝鲜战争的定局之战。上甘岭战役从一开战就异常激烈。美军在大量火炮、坦克、飞机的掩护下,以排至营的兵力采取多路多波次进行连续不断的冲击,轮番进攻。志愿军参战部队坚决贯彻“坚守阵地,寸土必争”的作战原则,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与敌反复争夺,激战终日,阵地失而复得,昼失夜复,坚守7天7夜,毙伤敌7000余人。涌现出用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用身体连通电话线的牛保才、用身体抵住爆破筒的龙世昌、与敌同归于尽的孙子明等战斗英雄。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上甘岭精神”。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降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3个多师6万余人、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志愿军不畏强敌,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冲击25次,营以下冲击653次,击落击伤飞机274架,毙伤敌2.5万人,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牢牢守住了阵地。
美国前参联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曾说:“用这种方法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这是美国不得不同意在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志愿军在上甘岭同美军的较量,基本确定了朝鲜战争的走向,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刘波《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甘岭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说明“上甘岭精神”的内涵。
17.根据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秋开始,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逐步展开。表4为关于土地改革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土改规定 土改场景
第一、将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第二、把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地、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均不予没收。第三、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在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200%者均保留不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概括说明新中国土地改革政策呈现的新特点并解释其成因。
(2)结合土改场景,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身份为1952年底的《人民日报》写一封投稿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事清楚,表述成文)。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潮头,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西江月·收起义》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消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
——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的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摘编自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什么事件?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2)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和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所提及重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5)三大战役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谈谈中共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8年,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只可能是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B
【详解】根据“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符合这一描述的外交主张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一边倒和另起炉灶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C项;不结盟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我国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正确;一五计划并不是优先发展轻工业,B错误;一五计划时期也不是优先发展农业为目标,C错误;手工业的合作化属于社会主义改造,不属于一五计划基本精神,D错误。故选A。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一五”时期,内地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沿海地区则有所下降。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可知,这反映出党和政府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防安全需要,对工业区域结构进行调整,A项正确;“一五”期间,经济建设重心在北方地区,且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建设重心的转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区域结构调整,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结构变化,无法得出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当选”体现出民族平等的原则,C正确;A中完全自治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D错误。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颁布后,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建立单一公有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符合题意。A项,国民经济根本好转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与题干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目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民主形式的具体体现,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确立的原因,故排除。D项,一五计划集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未涉及社会性质的变革,故排除。
7.D
【详解】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且在1953年提出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有利于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所以法国民众更多的支持法国承认新中国,D项正确;1954年法国和美国没有对抗加剧,排除A项;应该是新中国外交领域的变化导致法国民众更多的支持承认新中国,不是法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法国不能说西欧各国,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到1978年,因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苏关系恶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GDP及其增长率有增有减,体现了经济发展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的GDP及其增长率变化有所波动,因此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经济变化受到国内外形势影响,排除B项;C项只能说明1961年到1965年的经济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云的这番话意在团结资本家,让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决策的正确合理,结合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现实可知,A项正确;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排除C项;是否保障了计划建设目标不得而知,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可知,该“公报”出自1955年的万隆会议,故D项正确;雅尔塔会议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与题意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波茨坦会议通过了《波茨坦公告》,与题意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与题意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11.C
【详解】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与城乡差别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未改变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项依据材料时间“195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
12.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我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B。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3.B
【详解】根据“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可得出国家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恢复与发展经济,培养干部,来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不是精神文明,排除A项;民族融合在古代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的土地,但对地主同样分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改造成新人。”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中印两国的认可,以后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项正确;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原则,与外交无关,排除A、C项;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排除B项;故选D项。
16.(1)从武器装备看,属于现代化战争;从战役的规模和进程看,规模巨大,战斗惨烈,双方伤亡巨大;从双方力量对比和结局看,中方以弱胜强;从战役的影响力看,带有战略决战的性质。
(2)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
【详解】(1)上甘岭战役的特点,根据“美军在大量火炮、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可以看出属于现代化战争;根据“先后投入3个多师6万余人、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营以下冲击653次,击落击伤飞机274架,毙伤敌2.5万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规模巨大,战斗惨烈,双方伤亡巨大;根据“牢牢守住了阵地”等信息可以看出中方以弱胜强;根据“志愿军在上甘岭同美军的较量,基本确定了朝鲜战争的走向,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带有战略决战的性质。
(2)“上甘岭精神”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等方面来回答。
17.(1)特点:作出重大调整,从保护富农,放宽对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打击的角度作答。
成因:从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改革经验等历史因素角度作答;从稳定社会秩序、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恢复等现实需要角度作答。
(2)内容。应从实际分地、生活改善及感激之情、感恩之心等角度表达;表述。格式正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示例:一封普通农民的信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占人口极少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一半以上,而占全国农户一半以上的贫、雇农无地少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结束,作为剥削者的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获得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不再受地主压迫,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地、农具”“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200%者均保留不动”可知,新中国土地改革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政策涉及的对象可知,保护富农,放宽对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打击。
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新中国土改的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具体来说,从历史经验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改革经验;从现实角度看,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维护和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从稳定社会秩序、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恢复等现实需要思考作答。
【小题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从土改场景分析,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身份来写投稿信,所以形式上注意信件的基本格式要符合要求。然后,信件内容上,应从1952年农民实际分地情况、生活改善情况及感激之情、感恩之心等角度来写。最后要注意表述成文,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即可。如以下示例:一封普通农民的信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占人口极少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一半以上,而占全国农户一半以上的贫、雇农无地少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结束,作为剥削者的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获得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不再受地主压迫,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1)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2)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
(3)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4)坚持武装斗争;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统一战线;
(5)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族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等各阶层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详解】(1)依据材料“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结合所学可知,,“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这次秋收起义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围攻,损失严重。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2)由材料“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可见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由材料“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可见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
(3)由材料“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的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 可见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由材料“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可见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国民政府覆灭;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中共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宝贵的经验包括,坚持武装斗争;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统一战线 ;
(5)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新中国政权的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族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等各阶层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